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蘭 鄧美嬌 潘富榮
腦梗死是一種由于腦局部的供血功能發生障礙引發腦組織出現嚴重的缺氧或缺血,進而導致腦組織軟化甚至壞死的臨床疾病,臨床癥狀常表現為頭痛、感覺異常、構音障礙或偏癱等,其預后較差,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異常所導致的后遺癥。臨床治療常以抗血小板聚集、溶栓治療或降顱壓等為主,但遠期療效不佳。腦梗死在中醫學中屬于“中風”范疇,其病發與瘀、痰、虛、風等多種因素均有一定程度的關系,主要病機在于瘀血阻滯、氣血虧虛。血塞通是治療血瘀型腦梗死的常用藥物,具有通脈活絡、活血化瘀之功效,但其不良作用較多,可能引發過敏性休克。針刺療法是中醫中常用的治療方法,通過對穴位的刺激,促進血液循環,具有醒神開竅、氣脈通暢之功效,較少有不良反應發生[1]。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血瘀型腦梗死應用針刺聯合血塞通治療對其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對象從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江西省樂安縣中醫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68例中選取,將其分為觀察組(34例)和對照組(34例)(隨機數字表法)。樂安縣中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實施此項研究。觀察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經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西醫參照《中國無癥狀腦梗死診治共識》[2]中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中醫參照《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2017)》[3]中關于中風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近1個月未服用影響研究結果的相關藥物者;年齡36~79歲者;患者及家屬均知曉并簽訂知情同意書;精神狀態及認知功能正常者等。
1.4 排除標準患有先天性的神經功能系統相關疾病者;肝腎功能異常者;存在出血性腦梗死病癥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等。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靜脈滴注注射用血塞通(昆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Z20026438,規格:200 mg/劑),400 mg/次,1次/d,采用500 ml的5%~10%的葡萄糖注射液進行稀釋。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刺治療,主要選取太沖、血海、足三里、內關、委中、尺澤、極泉、三陰交、水溝等穴位,對穴位進行局部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的無菌針灸針進行垂直進針,穴位準確,患者具有明顯的針感即可,30 min/次,1次/d。2組均連續治療4周。
1.5.2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依據《中國無癥狀腦梗死診治共識》[2]評估2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痊愈:中醫證候積分降低幅度在75%及以上,美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評分降低幅度在90%及以上;顯效:中醫證候積分降低幅度在35%~74%,NIHSS評分降低幅度在45%~89%;有效:中醫證候積分降低幅度在15%~34%,NIHSS評分降低幅度在18%~44%;無效:NIHSS評分降低幅度小于18%或升高,中醫證候積分降低幅度小于15%或升高。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評分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依據《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2017)》[3]評估2組的中醫證候積分,總分35分,評分越高表明臨床癥狀越嚴重;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5]評分評估2組昏迷情況,該量表包括睜眼反應、肢體運動及語言反應3個維度,總分25分,評分越低表明昏迷狀況越嚴重;采用NIHSS評分評估2組神經功能缺損狀況,該量表包括面癱、視野等12個維度,總分15分,評分越高表明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Barthel)評分評估2組的日常生活能力,該量表包括上下樓梯、行走、吃飯等10個維度,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6]。③血液流變學: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2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其中2 ml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檢測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還原黏度、全血中切還原黏度、全血低切還原黏度。④應激指標:剩余3 ml待其凝固后置于離心設備(3000 r/min,15 min)分離血清,采用分光光度儀比色法檢測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一氧化氮合酶活性(NOS)水平。

2.1 臨床療效2組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94.12%、76.47%,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更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評分指標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中醫證候積分、NIHSS評分均降低,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更低;2組GCS、Barthel評分均升高,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更高(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評分指標比較 (分,
2.3 血液流變學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還原黏度、全血中切還原黏度、全血低切還原黏度均降低,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比較
2.4 應激指標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血清NO、SOD、NOS水平均升高,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更高;2組血清MDA水平均降低,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應激指標比較 (例,
腦梗死常見的病因主要與高血壓小動脈硬化或動脈粥樣硬化等密切相關,可能導致血液成分發生變化、腦血液循環中出現異常物體、血管壁發生病變等,因此,腦梗死的好發人群是存在有高血壓病或動脈粥樣硬化的50~70歲的中老年人。根據栓子的來源不同可將其分為腦栓塞和腦血栓2種類型。常用的血塞通注射液的藥物成分以三七總皂苷為主,可通過降低血液黏度、改善機體的微循環,發揮抗腦缺血的作用,具有祛瘀通絡之功效,但其不良反應較多,可能對患者的胃腸系統、心血管系統等造成一定的損害[7]。
中風的致病因素多而復雜,與氣虛邪中、勞累過度或情志郁怒等因素聯系緊密,多在內傷積損的基礎上,因勞逸失度、情志不遂、飲酒飽食或外邪侵襲等觸發,引起臟腑陰陽失調,血隨氣逆、肝陽暴漲、內風旋動、夾痰夾火,橫竄經脈、蒙蔽神竅,從而發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諸癥[8]。根據臨床癥狀的不同表現,又可將其稱作“偏風”“偏枯”“煎厥”“暴厥”等。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且為肝經原穴,臨床有疏肝理氣、平肝息風、通經活絡、醒神開竅之功,為中風病常用要穴。血海穴位于髕骨內上緣2寸,屬脾經穴,該經為多氣多血之經,為全身血之所匯之處,因其血之多猶如海,故而得名,該穴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之功,且善養血祛風,古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故合太沖共奏疏肝養血、開竅醒神、祛風通絡之功,至為切中病機;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具有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之功效;內關穴位于前臂掌側,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具有理氣止痛、安心寧神之功效;委中穴位于人體的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尺澤穴位于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的凹陷處,具有舒筋止痛、瀉火降逆之功效;極泉穴位于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具有通經活絡、寬胸理氣之功效;三陰交穴位于小腿內側下段,足內踝上三寸處,具有舒經活絡、調理氣血之功效;水溝穴位于人中溝正中線上1/3與2/3交界處,具有熄風清熱、醒神開竅之功效;諸穴共奏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更高;觀察組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GCS、Barthe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針刺聯合血塞通治療血瘀型腦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昏迷和神經功能缺損狀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臨床療效,與田力等[9]研究結果一致。
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還原黏度、全血中切還原黏度、全血低切還原黏度均是血液流變學常用的指標,可用來反映腦梗死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NO在機體內主要發揮維持心血管正常活動的作用;SOD是一種特性酶,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反映患者的抗氧化功能;MDA在機體內可對線粒體內關鍵酶的活性產生影響,水平過高可能導致過氧化反應;NOS主要發揮合成NO的作用,可有效反映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狀況[10]。針刺中醫療法主要通過采用不同的針灸針刺入患者的腧穴,進而對經絡產生刺激,改善血液循環系統,提升患者的應激反應,可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還原黏度、全血中切還原黏度、全血低切還原黏度及血清MDA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血清NO、SOD、NOS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表明針刺聯合血塞通治療血瘀型腦梗死可有效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調節細胞因子水平,提升應激反應,與張東等[12]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針刺聯合血塞通治療血瘀型腦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與血液流變學指標,緩解昏迷和神經功能缺損狀況,調節細胞因子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