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燕
運動發育遲緩是一種運動發育障礙性疾病,可伴有語言、聽覺、視覺、智力等障礙,臨床主要表現為中樞運動障礙、姿勢及反射異常、肌張力異常等癥狀,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1]。臨床針對運動發育遲緩患兒的治療以運動訓練為主,由醫護人員協助患兒進行抬頭、翻身、爬行等行為,幫助其提高運動功能,促進運動發育[2]。隨著中醫關于兒童運動發育遲緩研究的深入,臨床提出對患兒進行健脾通督推拿治療,幫助其疏通經絡,提升運動功能水平[3]。本研究選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被惠東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收治的134例運動發育遲緩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并分析對運動發育遲緩患兒采用健脾通督推拿聯合運動訓練治療所取得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被惠東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收治的運動發育遲緩患兒13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67例患兒中男41例,女26例;年齡最大者22個月,最小者7個月,均值為(14.50±7.50)個月。觀察組67例患兒中男42例,女25例;年齡最大者23個月,最小者8個月,均值為(15.50±7.50)個月。2組患兒性別、年齡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接受兒心量表粗大運動發育商低于75分的患者[4];②年齡位于6個月至3歲者;③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免疫系統疾病或血液系統疾病者;②先天性發育不良者;③其他疾病導致的中樞運動障礙者;④依從性差,無法配合本次研究者。
1.3 方法對照組患兒接受運動訓練治療,即由醫護人員根據患兒實際情況制定運動訓練計劃,包括平衡支撐、被動運動、頭部控制等內容,在訓練過程中對患兒姿勢進行糾正,并讓患兒家屬在一旁陪護、學習,可通過患兒感興趣的事物引導其進行主動運動,如翻身、抬頭、爬行等,10~30 min/次,2次/d,連續訓練1個月。
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觀察組患兒接受健脾通督推拿治療,其內容主要為:①循經點穴按摩:按摩醫師先以左手固定患兒一側足部,右手以拇指或食指在小腿部分別沿膀胱經、膽經、腎經、脾經自上而下揉推, 重點按揉承筋、承山等穴,每經推揉3次;補脾經,用大拇指旋揉患兒拇指羅紋50~100次,用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肌肉消瘦、軟弱無力等。推胃經,用拇指旋揉患兒拇指近端指節50~100次,摩腹、按揉足三里10次。補腎經,用拇指離心性直推患兒小指羅紋面, 有補腎益腦、溫養下元之功。②捏脊療法:患兒取俯臥位,術者雙手食指緊貼皮膚向上推,拇指向下按壓。沿督脈由下(長強穴)至上(大椎穴)緩慢推拿共7次,在推至脾俞、 腎俞穴時進行點壓數次,以健脾益腎。此法有調陰陽、 理氣血、和臟腑,用于小兒先天不足、頸軟不能豎頭、腰軟不能獨坐等。多與補脾經,摩腹,按揉足三里合用。20~30 min/次,1~2 次/d,30 d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患者在接受不同方案治療前后的粗大運動功能水平,即在治療前后采用GMFM-88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分,共分A(臥位與翻身)、B(坐位)、C(爬與跪)、D(跪)、E(走、跑和跳)等5組,每個項目均采用4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其中A區17項,總分51分,B區20項目,總分60分,C區14項,總分42分,D區13項,總分39分,E區24項,總分72分??偘俜致?(5組總分/5)×100%。總分越高則代表患兒粗大運動功能水平越優。②比較2組患兒在接受不同方案治療前后運動發育水平,即在治療前后采用兒心量表對患兒進行評分,記錄大運動DQ以及總DQ評分,DQ分數=(測驗分數/實際月齡)×100,分值越高則代表患兒運動發育越優。

2.1 2組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水平對比在接受治療前,2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水平均有提高,且與對照組患兒進行比較,觀察組患兒GMFM量表評分明顯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水平對比 (例,
2.2 2組患兒治療前后運動發育水平對比在接受治療前,2組患兒運動發育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兒運動發育水平均有提高,且與對照組患兒進行比較,觀察組患兒大運動DQ與總DQ明顯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治療發育商水平對比 (分,
兒童運動發育遲緩作為臨床常見病,隨著病程的增長,患兒肌肉開始萎縮,會出現四肢發軟、行動無力等表現,同時學習能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對其進行及時且正確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5,6]。運動訓練作為臨床針對運動發育遲緩患兒常規治療手段,其能夠通過引導患兒進行翻身、爬行等行為,促進腦部神經傳導的重建,幫助患兒恢復肌力,從而提高其運動功能水平[7,8]。然而,由于療程較長等因素的影響,患兒容易出現抗拒心理,單純進行運動訓練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在中醫學領域,運動發育遲緩被歸屬于“五軟”“五遲”范疇,認為其出現是由于患兒先天稟賦不足,且與膀胱經、脾胃功能的異常存在較大關聯,治療時當以健脾胃、通督脈為主[9,10]。推拿作為中醫學物理療法,通過推、揉、摩、擠壓等手法對人體局部進行良性刺激,促進血液循環,起到行氣活絡、開竅解痙的作用。足太陽膀胱經為人體十二經脈之一,一側67穴,首穴睛明,末穴至陰,本經腧穴主治循環系統、精神神經系統病癥;督脈與各陽經均有聯絡,督一身之陽氣,主治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病癥,對足太陽膀胱經及督脈進行推拿治療,能夠疏通人體經絡,有效增強脾胃功能,進而改善機體發育遲緩的情況[11,12]。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治療前,2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水平、運動功能發育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水平、運動功能發育水平均有提高,且與對照組患兒進行比較,觀察組患兒GMFM量表評分、大運動DQ、總發育DQ明顯更高(P<0.05)。進行分析可知,運動訓練治療能夠促進運動發育遲緩患兒進行主動或被動的運動,鍛煉肌力,幫助其重建腦部神經傳導,而健脾通督推拿則能夠對人體足太陽膀胱經、督脈進行良性刺激,疏通人體經絡,提高脾胃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及運動發育,同時更易被患兒接受,降低了其抗拒心理,2種方法聯用則能夠大大提高治療效果,提高患兒運動功能水平。
綜上所述,對運動發育遲緩的患兒采用健脾通督推拿聯合運動訓練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能夠有效提高其粗大運動功能水平、發育商水平,并促進患兒智力發育,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