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曹霞
宮頸癌是婦科第二好發的惡性腫瘤,其病死率占婦科惡性腫瘤的第一位[1],全球每年宮頸癌新發病例約 50 萬,死亡人數約 26萬[2],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宮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其發病率占全球的14%,病死率占全球的12%[3]。宮頸癌對人類健康和生命已構成嚴重的威脅。目前宮頸癌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隨著國家癌癥早診早治項目的開展,宮頸癌患者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法明顯降低腫瘤復發和轉移的風險,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影響,下肢淋巴水腫就是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4]?;颊咧饕憩F為下肢腫脹、疼痛、麻木、活動不利,有些患者因無法忍受痛苦而終止治療,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生活質量和生存期[5]。目前對于宮頸癌術后下肢淋巴水腫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當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有:手法淋巴引流(MLD)、加壓療法,間歇充氣加壓(IPC)療法,利尿藥物、手術治療,但是存在療程長、引起電解質紊亂、患者懼怕手術等問題。因此,緩解淋巴水腫的臨床癥狀,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減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治療宮頸癌術后下肢淋巴水腫的首要目的。
近年來,中醫中藥應用于防治腫瘤治療后不良反應取得了較大進展,為腫瘤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筆者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原則,自擬補腎健脾通絡方治療宮頸癌術后下肢淋巴水腫患者35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南通市腫瘤醫院腫瘤婦科2018年5月—2019年5月的宮頸癌術后患者35例。所有治療對象均為經病理學證實為宮頸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淋巴協會制定的淋巴水腫的診斷標準[6],語言表達能力正常,無智力障礙。所有患者心、肝、腎功能無嚴重異常,預期生存期在3個月以上。
1.2 治療方法根據中醫辨證,自擬補腎健脾通絡方。方藥組成:黃芪30 g,熟地黃15 g,山萸肉15 g,牛膝10 g,黨參15 g,白術15 g,茯苓15 g,路路通10 g,雞血藤15 g,甘草6 g。所服藥物由南通市腫瘤醫院中藥房煎好裝袋,每日2次,每次1袋(200 ml)。2周為1個療程,服用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估。服藥期間飲食忌生、冷、辛、辣,適當休息,保持心情愉快。
1.3 療效評定
1.3.1 療效評價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標準,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的中醫療效。顯效:下肢淋巴水腫的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下肢淋巴水腫的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無效:下肢淋巴水腫的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
1.3.2 中醫癥狀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有關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的患肢癥狀積分進行評價。選取患肢腫脹、疼痛、麻木、活動不利為觀察癥狀,將其癥狀分4個等級,并把其中的“無”記為0分;“輕度”記為1分;“中度”記為2分;“重度”記為3分。
1.3.3 人體成分分析采用南通市腫瘤醫院引進的多頻生物電阻抗(SMFBIA) 分析儀InBody 3.0(BiospaceCo,韓國)對患者人體成分進行分析,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身體總水分和下肢水分的變化。

2.1 患者治療后療效評價比較治療后,臨床療效顯效12例,有效22例,總有效率為97.1%。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變化比較治療前,患者的中醫癥狀總積分顯著大于治療后中醫癥狀總積分,經獨立樣本t檢驗,P=0.000<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總積分比較 (分,
2.3 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前后在疼痛、腫脹、麻木、活動不利4個方面積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分,
2.4 患者治療前后人體成分比較治療前,患者身體總水分和下肢節段水分均高于正常值。治療后,患者身體總水分和下肢節段水分均在正常范圍內,經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患者治療前后人體成分比較
3.1 中醫對宮頸癌術后下肢淋巴水腫的認識宮頸癌術后下肢淋巴水腫歸屬于中醫“水腫”范疇,宮頸癌根治術,在對盆腔淋巴清掃后,導致淋巴回流受阻,從而導致下肢水腫?!镀諠健份d:“夫水腫之病,以脾腎兩虛,不能制水”。古代醫家巢元方[8]《諸病源候論》中有“水病者,腎脾俱虛故也”的記載,強調了脾腎虧虛是水腫的主要病因。宮頸癌術后由于脾虛,脾失健運不能制腎水,加之手術導致機體經脈瘀阻。中醫學講求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這個理念在腫瘤的治療和調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宮頸癌術后下肢淋巴水腫病因病機乃脾腎虧虛,瘀阻經脈,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原則,采用補腎健脾,通絡消腫的治療方法。
3.2 組方配伍分析補腎健脾通絡方由黃芪、熟地黃、山萸肉、牛膝、黨參、白術、茯苓、路路通、雞血藤、甘草10味藥物組成。方中黃芪為君,《本草求真》記載,黃芪是“補氣諸藥之最”,有補氣升陽,利水消腫的功效[9]。熟地黃、山萸肉、牛膝、黨參、白術、茯苓為臣,熟地黃、山萸肉是《傅青主女科》中的經典藥對[10],熟地黃補髓生精,大補腎中元氣;山萸肉補腎填精,兩藥合用更加增強補腎之元氣的作用,牛膝補肝腎,填精益髓,并可引水下行;白術、茯苓健脾利濕;黨參健脾益氣[11-13],三藥助脾運化。路路通、雞血藤二藥疏經通絡為佐藥,《本草綱目拾遺》描述路路通:“其性大能通十二經穴,能搜逐伏水也”。甘草調和諸藥,兼能補益肺脾,為使藥。上述藥物配伍,共同發揮補腎健脾、通絡消腫的作用。
3.3 療效分析本研究共觀察了35例患者,從治療臨床療效來看,治療后顯效12例,有效22例,總有效率97.1%。從疼痛、腫脹、麻木、活動不利4個癥狀積分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單項癥狀積分還是癥狀總積分,治療后積分均顯著下降,治療前后比較,P<0.01;從對能直接反應患者下肢水腫的人體成分分析中可以看出,治療前患者總水分以及下肢節段水分均高于正常值,而治療后患者總水分以及下肢節段水分均在正常范圍以內,治療前后比較,P<0.01。綜上所述,補腎健脾通絡方能改善宮頸癌術后下肢淋巴水腫的臨床癥狀,療效肯定。
手術、放療和化療是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手術后并發癥、放化療患者不良反應、晚期腫瘤合并癥等影響了治療的效果、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甚至生存期。中醫藥在腫瘤治療領域發揮著巨大的優勢。因此,如何最大化地挖掘中醫藥在腫瘤及其并發癥方面的應用,是目前越來越受到大家關注的課題。本研究結果表明,補腎健脾通絡方對宮頸癌術后并發下肢淋巴水腫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