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昱博 魏 帥
膝關節鏡術是骨傷科的常見微創手術類型,具備關節病變檢查、診斷和治療等多種功能,臨床開展廣泛。膝關節鏡手術患者患處多合并軟組織損傷,且術中需處理滑膜、韌帶和軟骨等,故術后早期易出現關節腫脹疼痛,不利于功能恢復,降低手術療效。目前膝關節術后恢復多給予早期肢體康復鍛煉消腫,對減輕患者疼痛和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患者肢體康復鍛煉的效果和依從性差異較大,部分患者術后仍伴有明顯腫脹疼痛,不利于關節功能快速恢復[1]。中醫認為膝關節鏡術后患者氣血運行受阻,筋脈不暢,致氣滯血瘀,阻塞經絡,經絡不暢,肢體腫脹疼痛,屈伸不利,因此宜從活血化瘀和舒筋活絡角度施治[2]。本研究以膝關節鏡手術術后患者為對象,觀察中藥熏洗聯合肢體鍛煉對膝關節鏡術后恢復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南陽市中心醫院骨二科收治的84例膝關節鏡手術患者,以Excel軟件實行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47.65±7.32)歲;手術病因:膝骨性關節炎16例,半月板損傷13例,交叉韌帶損傷8例,其他5例。研究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齡22~50歲,平均(46.91±7.19)歲;手術病因:膝骨性關節炎17例,半月板損傷10例,交叉韌帶損傷9例,其他6例。2組膝關節鏡手術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具備膝關節鏡手術適應證且成功完成手術者;18~70歲,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者。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心腦血管疾病;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其他關節損傷或骨折;合并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合并精神性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藥物過敏者。
1.3 方法對照組術后給予肢體康復鍛煉治療[3],術后臥床休息1日,次日在病床上開展股四頭肌收縮訓練,15 min/次,2次/d,引導患者結合恢復情況控制鍛煉時間,以疼痛耐受、無疲勞最佳,直至出院。術后第3日開展膝關節被動屈伸訓練,使用膝關節功能鍛煉工具拉伸膝關節,30 min/次,2次/d,并逐日增加活動幅度,從0°~30°升高至90°~120°,以膝關節疼痛耐受最佳。術后第7~10 天拆線,并進行膝關節主動屈伸,20 min/次,2次/d,循序漸進開展負重訓練,持續至術后4周。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中藥熏洗技術治療,中藥熏洗于拆線后次日進行,熏洗方為紅花化瘀湯,組方:紅花15 g,伸筋草、透骨草、桑枝、防風、丹參各10 g,三棱、莪術各9 g,花椒6 g。治療前,藥物加入3000 ml水置于熏藥機內,煮沸后,患者在熏蒸床上取俯臥位,患膝放于熏藥窗給予熏蒸,熏蒸30 min/次,早晚共2次/d,持續至術后4周。
1.4 療效標準參照文獻[4]的相關療效標準,優:膝關節腫脹基本消失,日常活動無疼痛,屈膝≥110°;良:膝關節腫脹顯著減輕,日常活動時間長,稍有疼痛,屈膝90°~109°;可:膝關節腫脹有所減輕,平底行走有疼痛,休息后可消失,屈膝60°~89°;差:膝關節腫脹減輕不顯著,拿地上東西時加重,屈膝<60°。總有效率=(優+良+可)例數/總例數×100%。
1.5 觀察指標觀察2組VAS疼痛評分、膝關節腫脹值、膝關節活動度和Lysholm量表評分。其中VAS疼痛評分:0~10分依次表示無痛——劇烈疼痛,VAS評分越高表示疼痛的主觀感受越強烈。膝關節腫脹值取髕骨上緣2 cm處測量,腫脹值=術后測量值-術前測量值,腫脹值越大,表示患處膝關節腫脹越明顯。采用最大屈曲度評價膝關節活動度。采用Lysholm量表評價膝關節功能,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關節功能越好。

2.1 2組患者療效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26,P=0.024,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VAS評分和膝關節腫脹值比較2組治療前VAS評分、膝關節腫脹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4周,2組上述2項指標均顯著下降(P<0.05),且研究組VAS評分、膝關節腫脹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VAS評分和膝關節腫脹值比較 (分,
2.3 2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和Lysholm量表評分比較2組治療前膝關節活動度和Lyshol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4周,2組上述2項指標評分均顯著升高(P<0.05),且研究組術后4周膝關節活動度和Lysholm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和Lysholm量表評分比較 (例,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關節鏡技術的推廣應用,膝關節相關疾病多數無需做切開手術,可利用關節鏡進行診斷和微創治療。腫脹和伴有明顯疼痛是膝關節鏡術后的常見現象,雖然術后循序漸進的肢體康復鍛煉可使膝關節局部加快血液循環和減輕疼痛,同時減少關節粘連、僵硬和腫脹,防止肌肉萎縮[3],但膝關節鏡患者術后恢復質量仍需進一步改善。本研究從中醫角度探討中藥熏洗技術在膝關節鏡術后恢復的應用價值,為臨床干預提供新思路。
中藥熏洗技術是中國中醫文化的瑰寶,歷史源遠流長,是中醫外治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記載,中醫熏洗技術早在戰國時期就有應用,如《黃帝內經》中提出“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除其邪則亂氣不生”,其中的“漬形”便是熏洗療法,其后被不同時期的醫者應用,在民間廣泛流傳,可用于治療風濕/類風濕所致關節炎、慢性腰肌勞損、骨折、關節脫位和皮膚病等多種病證[5]。中藥熏洗過程中,先是煎煮中藥,以蒸氣熏蒸,再用藥液對全身或局部患處進行熏洗,熱力傳入皮膚,可疏松腠理,發汗祛邪,對改善膝部血液循環和降低炎性因子有益,也有利于藥力滲入病變部位發揮藥效。藥力與熱力相結合,可發揮中藥熱療及透皮吸收的協同作用,能明顯降低傷科手術患者炎性因子,在骨傷科術后應用中可起到消腫鎮痛的療效。有報道指出,中藥熏洗能降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患者的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通過改善血液流變學起到促進血液循環和消腫止痛的作用[6]。
本研究所用中藥熏洗方劑為紅花化瘀湯,方藥中的紅花可活血痛經、散瘀止痛;伸筋草可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桑枝可生津利水、祛濕通絡、祛風養血;三棱可破血行氣、止血;莪術可消積止痛;防風可發散解表、勝濕止痛和祛風解痙;丹參可通經止痛、活血化瘀及清心除煩;花椒可行氣和止痛[7,8]。諸藥配伍,全方共奏活血化瘀、利水消腫止痛的功效,藥物有效成分通過熱力熏蒸和熏洗滲入患處,既可促進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和改善血液循環,加速炎性因子的新陳代謝,有效緩解患者疼痛,又能活血祛瘀消腫,減輕術后腫脹程度。王鑫等[10]報道發現,中藥熏洗能明顯降低KOA患者術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和C-反應蛋白(CRP)表達,減輕術后炎性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術后單純肢體康復鍛煉比較,研究組加用中藥熏洗技術治療的總有效率更佳(95.24% VS 78.57%),而且在降低VAS評分、膝關節腫脹值和改善膝關節活動度、Lysholm評分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與同類文獻報道相符,充分體現中藥熏洗技術的顯著應用價值,對促進術后恢復有益[10]。
綜上,中藥熏洗技術聯合肢體康復鍛煉緩解膝關節鏡術后腫脹疼痛效果確切,改善膝關節活動功能,是促進術后恢復的可靠中醫外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