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雅瓊 章新友 艾志福 袁富強 徐 偉△
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7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設置藥學碩士專業學位。2011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試行)》[1]。該培養方案從培養目標、招生對象、學習方式、學習年限、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學位論文、學位授予等方面簡述了藥學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對各高校藥學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養進行了有效指導。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對不斷完善江西中醫藥大學藥學應用型人才隊伍和人才培養體系具有意義重大。隨著中國社會發展和中醫藥產業發展,需要藥學相關專業人才掌握不同的能力與技巧;側重向臨床應用、產業服務、技術轉化等方面發展。同時,隨著中國研究生教育的不斷發展,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如何保障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探索、完善其培養模式迫在眉睫[2]。
1.1 培養體系不完善中國學位類別分為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專業學位側重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培養,學術學位注重科學研究能力培養。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藥房、臨床、藥企生產等一線崗位的具有實踐和應用能力的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較少,雖然學校招生的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按照其培養方案要求進行培養,但由于大部分缺乏實踐基地導師指導,沒有規范的考核體系,導致培養的研究生不完全符合其培養目標要求[3]。
1.2 側重科研能力培養大部分導師和用人單位將研究生在畢業找工作時有無發表高質量的學位論文,認定為培養好研究生和能找好工作的重要依據,使得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校期間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學研究工作上。這種以學位論文數量和質量衡量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現狀,導致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輕視了實際能力和應用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1.3 實踐能力培養不足大部分院校中的導師研究側重科學研究,未嚴格按照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的要求進行培養。盡管學校構建了“雙導師制”,通過校外導師指導研究生進行實際能力訓練。但是,如果校內導師與校外基地導師之間沒有或者較少合作,則易造成科研指導與專業實踐結合不緊,專業實踐效果不佳。因此,部分專業實踐訓練易變相為崗位訓練,造成與藥學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目標不符。由于研究生招生指標有限,而校內導師通常科研任務繁重、績效考核壓力大,若與校外基地導師合作不緊密,學生去實踐基地學習常常流于形式,造成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培養模式同質化。
1.4 實踐效果不明顯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校學習一般年限為3年,包括:半年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習、1年的專業實踐訓練、1年半的學位論文研究,在集中完成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后,將進入制藥企業等相關基地進行專業實踐訓練,并進行考勤、考核、安全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然而,目前藥學專業學位的導師仍有科研任務需要完成,在培養學生過程中學生雖然科學研究階段有1年半時間,但在研三下學期期間,研究生需要進一步整理實驗相關數據、撰寫學位論文、參加學位論文預答辯、學位論文答辯、找工作,因此真正可用于學位論文科學研究的時間將嚴重不足,這樣必然會占用一定的專業實踐階段時間,使基地實踐效果大打折扣,相關能力培養未達到培養目標要求。
2.1 人才培養改革模式構建隨著社會發展需求的不斷變化,藥學相關產業一體化發展進入新時期,需要更多的藥學專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滿足產業化需求。因此,圍繞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崗位勝任能力和職業素養等素質的培養,提出以產業化為導向、產學研用高度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該培養模式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出發點,重構藥學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基本結構,構建了集藥物研發、技術轉化、生產流通等產業領域“一體化”高層次人才培養新模式。該培養模式的有效實踐,將逐漸成為支撐中醫藥企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提升藥學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一種可行方案[4,5]。
2.2 構建長三角藥學高等工程學院為更好構建一體化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解決藥學產業內急需解決的生產實際問題及分析產生的原因;更好地促進高校與高校、高校與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優化資源、協同創新、深度融合、制定科學有效的合作戰略措施,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江蘇省海門市共同成立長三角藥學高等工程學院。長三角藥學高等工程學院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江蘇省海門市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推進藥學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改革模式創新的實驗田,長三角藥學高等工程學院聯合了長三角區域內外醫藥大學和醫藥企業約30多家,依托長三角藥學高等學院的教學、科研和產業平臺,針對中醫藥產業對藥學“一體化”高層人才的特殊需求[6],培養以產業化為導向、產學研用高度融合的高水平藥學專業人才。2020年7月,長三角藥學高等工程學院與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江西中醫藥大學、安徽中醫藥大學、沈陽醫科大學,就平臺師資建設和聯合辦學等方面達成共識,共同簽署長三角藥學高等工程學院合作高校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構建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基地。
3.1 吸引優秀生源各高校根據國家計劃與要求,優先為長三角藥學高等工程學院提供較大比例的保送研究生。設立長三角藥學高等工程學院專項研究生招生計劃。為吸引優秀生源創造條件,可采取優先復試、單設獎學金提供優惠條件和優良的育人環境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優秀研究生進入長三角藥學高等工程學院。
3.2 單獨管理對長三角藥學高等工程學院研究生進行單獨成班管理,并配備優秀輔導員,邀請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教學水平高,產業技術水平好的教師為學生授課,為研究生制定個性化的人才培養計劃。
3.3 提供優良的學習條件長三角藥學高等工程學院建立了高起點、高標準的實驗室,與長三角區域內外醫藥大學和醫藥企業共建實踐基地,有豐富的圖書資料、文獻數據庫和現代教育技術設備,以保證日常教學、專業實踐和科學研究。
3.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各高校選派責任心強、科研能力強的校內導師指導研究生,同時遴選優秀的企業基地導師指導研究生,以學生為紐帶,以項目為促動,加強合作交流,為研究生制定各階段個性化的人才培養計劃。
3.5 落實雙導師負責制研究生在完成集中學習后將進入長三角藥物高等研究院及臨江新區生物醫藥科技創業園的醫藥企業進行產業實踐和學位論文工作。導師指導方式鼓勵采取雙導師指導制,由企業導師和高校導師合作指導。企業導師大多數為來自臨江新區生物醫藥科技創業園企業具有豐富產業經驗和科研能力的優秀行業專家,主要負責制訂研究生培養計劃、指導實踐活動。高校導師為來自合作高校擁有產業經驗的研究生導師,參與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信息填報等工作,從而保障聯合培養各環節的順利開展。如企業導師已經受聘為合作高校的兼職導師,并能夠承擔高校導師的職責,也可僅配備一名企業導師。研究生當前學習所在單位的導師為學生日常管理的第一責任人。
3.6 優化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獲得與實際應用、前沿知識與新藥研制的深度結合,突出專業實踐類課程,強化產業實踐能力。課程教學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和培養目標要求,課程設置包括公共課:政治理論課、外國語、學術道德與學術寫作規范、軍體課、心理健康與人際交流等;通識理論課:藥事法規、藥學情報資源獲取與利用、動物實驗規范、創新方法與實踐、藥學前沿講座等;領域專業課:如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學、藥劑學、藥理學、食品化學與特殊食品、藥用輔料、抗體藥物等領域基礎專業知識課程;職業培訓課:專利實務、研發型企業實訓、創新與產業化等人文素養課程。
3.7 加強實踐管理實踐能力培養是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本質區別,根據培養方案要求到制藥企業進行1年的實踐能力訓練,安排臨江新區生物醫藥科技創業園的醫藥企業進行產業實踐,全面了解藥物在研發、生產、質檢、銷售等各個環節,掌握工作流程和管理規范更好地為中醫藥企服務。
3.8 完善考核標準建立產業化考核體系,構建藥物在研發、生產、質檢、銷售等各個環節存在的實際問題,通過階段考核、年度考核、專業技能考核,考查學生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7]。
以產業化為導向、產學研用高度融合的培養模式,符合藥學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提高了研究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水平,強化了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能力, 深化了高校與高校、高校與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產學研用高度融合,進一步加強了合作交流、資源優化,解決院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無縫銜接,有效利用專業知識解決生產實踐問題,強化了導師在人才培養過程的思政育人理念、保障人才培養質量。該培養模式能激發研究生的學習、研究和實踐熱情,促使科研人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業務,促進中醫藥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