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茜 候 杰 王淑婉 張海凡
胸痹是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多見于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西醫臨床多給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調脂等對癥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有學者指出,中西結合治療不僅具有中國醫療特色,還可降低單純西藥治療可能出現的高復發風險以及不良反應大等問題[1]。中醫認為,胸痹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氣虛血瘀是現代人患病的主要病機,陽氣虛為本、血瘀為標。因此臨床治療時當以活血化瘀、益氣溫陽為主。中醫治療疾病方法眾多,內服、外敷均是臨床常用治療大法。基于此,本研究使用人參養營湯合桃紅四物湯聯合通心膏治療氣虛血瘀證胸痹患者,并觀察其臨床療效,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更多的可行性方案,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4月—2021年4月漯河市中醫院收治的98例氣虛血瘀證胸痹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9例。2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西醫診斷符合《內科學》[2]中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中胸痹氣虛血瘀證診斷標準;(2)CCS心絞痛分級為Ⅰ~Ⅲ級;(3)含服硝酸甘油后心絞痛可緩解,發作次數≥2周/次;(4)年齡在40~65歲;(5)治療依從性良好;(6)對本研究知情且簽字同意。排除標準:(1)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其他嚴重心臟疾病者;(2)肝、腎、肺等重要臟腑功能不全者;(3)CCS心絞痛分級為Ⅳ級者;(4)藥物過敏者。
1.3 方法2組患者均予以調脂、抗血小板聚集、β受體阻滯劑等常規藥物治療,并給予科學飲食、運動指導。
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通心膏治療,藥物組成及制作方法:將徐長卿、當歸、血竭、穿山甲、三七、乳香、沒藥各等分研末,加蜜制成膏狀,裝瓶密封備用。用法:每次取約4 g的通心膏攤成薄餅狀,使用規格為4 cm×3 cm的三伏貼膠布固定于心俞、厥陰俞或膻中,3處穴位每間隔24 h交替貼敷,共治療3個月。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人參養營湯合桃紅四物湯聯合通心膏治療,其中通心膏用法同對照組。人參養營湯合桃紅四物湯組成及用法如下:藥物組成:黃芪15 g,當歸、赤芍、川芎、生地黃、茯苓、白術、郁金各12 g,丹參、桃仁、紅花、五味子各10 g,人參9 g。用法:上述方藥加清水適量煎煮取汁約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1劑/d,共治療3個月。
1.4 評定標準(1)臨床療效:按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指數進行評估,具體包括,①顯效:減少指數≥70%;②有效:減少指數≥30%且≤69%;③無效:減少指數<30%。減少指數=(治療前中醫證候評分-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治療前中醫證候評分×100%[3]。(2)中醫證候積分:按嚴重程度主癥(胸悶胸痛)分別計0~6分,次癥(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色紫暗)分別計0~3分,得分越高則病情越嚴重[3]。(3)心絞痛情況:采用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進行評估,最高100分,分值越高,患者機體狀態越好[4]。
1.5 觀察指標(1)比較2組患者的療效:包括顯效、有效、無效和總有效率??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比較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包括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胸悶胸痛、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色紫暗。(3)比較2組患者的心絞痛指標:包括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心絞痛的發作次數、持續時間、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4)比較2組患者相關血清因子:于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分別采集2組患者空腹靜脈血,采用ELISA檢測2組患者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VCAM-1)、可溶性CD40配體(sCD40L)、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水平。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93.88%)明顯低于對照組(79.59%),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中醫證候(包括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色紫暗等)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明顯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且上述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心絞痛發作相關指標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心絞痛發作相關指標(包括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和SAQ評分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2組患者SAQ評分較治療前明顯增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且上述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心絞痛發作相關指標比較 (例,
2.4 2組患者相關血清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相關血清因子(包括VCAM-1、sCD40L、TGF-β1等)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VCAM-1、sCD40L、TGF-β1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且上述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胸痹在現代醫學屬冠心病、心絞痛范疇,發病后患者多伴有胸部不適、心悸、面色晦暗等癥狀,嚴重者可威脅患者生命安全[5]。西醫治療該病主要從降脂、減少血小板聚集等方面著手,雖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長期應用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
中醫認為胸痹病位在心及心脈絡,與肝脾腎密切相關,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本虛為氣虛,標實為血瘀、痰濁、寒凝等,臨床以血瘀多見。瘀血痹阻心脈,氣虛無力,血行不暢,不通則痛,故出現胸悶胸痛之證,臨證治療應以益氣活血,通脈止痛為主。中醫治療疾病多通過四診合參的方法審病求因,調和陰陽。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多數學者開始采用中西結合治療疾病,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二者相互結合能快速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并減少醫藥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及耐藥性等[6]。本次研究使用的人參養營湯和桃紅四物湯中人參養營湯具有溫補氣血、安神和胃之功;桃紅四物湯具有養血活血的作用。二者合用可使瘀血祛、新血生、氣機暢。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各中醫證候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方中桃仁、紅花、川芎、赤芍、丹參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疏通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堵塞的血管,通則不痛,同時加以當歸活血補血,以此改善胸悶胸痛等癥狀;另一方面,方中人參、黃芪均為補氣之要藥,氣行則血行,可有效推動血液的運行,進一步濡養各臟腑器官。
冠心病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可體現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心絞痛相關指標結果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可能是因為人參養營湯合桃紅四物湯中黃芪可抗血栓,改善血流動力學[7];丹參和川芎可擴張冠狀動脈,激活纖溶,降低血液黏稠度[8]。臨床研究指出,內皮細胞功能是冠心病不良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9]。sCD40L是由白細胞的分化抗原40配體(CD40L)水解而成,可介導炎性反應,且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另外其還能介導VCAM-1的表達,促進白細胞進入并黏附于血管壁[10]。TGF-β1是一種多功能細胞因子,高水平的TGF-β1可降低心肌收縮力,促進心肌細胞凋亡[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VCAM-1、sCD40L、TGF-β1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考慮原因可能是方中當歸、川芎組合具有降血脂、減輕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作用[12]。丹參多酚酸鹽不僅能減輕血管內皮損傷,還能調控黏附分子的表達、穩定斑塊[13]。
綜上所述,人參養營湯合桃紅四物湯聯合通心膏治療胸痹氣虛血瘀證患者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改善心絞痛疼痛情況,恢復血管內皮細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