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才
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及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以下簡稱“冠心病”)的發病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冠心病是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病基礎,心肌在供氧及供血不足情況下出現暫時性疼痛,隨著疾病進展,可導致心肌梗死及死亡,對人們健康構成巨大威脅。目前在治療穩定型心絞痛方面,西醫主要以口服抗血小板藥物、調脂藥物、β受體拮抗劑為主,主要原則為及時恢復缺血心肌的血液供應,促進心臟功能的恢復,對于部分癥狀嚴重的患者需進行介入治療,起效迅速,療效確切[2]。隨著現代中醫的不斷發展,中醫在穩定型心絞痛治療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中醫學將穩定型心絞痛歸于“胸痹”范疇,其病位在心,輕者有胸悶如窒、呼吸不暢的表現,重者可出現胸痛徹背,部分患者可發展成為真心痛,飲食失調、勞倦內傷、寒邪內侵、年邁體虛等該病病機,在治療方面主張活血化瘀通絡。本研究中采用心絡通協定方聯合膻中、內關、心俞穴位貼敷治療穩定型心絞痛,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高郵市中醫醫院2020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61例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就診順序編號,根據編號單雙數將患者分為觀察組(31例,編號為單數)和對照組(30例,編號為雙數),對照組患者年齡47~79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8年,平均病程(3.02±1.13)年;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水平(4.39±0.49)mmol/L;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水平(1.79±0.13)mmol/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水平(1.19±0.09)mmol/L。觀察組患者年齡44~77歲;病程最短9個月,最長10年,平均病程(3.13±0.96)年;TC水平(4.39±0.49)mmol/L;TG水平(1.79±0.13)mmol/L;HDL水平(1.19±0.09)mmol/L。2組患者年齡、性別、血脂指標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中所有受試者均自愿參加,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西醫參考《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2010》[3]中相關標準明確診斷為穩定型心絞痛,中醫參照《冠心病中醫辨證標準》[4]中關于瘀血痹阻型的辨證分型;②患者疾病病情穩定,參考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心功能為Ⅰ~Ⅱ級;③能耐受本研究中治療方法及相關藥物。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②合并肝、腎、腦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③合并嚴重心律失常;④合并嚴重血液系統疾病。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給予舒瑞伐他汀(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10 mg×14 s)10 mg/d,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100 mg×30 s)100 mg/d,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40 mg×24 s)40 mg/d。連續治療7 d為一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增加心絡通協定方聯合膻中、內關、心俞穴位貼敷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心絡通協定方方劑組成:紅花、川芎、郁金、地龍、桂枝、法半夏、醋延胡索各10 g,生曬參、炒瓜蔞子各15 g,三七 8 g。上述藥劑加水500 ml煎至200 ml,分2次早晚飯后服用。7 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患者同時給予膻中、內關、心俞穴位貼敷,在用藥開始第1天,患者取坐位,取膻中、雙側內關及心俞,使用香丹止痹散進行穴位貼敷,組成:丹參20 g,川芎10 g,香附 10 g,細辛3 g,瓜蔞10 g,薤白10 g。上方打粉,予水賦形,取適量放置理療空貼中心,然后貼敷在膻中、雙側內關及心俞穴位上,叮囑患者適當力度按壓理療空貼中心數次,每次貼敷30 min,1次/d,連續貼敷28 d。2組均治療28 d后比較各項指標。
1.4 觀察指標及評估方法①比較2組臨床療效,參考相關文獻[5],根據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的降低情況、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心電圖檢測患者心肌缺血情況,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在治療前1 d 24 h 內統計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在治療完成后次日24 h統計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計算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降低情況,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心絞痛發作次數降低95%以上判定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有一定程度改善,心絞痛發作次數降低50%~95%判定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心絞痛發作次數降低在50%以下或增加,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②比較2組治療前后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鈉肽前體(NT-proBNP)、D二聚體(D-D)及纖維蛋白原(FIB)水平,在治療前1 d及治療完成后次日,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10 ml,使用離心機(離心半徑為13 cm,離心速率為2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使用干式熒光免疫法即時測定NT-proBNP及hs-CRP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D-D水平,采用全自動凝血儀測定FIB水平,由專人進行檢測。③同時比較2組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在治療前1 d及治療完成后次日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根據心絞痛主要中醫證候,心悸、氣短、氣短、胸悶,每個證候根據癥狀嚴重情況進行打分,分數范圍為0~6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比較觀察組治療后血清NT-proBNP、D-D、hs-CRP及FIB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清因子水平比較 (例,
2.3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導致冠心病患者數量的增加,穩定型心絞痛屬于一種冠心病,患者常見胸悶、胸痛等癥狀,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休息后可自行緩解,目前多項研究顯示,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可存活多年,但同時也存在心肌梗死及猝死的風險[7-9]。目前尚未完全闡明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病機制,多項研究指出在情緒激動、運動等情況下造成心臟需氧量迅速增加時[10-12],已出現狹窄的冠狀動脈無法提供大量血流,進而引起心肌短暫性缺血,引發疼痛。西醫在治療穩定型心絞痛方面主要采用調脂藥、擴冠藥、抗血小板藥等,主要治療原則為預防心源性猝死及心肌梗死,降低患者病死率,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此外隨著介入手術的發展,部分患者可采用經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進行治療,但同時存在支架內血栓形成等不足。
中醫在治療穩定型心絞痛方面歷史悠久,中醫學將穩定型心絞痛歸于“胸痹”“心痛”范疇,胸痹最早見于漢代《傷寒雜病論》。在《素問·厥論》中將病情嚴重引起迅速死亡者稱為“真心痛”。胸痹心痛本質是本虛標實,而瘀血痹阻型胸痹心痛在臨床最為常見,陽虛內生寒、外感寒邪、氣虛血行滯澀等因素都能引起血瘀,在治療時宜采用活血化瘀法辨證論治,能取得較好治療效果[13]。胸痹心痛病位在心,年老體弱、勞倦內傷所致脾胃虛弱,進而引起氣血生化無源,導致氣血陰陽不足,無力行血,不通則痛,最終引起患者出現心前區刺痛、心慌氣短等癥狀。在治療時可采用活血化瘀、祛痰通絡、芳香溫通法,可獲得較好治療效果。本研究中采用的心絡通協定方由紅花、川芎、郁金、地龍、桂枝、法半夏、醋延胡索、生曬參、炒瓜蔞子、三七組成,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方中紅花散瘀止痛、活血通經;川芎祛風止痛、行氣活血;郁金行氣解郁、活血止痛;地龍通絡平喘、清熱利尿;桂枝溫通經絡、化氣助陽;法半夏化痰燥濕;醋延胡索止痛活血、行氣通絡;生曬參補元固本;炒瓜蔞子祛痰瀉下;三七活血定痛、散瘀止血。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活血化瘀之功效。本研究中在中藥內服基礎上增加膻中、內關及心俞穴位貼敷,膻中降氣通絡、寬胸膈;內關主治心痛、心悸、胸悶等病證;心俞主治心痛、驚悸。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血清NT-proBNP、D-D、hs-CRP及FIB水平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心絡通協定方聯合膻中、內關、心俞穴位貼敷可進一步提高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效果,調節患者細胞因子水平,降低患者中醫證候積分。研究顯示,在心肌細胞缺血時機體NT-proBNP表達水平可出現改變,缺血可刺激心室細胞合成大量NT-proBNP進入血液,且其表達水平與心肌缺血嚴重程度呈正相關[14]。D-D是一種聯纖維蛋白通過纖溶酶溶解后的降解產物,可直接作為反映機體凝血酶及纖溶酶的指標,其水平上升提示機體凝血系統被異常激活[15]。hs-CRP是一種急性時相蛋白[16],在機體出現損傷時由肝臟合成,具有極高的敏感度,其表達水平與機體損傷程度成正比。結合上述因子作用機制分析本研究結果,心絡通協定方中含有的活血化瘀藥物具有調節機體血流動力學及血管內皮功能的作用[17],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紅花中主要成分為羥基紅花黃色素A,其能抑制機體脂質過氧化反應,清除機體氧自由基,穩定斑塊、調節脂質水平等多種作用[18]。藥理學研究顯示,地龍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組織微循環的作用,可減輕機體的缺血缺氧損傷[19]。薈萃分析研究顯示,中藥穴位貼敷能夠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環,進而改善心臟功能[20]。
綜上所述,心絡通協定方聯合膻中、內關、心俞穴位貼敷可進一步提高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治療效果,調節患者血清相關因子,降低患者中醫證候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