李華霞 來玉芹
產后缺乳(Postpartum hypogalactia)指的是產婦于哺乳期內,乳汁較少甚或全無,也叫“缺乳”“乳汁不下”或“乳汁不行”。多發生在產后第2~3天至第7天,嚴重者整個哺乳期乳汁均不足,嬰兒的哺育需求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研究顯示母乳喂養的嬰幼兒成長更為健康,母乳營養全面能夠為嬰兒的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營養和能量,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提高身體素質,提升智力以及減少嬰兒患病幾率,還可以促進媽媽與嬰兒產生情感共鳴,加深母子間的情感互動。
據統計,在國內產后1個月的純母乳喂養率在47%~62%,產后4個月下降至16.0%~34.4%[1],下降趨勢明顯。究其原因,產后乳汁分泌不足是純母乳喂養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剖宮產率上升、產后應用藥物、營養不足、產婦乳房發育異常、精神緊張等均可導致母乳分泌不足[2],因此如何提高母乳喂養率是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
西醫對產后缺乳的處理原則主要是母嬰同室,早吸吮,乳頭刺激,排空乳腺,食療配合調護。補充營養,充分休息,按需哺乳。刺激催乳素分泌的藥物包括促胃腸動力藥(如舒必利、泰必利和留必利等)、催產素、甲狀腺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甲氧氯普胺及維生素類等[3]。但此類藥不良作用較大,療效不甚滿意,產婦存在擔憂心理,依從性較差,故西醫治療產后缺乳尚未有療效滿意的措施。
中醫藥治療產后缺乳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經過幾千年的積累為后世留下大量寶貴經驗。隨著中醫藥發展潮流不斷壯大,國內對產后缺乳中醫藥研究如雨后春筍,百家齊放,且中醫藥具有綠色安全,不良作用小,療效顯著等特點,頗受產婦青睞。眾多的治療方法不外乎內治法與外治法,內治法如食療藥膳與中藥內服,各種各樣的外治法包括針刺、艾灸、推拿、耳穴、中藥外敷、刮痧等。
乳汁不下與人體氣血津液、臟腑氣機、痰濕密切相關。《諸病源候論》有云:“既產則水血俱下,津液暴竭,經血不足,故無汁也”。《景岳全書·婦科》總結:“產后氣血俱去,誠多虛證”。可見產后百脈空虛,氣血俱虛,津液匱乏,無法化為乳汁。其次,足厥陰肝經和足陽明胃經循行經過乳房,故肝氣的疏泄不當導致氣機不暢進而影響乳汁的化生及運行。產婦精神緊張、情志不暢可致肝失疏泄,氣機郁滯,乳汁運行受阻。產婦素體肥胖或進食肥甘厚膩,導致脾失運化,聚濕成痰,精微物質無法化生乳汁。總之,此病發病機制可歸納為3點:①氣虛不足,無以化源乳汁,多屬虛證;②肝郁氣滯,疏泄失職,乳絡不通,乳不得下,多為實證;③營養過剩,脾失健運,脾氣不能生清,反聚濕成痰,壅塞脈道,而致缺乳,多屬虛實夾雜。
2.1 中藥內服根據辨證論治,張燦菊[4]對于氣血虛弱型的產后缺乳,采用通乳顆粒(人參、當歸、黃芪、桂枝、麥冬、穿山甲、王不留行、寇脫、益母草、豬蹄等)治療,乳汁分泌量明顯增多,臨床有效率達95.31%。劉佩珊[5]將56例產后缺乳產婦(氣血虛弱型)按隨機盲選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常規護理,治療組予4個療程的中藥內服——補益氣血通絡下乳方(四君、四物、路路通、黃芪、王不留行、桔梗、佛手、炮山甲、漏蘆、通草等),隨癥加減,治療4個療程后,對照組的PRL水平、乳量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組(P<0.05),對照組泌乳始動時間晚于治療組(P<0.05)。朱穎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針對肝郁氣血虧虛型產后缺乳患者,治以補益氣血、補腎疏肝,予經驗方催乳湯(桔梗、當歸、路路通、柴胡、煅鐘乳石、漏蘆、小通草各10 g,王不留行、益母草、麥冬、鹿角霜、天花粉、黃芪各15 g,豬蹄2個),連服3 d,收效甚佳,復診3次,奶量充足[6]。韓冰教授認為產后缺乳的病機其根在腎,其源在脾,其行在肝,虛者補而通之,以通乳丹調補沖任氣血,健脾胃以滋化生之源;實者疏而通之,以下乳涌泉散疏肝解郁,通絡下乳,如痰濕壅盛者可加法半夏、蒼術、制南星、陳皮等燥濕理氣消痰[7]。
2.2 中藥外用中藥外洗治療產后缺乳氣血虛弱證也可獲得良好療效,曾欽蘭等[8]運用補氣養血洗劑(黃芪、當歸、益母草、艾葉、防風、丹參、荊芥、桃仁、川芎、紅花、香附、炙甘草等)水煮泡腳,補益氣血,健脾生乳,1次/d,2周為一個療程,相比對照組,觀察組的臨床總顯效率顯著升高,而中醫證候積分顯著降低。韓艷榮等[9]運用中藥內服聯合中藥外敷治療產后缺乳,中藥內服予中藥以下乳涌泉散,配合芒硝敷于兩側乳房,中藥內服可養血活血,疏肝解郁,通絡下乳,芒硝外敷可消腫散結,通絡下乳,兩者用藥相得益彰,可興奮腦垂體使其分泌更多的催產素和催乳素,刺激充足的乳汁排出。
2.3 針刺針灸是中醫療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備溝通臟腑經絡、調暢氣血、調和陰陽等作用,且具有安全性高、不良作用小、療效顯著、操作便捷等優勢,已較為廣泛地應用于臨床產后缺乳的治療。針灸通過特定腧穴直接刺激相應的神經纖維,可調動神經遞質興奮性,進而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對機體發出良性的雙向調節信號,促進局部組織新陳代謝,最終增加乳汁的分泌量[10,11]。具有通乳作用的穴位很多,如膻中、少澤、乳根、足三里、 中脘、期門、三陰交、太沖、氣海、涌泉、肝俞、脾俞、下脘、肩井、關元[12],可根據辨證加減變化取穴。運用一些特殊方法如調氣和胃針法治療產后缺乳,從脾胃論治,調氣和胃,此法安全有效、操作簡便[13]。腹針運用引氣歸元法,針刺雙天樞、雙大橫、雙滑肉門、雙氣旁、雙氣等穴,治療后乳汁分泌量、乳房充盈度及人工授乳量的積分變化均有明顯變化[14]。陳楓[15]采用針刺聯合自擬通乳湯加減治療產后缺乳,對照組治療方案是單純的中藥內服(自擬通乳湯),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針刺,治療后觀察組乳房充盈度、產婦泌乳量、乳汁質量及嬰兒排尿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可見臨床上對于產后缺乳產婦予針刺聯合自擬通乳湯加減治療的療效令人滿意,既能提高其泌乳質量,還能改善產婦的臨床癥狀。
2.4 推拿推拿療法在產后缺乳的外治方法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推拿具有疏通經絡、調氣行血、平衡陰陽的作用,有效改善缺乳的癥狀。通過經絡辨證及穴位辨證,運用揉、按、推、點等手法直接或間接作用于乳房,通過刺激局部經絡腧穴,調節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系統,減少泌乳素抑制激素的釋放,可顯著提高產婦血清催乳素水平,從而促進乳汁的合成與分泌,并能降低產婦乳房脹痛發生率[16]。循經推拿并重點刺激特定穴位有助于疏通經絡,調暢氣血,調理臟腑虛實,主要經絡如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沖、任脈。胡藍等[17]通過乳房按摩護理聯合艾條懸灸和常規護理療法對900例產后缺乳患者進行臨床觀察,觀察發現按摩聯合艾條懸灸相比單純常規護理,治療后始動泌乳時間更短,泌乳量更多,子宮復舊情況更佳,奶粉喂養量及次數均減少。李淑女[18]通過臨床研究觀察針藥結合按摩手法對產后缺乳及相關癥狀的影響,對照組予中藥口服 +手法催乳,治療組予中藥口服+手法催乳+針刺,2個療程后(14 d),治療組治療氣血虛弱型和肝氣郁滯型產后缺乳的治愈率均高于治療組,可見聯合應用中醫療法對增加產后缺乳的泌乳量有理想的療效。
2.5 耳針根據全息理論,全身的經絡臟腑組織在耳部均有反應區,耳部與十二經脈密切相關。耳穴壓豆可通過調控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刺激激素分泌,而達到疏通經絡、通經下乳的功效,也因其無創無痛、操作簡單等特點產婦接受度高。鄧修絢[19]采用耳穴壓豆治療產后缺乳,在耳部胸、肝、內分泌、脾、交感穴等反應區上貼王不留行籽,囑咐患者每個部位按壓1 min以上,每天按壓3~5次自覺酸脹痛即可,可有效改善產后缺乳情況,提高泌乳量及PRL水平。李梅芳[20]運用耳穴壓豆治療產后缺乳也獲得了較滿意的療效,首先在耳穴上尋找敏感點,將王不留行籽粘貼于酸脹痛明顯的位置,保留3 d,每天上下午由患者自行輕壓藥籽各1次,以施壓部位輕度微酸痛感為宜,此療法患者滿意率較高。
2.6 刮痧刮痧具有活血化瘀、益氣扶正、疏肝理氣的作用,故治療產后缺乳肝郁氣滯型效果頗佳,可疏通經絡氣機,減輕乳房脹痛,縮小乳房硬塊,促進產后的乳汁分泌,保證新生兒營養供應[21]。林丹等[22]在局部穴位如膻中、乳根、脾俞、肝俞、腎俞、少澤、合谷及足三里等部位進行刮痧,或者配合低頻脈沖電治療法疏通乳腺管,有效增加乳汁分泌[22,23]。
中醫藥在產后缺乳研究方面,無論是臨床研究還是動物研究,均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仍存在較多不足之處。①臨床研究設計不夠合理,樣本較少,研究對象未區分剖宮產和順產產婦,對研究結果產生了一定偏倚性。②缺乏統一的辨證分型標準,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尚不統一,觀察指標繁多,沒有統一標準。③缺乏后期或遠期隨訪,無法了解療效的持久性。④缺乏中醫藥治療產后缺乳的動物研究以及進一步的機制研究,對于理論研究深度不足。因此,中醫藥學者應更深入地探尋中醫藥治療產后缺乳的作用機制,規范臨床和實驗研究,掌握科學的統計分析,建立健全診斷分型標準,為臨床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指標是醫者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