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濤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的消化內科疾病,主要是以嘔血、黑便等癥狀為臨床表現,且具有起病突然、病死率高等特點[1]。現階段,臨床治療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采取輸液、輸血以及抗血小板藥物等常規對癥方法,可緩解患者的出血癥狀,減輕病情,但改善患者臨床各項癥狀的效果欠佳,且治療周期長[2]。中醫認為上消化道出血應屬于“血證”的疾病范疇,其發病主要與外邪入侵、勞倦飲食、體虛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臨床治療可采取止血、消瘀、寧血、補虛等原則[3]。三黃瀉心湯是由大黃、黃連、黃芩等中藥材組成的湯劑,具有清熱瀉火、止血化瘀等功效,且具有不良反應少等優勢,臨床常用于治療食管反流病、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討三黃瀉心湯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療效及其作用機制,以下報道為研究結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鷹潭市人民醫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8例進行研究,病例選取時間:2020年9月—2021年9月,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4例)與試驗組(34例)。對照組年齡38~71歲,平均(54.53±10.32)歲;男性24例,女性10例;出血原因:急性胃黏膜病變2例,胃潰瘍11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4例,食道出血7例。試驗組年齡39~72歲,平均(54.68±10.53)歲;男性25例,女性9例;出血原因:急性胃黏膜病變1例,胃潰瘍12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5例,食道出血6例。2組基礎資料,經計算比較,P>0.05,提示其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進而2組間具有可比性。此研究被鷹潭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診斷標準西醫參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流程專家共識》[4]中相關診斷標準,且經內鏡檢查證實;中醫參照《實用中醫內科學》[5]中胃腸積熱型的相關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伴有嘔血、黑便等癥狀及體征者;發病時間為12~18 h者;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同意者;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等。排除標準:對本研究采用的三黃瀉心湯過敏者;合并其他出血者;心血管系統疾病者等。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2組入院后,均予以禁食、禁飲、絕對臥床休息等對癥治療,對照組根據其病情予以輸液或輸血治療,維持體內離子平衡,予以患者注射用奧美拉唑鈉(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382,規格:40 mg)40 mg溶于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靜脈滴注治療,40 mg/次,1次/d。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三黃瀉心湯,其組方:黃芩10 g,三七粉(沖服)10 g,甘草5 g,梔子10 g,小薊 15 g,黃連10 g,大黃10 g,地榆15 g,牡丹皮10 g。加水煎至 300 ml,150 ml/次,2次/d。1周為一個療程,2組均以1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4.2 觀察指標2組臨床療效主要是從中醫癥狀、門靜脈、脾靜脈血流量及凝血功能等方面進行評價,評定指標主要包括中醫證候積分、門靜脈、脾靜脈血流量、血漿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水平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PT),治療前后,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對2組胃脘痞滿、精神疲乏乏力、胃脘灼熱、口苦咽干、便血等癥狀進行評價,每項0~7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癥狀越明顯;使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2組門靜脈、脾靜脈血流量;分別取2組約5 ml靜脈血,予以抗凝處理后,將其置于離心裝置中(3000 r/min,10 min)離心后,取血漿,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漿FIB、D-D水平及APTT、PT。
1.4.3 療效判定標準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對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其中顯效:治療后患者大便隱血檢查連續3 d為陰性,且黑便、嘔血等癥狀完全消失;有效:大便隱血檢查連續3 d為弱陽性,且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惡化。臨床總有效率=1-無效率。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總有效率,試驗組(91.18%)高于對照組(70.59%)(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中醫各項證候積分降低,且試驗組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門靜脈 脾靜脈血流量與治療前門靜脈、脾靜脈血流量水平比,治療后2組降低,同時試驗組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門靜脈 脾靜脈血流量比較
2.4 凝血功能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血漿FIB、D-D水平升高,且試驗組比對照組高,2組APTT、PT縮短,且試驗組比對照組短(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 (例,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由胃十二指腸疾病、食管疾病等因素導致機體屈氏韌帶以上消化道發生出血的一種病癥,且多發于男性。西醫常規對癥治療主要是通過保護胃黏膜、減輕出血部位癥狀等途徑進行控制患者病情進展,但其在應用中部分患者病情易反復,且易發生較多不良反應。
中醫認為上消化道出血發病主要是由臟腑發生病變,導致其功能失調,使得氣火逆亂,血不循經,進而損傷經脈,引發血溢于脈外的一種病癥,因此,臨床對患者辨證時可以瘀、熱、虛為重點。三黃瀉心湯中黃芩、黃連、三七粉可發揮瀉火燥濕、清熱解毒、止血等功效;大黃可發揮瀉熱通腸、活血化瘀等功效;梔子可發揮瀉火除煩、涼血解毒功效;甘草可發揮調和藥性、清熱解毒等功效;牡丹皮、小薊可發揮通血祛瘀、解毒消癰等功效;地榆可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以上諸藥協同共行清熱解毒、瀉火燥濕、化瘀止血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各項證候積分、門靜脈、脾靜脈血流量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三黃瀉心湯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門靜脈、脾靜脈血流量,提高臨床療效,與楊婷[8]研究結果一致。血漿FIB、D-D、APTT、PT均為凝血功能指標,其中血漿FIB、D-D水平升高,血漿APTT、PT縮短可提示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病情好轉。現代藥理學表明,三七中的三七素可促進血小板釋放凝血因子,并使得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縮短,還可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進而改善凝血功能,發揮止血的作用;甘草中甘草甜素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可促進血小板數量增加,進而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狀態,促進其恢復[9]。由以上得出的研究結果可知,治療后血漿FIB、D-D含量,試驗組比對照組高,治療后血漿APTT、PT,試驗組比對照組短,表明三黃瀉心湯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與岳麗軍等[10]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三黃瀉心湯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其發揮作用的機制可能與降低門靜脈、脾靜脈血流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有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