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筆者所在學校英語專業漢英翻譯教學現狀的調查分析,指出了在漢英翻譯教學實踐中增加甘肅地域文化翻譯實踐的必要性。翻譯豐富多彩的甘肅地域文化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而且對甘肅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漢英翻譯;地域文化;傳承與傳播
作者簡介:劉普(1973.12-),男,甘肅蘭州人,蘭州博文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筆譯理論與實踐研究、跨文化交際。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甘肅省普通高等學校英語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Y2021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甘肅地域文化資源豐富,在甘肅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對外傳播中,翻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甘肅地域文化資源的翻譯對于推動甘肅文化走向世界,促進甘肅對外合作和交流,推動甘肅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大意義。 “一帶一路”建設步伐的加快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成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工作的新目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傳承和傳播好甘肅豐富優秀的地域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優秀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多遠、能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翻譯工作的力量,而翻譯工作力量的加強離不開對翻譯人才的培養。
一、甘肅地域文化主要類別
甘肅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地形地貌多樣,自然環境獨特,礦產資源豐厚文化積淀厚重。各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長期勞動實踐,孕育出內涵豐富、個性獨特的甘肅地域文化。甘肅地域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一)始祖文化
甘肅擁有“伏羲一畫開天地”“女媧煉石補天、捏土造人”“黃帝問道廣成子”和西王母傳說等始祖文化。傳說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氏出生于成紀(今甘肅天水),他能觀天地之象,畫出八卦,創造文字,制定歷法,發明樂器,教人們知禮,馴養百畜,制作工具,發展生產,使原始人類走向文明。
(二)黃河文化
黃河,九曲回腸,一瀉千里,孕育了燦爛的黃河文化和輝煌的中華文明。黃河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黃河流經甘肅長達913公里,黃河進入甘肅形成了黃河第一彎——瑪曲的壯美奇觀和黃河三峽、景泰黃河石林等壯麗景觀。甘肅境內的黃河流域,誕生了燦爛輝煌的大地灣文化、馬家窯彩陶文化以及黃河農耕文化。
(三)絲路文化
甘肅處于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架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這使甘肅擁有既豐富多樣又獨一無二的絲路文化遺產。
(四)敦煌文化
敦煌既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又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都會,還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城市。莫高窟的發現揭開了這個古代繁華都市的面紗。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國時期,歷經北魏、隋、唐、宋、西夏、元代歷代興建,規模巨大。現有保存完好的洞窟492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00余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出了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敦煌文化遺產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
(五)石窟佛教文化
在甘肅歷史文化中,石窟佛教文化具有獨特的地位。除了敦煌莫高窟以外,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的天水麥積山石窟,其以精美泥塑著稱,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此外,甘肅還擁有永靖炳林寺石窟、瓜州榆林石窟、肅南馬蹄寺石窟、祁豐文殊寺石窟、武威天梯寺石窟、武山水簾洞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莊浪云崖寺石窟、涇川南石窟寺、慶陽北石窟寺等。
(六)紅色文化
甘肅是紅色文化資源大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甘肅大地上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和革命文物,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華池縣南梁荔園堡、環縣線的河連灣等,曾是當年陜甘寧邊區的黨政軍駐地。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途徑甘肅,留下了迭部縣俄界會議、臘子口戰役、宕昌縣哈達鋪、通渭線榜羅鎮會議及會寧會師樓等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的高臺烈士陵園,眾多西路軍勇士長眠于此。省城蘭州的八路軍辦事處、蘭州戰役遺址,也是憑吊緬懷革命烈士的理想之地。
二、英語專業漢英翻譯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校英語專業漢英翻譯課程教學主要根據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要求完成相關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工作。漢英翻譯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翻譯能力達不到課程大綱的要求,教師和學生對漢英翻譯教學的效果都不滿意。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課后反饋,總結出漢英翻譯課程教學存在如下幾個問題:第一,漢英翻譯實踐內容涵蓋面窄,以教材內容為主,教材內容則以文學翻譯為主,脫離學生畢業后的實踐應用。第二,教學方法單一,教師以講授法為主,輔以漢英翻譯實踐,實踐訓練以教材中的例子和課后習題為主,缺乏和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息息相關的具有時代感的翻譯實踐內容。第三,我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綜合文化知識面不寬,而漢英翻譯實踐不但需要學生提高翻譯能力,還需要他們拓展綜合文化知識。第四,考核形式單一,教師主要以出勤率、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和期末考試來評價學生,不能更加有效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主性。
我校英語專業學生的漢英翻譯實踐以文學類、國內外時事政治類、科技類材料的翻譯實踐為主,涉及甘肅地域文化的翻譯內容很少,教師沒有將翻譯作為一種社會能力、職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文化傳承傳播能力來培養學生,培養出的學生翻譯實踐能力弱、知識面狹窄,與用人單位的要求有一定的距離。這就要求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對翻譯教學要進行必要的改革和創新,培養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合格的英語專業人才。
三、英語專業漢英翻譯課程實踐教學創新路徑
為了培養出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英語專業人才,筆者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來探索英語專業漢英翻譯課程實踐教學創新路徑。
(一)教學內容
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必須具有扎實實的英語專業知識和必要的相關專業知識,這就要求英語專業畢業生不僅具備一定的翻譯能力,還要具備廣博的知識。因此教學內容應有所創新:第一,介紹國內外主要的翻譯理論,了解國內外主要翻譯家的譯著、翻譯思想和學術成果,使學生了解不同類別文獻的特點和翻譯方法。第二,英語專業具有人文性的特點。英語專業要求本專業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基本情況,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具備英語文學賞析能力、英漢口筆譯能力。人文性的特點滲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教學內容時,不能只是簡單地講授翻譯理論、指導翻譯實踐,對應用于實踐教學的翻譯資料不加甄別,忽視翻譯教學的人文性和文化傳承性。在開展漢英翻譯課程實踐教學時,選取翻譯資料尤為重要。考慮到我校英語專業學生大多自于甘肅,對家鄉地域文化了解較深、興趣濃厚。選取有關甘肅地域文化的漢語資料作為漢英翻譯實踐練習資料,對甘肅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富有意義,對學生也有極強的吸引力。第三,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翻譯軟件層出不窮,機器翻譯未來會越來越普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運用一些翻譯軟件,以提升翻譯教學效果。第四,翻譯教學不僅僅是對翻譯方法和技能的傳授,在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方面,翻譯教學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發揮著重要作用。英語專業要培養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了解中國國情和國際發展動態,具有良好的漢語表達能力,能適應國家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英語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專業課程教學中要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培養地方和市場需要的合格的英語專業人才。甘肅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地域文化源遠流長、特質顯著。甘肅擁有眾多歷史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這些歷史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衍生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民間習俗等數不勝數。但這些地域文化缺乏系統性的由淺至深的普及,由少到多的傳承,由內到外的傳播。漢英翻譯課程實踐教學中融入對甘肅地域文化的翻譯,不僅有利于甘肅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對外傳播,促進學生翻譯能力的提升,而且符合甘肅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二)教學方法
以翻譯實踐為基點,融通理論與實踐;以翻譯實踐作為材料,融通翻譯過程與翻譯目標;以翻譯核心能力為提升目標,融通價值追求與能力培養。
在漢英翻譯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原來以講授為主的單一授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和學生的互動,使學生發揮主體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英語專業學生應具有良好的漢語表達能力。筆者在設計漢英翻譯課程實踐教學時,會注重對學生漢語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提前布置課堂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按分配好的小組完成翻譯材料的和翻譯工作。比如,甘肅是石窟之鄉,幾乎每一個地區都有歷史悠久的石窟藝術。在進行有關石窟佛像類文化材料的翻譯時,筆者會把來自同一地區的學生分到一組,天水地區的學生主要翻譯麥積山石窟、武山水簾洞石窟、大像山佛像等的內容,敦煌地區的學生以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的內容為主,張掖地區的為學生以大佛寺和金山寺的內容為主,武威地區的學生以天梯山石窟的內容為主,平涼地區的學生以涇川王母宮石窟和莊浪云崖寺石窟的內容為主,慶陽地區的學生以北石窟寺的內容為主,蘭州及周邊地區的學生以永靖炳靈寺石窟的內容為主。翻譯小組不但要齊心協力搜集資料撰寫出簡潔凝練的漢語篇章,還要翻譯出自己的作品。課前的準備和實踐過程,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都能夠完成課前的撰寫和翻譯任務。課堂上,以學生翻譯的具體文本作為分析材料,依據一定的翻譯理論,引導學生發現翻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還有文化層面的交融、傳承與傳播。讓學生在對具體文本的分析中找出翻譯不準確甚至錯誤的原因,進而提升學生解決翻譯問題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不再以期末考試一錘定音,加大對整個漢英翻譯實踐過程的考核。以增強學生的翻譯興趣為目的,關注學生翻譯實踐的各個階段,把每個階段的學習過程都作為考核內容。甘肅地域文化豐富,但對外宣傳還不夠,一些地域文化的資料還無法在書本和網絡上搜集到。為了獲得甘肅地域文化的一手資料,部分學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實地考察,記錄了有關甘肅地域文化的漢語解說詞,有些解說詞附有英語譯文。通過搜集、整理、重新撰寫解說詞,可以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漢語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科研能力。學生對翻譯的英語篇章進行分析和修改,有利于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翻譯能力。細化的過程考核激發了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
四、結語
在漢英翻譯課的教學實踐中,強化有關甘肅地域文化的漢英翻譯實踐練習,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和漢英翻譯能力,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就業實力,對甘肅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也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趙頌堯,關連吉.走進甘肅旅游勝地[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
[2]段連城.對外傳播學初探[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