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璐
膽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其是由膽囊的慢性、炎癥性病變引起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發熱、右脅痛等。臨床常用常規抗感染、抗生素等西藥進行治療,但易導致惡心嘔吐、頭暈等不良反應。中醫認為,膽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屬于“脅痛”“膽脹”范疇,應以疏肝解郁、舒經止痛之法治療[1]。大柴胡湯中含有柴胡、白芍等多種中藥,有去郁消火,緩急止痛之功效。圍手術期采用全面干預,可以提升臨床療效,促進患者的恢復。故本研究主要探討大柴胡湯聯合全面干預在膽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圍手術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根據研究情況進行以下闡述。
1.1 一般資料選取98例由谷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膽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圍手術期患者,將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9例)和對照組(49例),選例時間設定在2020年5月—2021年6月。觀察組中26例患者為男性,23例患者為女性;患者的年齡選取范圍在39~75歲,平均年齡為(58.12±14.51)歲。對照組中25例為男性,24例為女性;患者的年齡選取范圍在38~73歲,平均年齡為(57.44±14.23)歲。2組患者以上性別、年齡一般資料通過統計學軟件計算P>0.05,故可進行其他后續需研究的指標比較。谷城縣人民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已經批準了本項研究的進行。
1.2 診斷標準西醫參照《普通外科疾病診療指南》[2],中醫參照《中醫臨床診療指南編制通則:ZYYXH/T 473—2015》[3]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者;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者等。排除標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合并有心肺腎等功能異常者;有凝血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者等。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禁水、禁食、抗生素和抗感染等治療,維持患者腸胃水、電解質等的平衡,術后于患者腸胃功能恢復后對患者給予流食補充每日必需的營養。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大柴胡湯聯合治療,組方為:生姜3片,大棗3枚,生大黃10 g,生半夏12 g,柴胡、枳實、黃芪、白芍各15 g。組方處理為:所有藥物浸泡1 h,除去生大黃其余藥物再進行煎煮30~60 min,煎煮所需水量為1000 ml,煎至100 ml?;颊咝g前服用劑量為:口服連服3 d,2次/d,1劑/d,術后服用劑量為:灌胃服用50 ml/次,2次/d。2組患者均治療7 d并干預至出院。
1.4.2 干預方法2組患者均于圍手術期進行全面干預。術前心理指導:為緩解患者對于手術的恐懼心理,術前同患者普及疾病相關知識,讓患者正確地認識疾??;準備工作:對患者的術前常規檢測、注入抗生素、術前禁食禁飲等相關注意事項等進行協助。術中配合手術醫師完成手術。術后引流:幫助患者清潔傷口;飲食:照顧患者日常飲食,清淡且營養均衡;并發癥:及時處理膽汁樣液漏出、切口疼痛等情況,監測血壓、心率等。2組患者均干預至出院。
1.5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治療后依據《中國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內科診療共識意見(2018年)》[4]《中醫外科學》[5]判斷臨床療效,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膽囊壁厚度恢復至正常范圍且結石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膽囊壁厚度明顯變薄且結石顯著縮小;無效:仍存在臨床癥狀或者加重,膽囊壁厚度及結石無變化或者加重??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肝功能:采集2組患者空腹靜脈血約5 ml,血液采集時間為治療前及治療后1 d、3 d,靜置血液等待其凝固后,進行離心提取血清,離心速度為3000 r/min,離心時間設定為15 min,采用膽紅素氧化酶法檢測血清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的水平。③腸道功能恢復情況:主要包括排便時間(即為患者術后首次排便時間)、排氣時間(即為肛門首次排氣到肛門連續排氣且患者感覺無腹脹感時為止的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即為患者術后6 h開始對其腹部聽診,患者1 min內有至少4次腸鳴音時的時間)。④中醫證候積分:比較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主要包括腹脹低熱、右脅痛、嘔吐納呆、心下痞滿等,每項中醫證候積分最高分均為30分,若患者中醫癥狀越嚴重則分值越高[6]。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91.84%)相較于對照組(65.31%)顯然更高(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肝功能治療后1~3 d,2組血清TBIL、DBIL水平相較于治療前,都表現為降低趨勢,與此同時觀察組治療后1 d、3 d血清TBIL、DBIL水平相較于對照組顯然更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肝功能比較
2.3 腸道功能恢復情況觀察組治療后排便、排氣、腸鳴音恢復時間相較于對照組顯然更短(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2.4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2組腹脹低熱、右脅痛、嘔吐納呆及心下痞滿評分相較于治療前,都表現為降低趨勢,觀察組相較于對照組顯然更低(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膽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病理特點主要表現為發作頻繁、療程長等,且因其病理疼痛的反復性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臨床上對膽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圍手術期患者常采用常規的抗感染治療,但因抗感染、抗生素等藥物常會出現病菌對其的耐藥性增強,使得藥效縮減,且大量用藥會影響到患者的腸胃功能、肝功能等的正常水平,這就使得常規西藥治療的療效顯著降低,不能夠滿足患者的日常用藥需求。
膽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病因病機為:飲食不節,致脾胃受損,引水濕內停,久之則郁結于肝或引濕熱之邪,邪郁阻肝膽疏通之道,使肝失疏泄,膽汁難泄,致脅痛而生[7]。大柴胡湯中柴胡、白芍去郁退熱,緩急止痛;黃芪補氣養血;生姜、大棗和中益氣;生大黃清熱解毒、疏經祛瘀;枳實行氣散結、消積導滯;生半夏降逆止嘔。全方共奏內瀉熱結,疏肝解郁之效[8]。全面干預可以在患者整個圍手術期規范膽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患者的用藥及日常生活、營養攝入等,進而給患者創造更為有利的康復條件。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排便、排氣、腸鳴音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腹脹低熱、右脅痛、嘔吐納呆、心下痞滿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大柴胡湯聯合全面干預用于治療膽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圍手術期患者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腸道恢復情況,緩解癥狀,達到更為有效的治療效果,與顧進等[9]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血清TBIL、DBIL是檢測膽結石的特征性預測指標,肝腸循環受阻會使得TBIL回流至血液,導致血清TBIL水平升高,進而阻礙間接膽紅素(IBIL)的酯化能力,影響肝細胞的正常代謝,使得血清DBIL水平升高的同時促進血清鈣離子(Ca+)的沉淀,進一步阻礙了TBIL的正常排出,加重膽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患者病情。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中含有的總皂苷、黃芪多糖等有效物質可以通過上調機體內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血管緊張素基因(1-7)-Mas軸基因表達來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最終起到保護機體肝功能的作用,白芍中含有的黃酮類、三萜及其苷類等有效物質可通過調節細胞因子的水平來改善IBIL的酯化作用,調節肝細胞的代謝功能[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血清TBIL、DBIL水平治療后1 d、3 d相較于觀察組均水平偏高,提示大柴胡湯聯合全面干預治療膽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可調節血清膽紅素水平,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與劉清華等[12]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大柴胡湯聯合全面干預治療膽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有助于患者腸道功能的恢復,提升臨床療效,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且可通過調節血清膽紅素水平來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