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立芝
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其特有屬性是皮膚上有不同程度的風團,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跡。臨床研究將其按病程長短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蕁麻疹病程較短,在數日或數周內便停止發作;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指蕁麻疹每日或幾乎每日發作且病程持續6周及以上,是皮膚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1]。慢性蕁麻疹發病機制較復雜,臨床治療比較棘手,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已成為慢性蕁麻疹對癥治療的一線藥物,常用藥物如依巴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迅速緩解慢性蕁麻疹癥狀,但停藥后仍復發,療效欠佳[2]。所以本研究將2020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6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60例痤瘡患者均來自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2020年1月—2021年3月皮膚科門診,根據患者就診順序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0例。治療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37.9±9.69)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4.81±1.81)年。對照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為(38.0±11.48)歲;病程 3~7年,平均病程為(4.57±1.92)年;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蕁麻疹研究中心《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4版)》[3]擬定如下:①突然發作,皮損為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水腫性斑塊,境界清楚。②皮疹時起時落,劇烈瘙癢,發無定處,消退后不留痕跡。③部分患者可有腹痛、腹瀉,或發熱、關節痛等癥,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窒息。④皮膚劃痕試驗陽性。⑤病程大于或等于6周。
1.2.2 中醫癥狀診斷標準皮疹多為針帽至蠶豆大小,極少有風團相互融合。風團多在汗出受風或表虛感受邪風后誘發成皮損,自覺瘙癢,發作不休,伴有邪風自汗,舌質淡紅,苔薄白或少苔,脈沉細,以氣虛不固為特征[4]。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且中醫辨證分型符合氣虛不固證;②年齡18~60歲,男女不限;③病程≥6周,每周至少2次或2 d癥狀發作,每次發作時間≤24 h;④患者入選前24 h內有蕁麻疹癥狀。
1.4 排除標準①年齡小于18歲以下或大于60歲,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嚴重的心臟、肝、腎、代謝類疾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內分泌疾病、系統造血功能不良者;③系統使用過皮質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者;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鹽酸西替利嗪片口服干預治療,10 mg/次,1次1/d,療程4周。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中藥,每劑藥物組成:黃芪20 g,白術10 g,甘草6 g,荊芥10 g,防風10 g,蟬蛻6 g,白鮮皮20 g,紫草10 g,生地黃10 g,牡丹皮10 g,徐長卿10 g,烏梅5 g,五味子5 g。此為御風固表散(康仁堂制藥有限公司提供),1包/此,每天2次,療程4周。
1.6 觀察指標觀察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治療前后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量表評分(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從生理、日常活動、心理等 10 個問題來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每個問題均采用 4 級計分法,根據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無、有、明顯、非常明顯打分,分別記為 0 分、1 分、2 分、3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差。血清總IgE及T淋巴細胞亞群絕對計數、復發率。
1.7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指癥狀積分下降指數≥90%;顯效:指癥狀積分下降指數≥70%且<90%;好轉:指癥狀積分下降指數≥30%且<70%;無效:指癥狀積分下降指數<30%;注:總有效率等于好轉以上的病例占本組全部病例數的百分率。即:總有效率=臨床治愈例數+有效(顯效+好轉)例數/本組總病例數×100%。療效判定時間為用藥完成,即28 d。2組患者均在治療結束1個月后隨訪復發率,復發率=復發例數/治愈例數×100%。癥狀積分標準[5]。見表1。

表1 癥狀輕重計分標準

2.1 瘙癢程度 風團數目 風團大小 風團出現次數 風團持續時間2組患者治療后瘙癢程度評分、風團數目、風團直徑、風團出現次數、風團持續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前后瘙癢程度 風團數目 風團大小 風團出現次數 風團持續時間比較 (例,
2.2 DLQI2組治療前DLQ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每組治療前后DLQ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DLQI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前后DLQI比較 (分,
2.3 血清總IgE與治療前相比,治療組治療后總IgE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總IgE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總IgE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總IgE比較
2.4 T淋巴細胞絕對計數治療組治療后外周血CD4+和 CD4+/CD8+水平下降,CD8+水平升高,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無明顯變化。見表5。

表5 2組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例,
2.5 總有效率治療4周后治療組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6。

表6 2組慢性蕁麻疹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2.6 復發率2組治療結束1個月后復診,治療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7

表7 2組慢性蕁麻疹患者復發率比較 (例,%)
慢性蕁麻疹病因復雜,給臨床研究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治療難度,因此緩解臨床癥狀、減少復發率成為臨床工作的關鍵之處。慢性蕁麻疹的發病機制分為免疫型和非免疫型。免疫功能異常與慢性蕁麻疹發生具有較強的相關性[6]。免疫機制包括針對 IgE依賴的Ⅰ型變態反應、IgE 或高親和力 IgE 受體的自身免疫反應、抗原抗體復合物以及補體系統活化等途徑[3]。T細胞、B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等細胞因子的參與,使得蕁麻疹的炎癥反應更加復雜。因此,西醫對慢性蕁麻疹的治療主要是去除病因,積極治療原發病和對癥治療,但對此病療效不佳。
中醫學稱此病為“癮疹”,多由自然稟賦不耐,復感外邪所致。筆者認為脾肺氣虛病位在肺脾,氣血虧虛、風邪襲表,衛表不固,發于皮膚之間,風團伴癢。脾虛則水谷運化不利,致氣血虧虛,水谷運化失職則水濕內停,濕邪內生,“濕性黏膩”,更致病邪纏綿難去,外邪客于肌膚,問題不能速去,不能僅僅注重益氣固表,以免閉塞玄府過度,邪 氣不得外散,則病情反復,事倍功半[7]。此病治療以益氣固表、祛風止癢為主,兼涼血散瘀、滋陰清熱。御風固表散中甘草可以調和諸藥為使藥;黃芪、白術健脾益氣為君藥,本方以益氣固表為主,體現了中醫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治療方法精髓,佐以活血化瘀,體現了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及 “久病必瘀”的思想,與葉天士“初病治氣,久病治血”理論不謀而合。DLQI是一種國際公認的皮膚病生活質量量表。DLQI測定結果對慢性蕁麻疹患者生活質量的檢測是可靠的。用御風固表散聯合西替利嗪治療氣虛不固型慢性蕁麻疹30例。治療后2組患者的DLQI均明顯下降,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說明聯合用藥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有效的。
IgE為經典過敏反應中抗原與肥大細胞結構以及嗜堿性粒細胞可以結合的紐帶,現代教育研究分析發現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進行血清中IgE水平較正常人顯著升高[8]。當 IgE 與FcεRⅠ結合時,效應細胞上的 IgE Fc 受體及少量抗原便足以觸發信號通路活化,引起效應細胞活化脫顆粒釋放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細胞因子等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高,導致局部滲出增多、黏膜水腫、分泌物增加。另外有研究顯示,Treg細胞(具免疫調節功能的T細胞) 數量或功能的異常也可引發慢性蕁麻疹[9]。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機體內 T 淋巴細胞主要參與機體的細胞免疫,其亞群CD4+代表輔助性/誘導性T細胞亞群,CD8+則代表抑制性/細胞毒性T 細胞亞群,CD4+/CD8+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體的細胞免疫狀態,是免疫反應調節狀態的重要指標;臨床研究顯示慢性蕁麻疹患者外周血CD4+和 CD4+/CD8+水平較正常人明顯升高,而CD8+、CD3+水平較正常人降低,提示患者機體內T 細胞數量異常且分化失衡與蕁麻疹的發病有關[10]。所以采取有效方法來調節機體的細胞免疫是重要手段。
本研究顯示,御風固表散組治療4周后患者CD8+升高(P<0.05),CD4+及CD4+/CD8+下降(P<0.05),而對照組治療4周后體液免疫各項指標無明顯變化,且御風固表散組明顯緩解皮膚瘙癢、減少風團數量、降低復發率,調節患者的T淋巴細胞亞群并使之趨于正常范圍。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玉屏風散能夠通過對細胞因子影響從而對給患者的過敏反應、炎癥等起到抵抗的作用[11]。實驗研究表明該組方能夠拮抗右旋糖酐引起的瘙癢、拮抗組胺所致的通透性增加、降低血中 IgE 水平(其機制可能與改變 CD4+T 細胞亞群的分化并改善其功能有關)、下調 PAR-2 mRNA 的表達、穩定肥大細胞膜、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12]。本研究結果證實御風固表散聯合西替利嗪可通過降低患者血清IgE、調節T淋巴細胞亞群從而可以達到有效改善慢性蕁麻疹癥狀、降低復發率的療效,但具體的藥理作用影響機制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