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蒙 唐志銘 張翠俠 王 煥
痤瘡是好發于青春期男女,是常見的累及毛囊、皮脂腺的炎癥性疾病,也可見于青春期以后或成人,且女性患病率多高于男性,3%~7%的痤瘡患者可遺留瘢痕,給患者造成了嚴重的身心損害。西醫治療痤瘡多使用抗生素、維A酸、激素類的藥物,其不良作用較多,特別對于育齡期女性患者選藥多受限,而中醫采用辨證施治,內外結合方法治療痤瘡,不良反應少,收效顯著[1]。筆者在臨床上發現當代女性痤瘡患者,多因肝失疏泄,郁而化熱所致,而丹梔逍遙散具有疏肝清熱、健脾養血之效,是治療肝經郁熱的經典方。本文探討了丹梔逍遙散加減聯合毫火針治療女性肝郁型痤瘡的臨床療效,以尋求中醫藥治療女性痤瘡的有效方法,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就診于徐州市中醫院皮膚科門診的女性痤瘡患者60例,辨證均屬于肝經郁熱型,隨機分為2組,每組30例。年齡階段為15~35歲,平均數值為(26.8±2.3)歲;病程最短為1個月,最長為10年。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根據《中國臨床皮膚病學》[2]中關于尋常痤瘡的診斷標準:皮疹好發于前額、面頰、下頦或鼻唇部,其次為胸背部及肩部,表現為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常伴有瘢痕,一般無自覺癥狀,常伴皮脂溢出,炎癥較重時可出現疼痛,反復發作,慢性病程。
1.2.2 中醫辨證診斷標準患者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及《中醫診斷學》[4]中關于肝經郁熱型痤瘡的診斷標準:主要臨床表現為面頰兩側、下頜部、耳前或胸背部,出現紅色丘疹或粉刺,伴有膿皰、囊腫、結節、皮脂溢出等,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情志抑郁,急躁易怒,月經前后皮損加重,有乳房及兩脅脹痛、月經不調、痛經、白帶異常,或有少寐多夢等,舌質暗紅或紅,苔薄白或膩,脈弦等。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60例患者均為年齡在15~35歲的女性患者;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排除標準:服用抗生素、維A酸類、激素類、免疫抑制劑等與此病相關的藥物或停藥不滿4周者,外用與此病相關的藥物或停藥不滿1周者;1周內進行過毫火針治療者;近3個月內服過避孕藥,或處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婦女;有嚴重系統疾病、腫瘤、免疫缺陷、精神障礙等疾病者;其他類型痤瘡,如熱帶、夏季、職業性、暴發性、藥物性痤瘡患者等;不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內服丹梔逍遙散加減,處方:柴胡10 g,當歸10 g,白芍10 g,生白術10 g,茯苓10 g,薄荷(后下)6 g,牡丹皮10 g,梔子10 g,炙甘草6 g。主要以粉刺、膿皰居多者可加皂角刺、紫花地??;伴有較多結節、囊腫者加可浙貝母、海浮石、夏枯草、魚腥草;皮損伴紅腫熱痛明顯者可加連翹、蒲公英、黃芩;伴有大量油脂溢出者可加茵陳、生山楂;伴有煩躁、易怒或憂郁失眠者可加郁金、合歡皮、佛手;痛經者可加益母草、丹參等。每日1劑,早晚溫服,4周為一個療程。治療組內服丹梔逍遙散加減的同時聯合中醫外治療法即毫火針治療,具體操作如下:①準備物品:一次性針灸用無菌毫針(華佗牌;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規格0.35 mm×40 mm或0.35 mm×25 mm)、酒精燈、碘伏、打火機、棉簽、粉刺針等。②充分做好患者的溝通工作,說明操作過程,取得患者同意,取仰臥位。③操作人員手部消毒,然后用碘伏消毒皮損。④酒精燈點火后,靠近皮損,燒針至通紅為度。⑤迅速點刺皮損即出針。⑥粉刺處采用淺刺法,之后用粉刺針擠出白頭或黑頭粉刺;丘疹、膿皰處采用垂直刺入法,有落空感,后用棉簽擠壓膿頭周邊,排出膿血;囊腫者多刺破囊壁,可輕輕將囊內物擠凈;結節者多點刺中心和周圍處,切勿擠壓。⑦針刺后碘伏消毒針刺部位,無菌干棉球按壓片刻,避免感染,交代患者毫火針治療后注意事項。每周1次,4周為一個療程。對照組單純采用毫火針治療,操作方法及療程同前。2組患者治療期間及治療后4周均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忌熬夜,多食蔬菜、水果,調暢心情等。
1.4.2 觀察指標治療結束后分別評價2組臨床療效,參照痤瘡國際改良4級評分法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以觀察皮疹類型、皮疹數量、其他癥狀為評分指標,如下:皮疹類型無:0分;僅見粉刺:2分;粉刺、丘疹、膿皰并見:4分;粉刺、丘疹、結節并見:6分;粉刺、丘疹、結節、囊腫并見:8分。皮疹數量無:0分;<30個:2分;31~50個:4分;>50個:6分;>100個:8分。其他癥狀評分方法:皮疹癢痛無:0分;有:1分;顏面色紅無:0分;有:1分。
1.4.3 療效判定標準以皮疹消退率為依據。皮疹消退率=(治療前皮疹總分-治療后皮疹總分)/治療前皮疹總分×100%。治愈:皮疹消退率≥95%,顯效:皮疹消退率70%~94%,或疾病分級程度減低2度以上,好轉:皮疹消退率30%~70%,或疾病分級程度減低1度以上。無效:皮疹消退率<30%,仍有新皮疹出現。中醫臨床證候判定:包括經前期痤瘡加重、乳房胸脅脹痛、煩躁易怒、口干苦、失眠、月經失調、腰酸腿軟、脫發、夜尿及舌象、脈象等項目。判定方法參照《中醫量化診斷》[6],各證候定量輕度計0分、中度計1分、重度計2分,舌、脈象不計入評分。中醫臨床證候積分等于各項癥狀積分相加值。

2.1 2組患者療效比較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經計算χ2=5.455,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臨床證候積分比較2組患者中醫臨床證候積分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臨床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臨床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復發情況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各隨訪4周,復發判定主要為又出現不同程度的新發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等。經計算的χ2=4.539,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復發情況比較 (例,%)
中醫對痤瘡早有記載,名之“肺風粉刺”“皶皰”等,其病因多歸于肺經風熱、腸胃濕熱、痰濕瘀滯等[7]。臨床上發現,女性在當代社會中角色轉變,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生活壓力均較大,極易出現各種情緒問題,加上飲食不調,而生痤瘡者居多,可呈遲發性,多伴有月經不調、煩躁抑郁等。且“女子以肝為先天,以血為本”,女性痤瘡患者多因肝失疏泄,肝氣郁滯,郁久化熱,或生濕熱,或致瘀血,上蒸于面而發痤瘡,久之沖任損傷或沖任不調,使氣血運行更加不暢而出現月經前后諸癥,痤瘡加重等[8]。中醫認為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生發,調和氣血,通利經絡,為人體氣機之樞紐,脾之運化、肺之宣發肅降、胃之受納水谷等,皆依賴其疏泄調暢之功能,故女性肝經郁熱型痤瘡者以疏肝清熱、健脾利濕、養血調經為法。
丹梔逍遙散出自明代薛己的《內科摘要》,在名方逍遙散(柴胡、當歸、生白芍、生白術、茯苓、薄荷、生姜、甘草)的基礎上,加牡丹皮、梔子,共奏疏肝解郁、清熱調經之用。臨床應用,貴在辨證精準,用藥貼切,當根據痤瘡患者的具體病情加減化裁,不應拘泥于原方,如肝藏血,肝郁偏血虛者,可加重白芍、當歸用量;肝木克脾土致脾虛甚者,可加薏苡仁、白扁豆、黨參等;肝經郁熱甚者,可加黃芩、大黃[9];郁熱久而耗傷肝腎之陰,伴陰虛火旺者可加黃柏、知母、二至丸等;肝氣郁滯,血不榮筋而致血瘀者,可加雞血藤、丹參、桃仁等[10]。目前認為女性月經前后痤瘡加重,多是因為月經期間激素水平變化,加之長期情緒抑郁、焦慮、壓力大,可致下丘腦- 垂體-腎上腺軸的調節失衡,雄激素水平升高等[11]?,F代研究表明,以逍遙散為基礎加減方能調節神經內分泌、抗抑郁、有雌激素樣作用,同時還有抑制皮脂腺分泌、抗菌消炎的作用,尤其適用于肝經郁滯引起的各型痤瘡[12]。
火針在皮膚病的治療中廣泛應用,使用加熱、燒紅的針具刺入病變部位,起到快速祛除疾患的作用。相對于傳統的火針,一次性針灸用無菌毫針治療痤瘡,具有見效快、創傷小、痛苦少、成本低、燒針迅速、便于普及的優勢。毫火針治療后能以熱引熱、驅邪外出、清泄郁熱、軟堅散結、解毒排膿等[13,14],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殺滅痤瘡丙酸桿菌,利于粉刺、膿液的排出,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癥的消退[15]。
總之,本研究顯示中醫治療女性肝經郁熱型痤瘡采用內服丹梔逍遙散加減聯合毫火針外治法,效果顯著,其療效顯著優于單用毫火針治療痤瘡,且中醫臨床相關癥狀得到了明顯改善,復發率低,為女性肝經郁熱型痤瘡患者提供良好的中醫治療思路,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