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是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環節。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作業是學生吸收內化知識最關鍵的渠道和途徑。不可忽視的是,傳統的題海戰術已經不能夠契合素質教育的發展需求。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當前提出了“雙減”政策,在減負增效思想理念的導向之下,強調教師應該對初中的英語作業展開個性化、層次化設計,以此才能夠積極迎合新形勢下的教育任務,讓學生擺脫繁重的學業壓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優勢,實現對學生興趣的引領,推動初中英語教育改革縱向發展。基于此,本文對“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英語作業個性化分層設計展開深度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雙減”背景;初中英語;個性化作業;分層作業
作者簡介:朱華,蘭州民族中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蘭州市教師個人課題 “‘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英語作業個性化分層設計研究”(課題立項號:LZ【2022】GR1357)的研究成果。
現代教育在持續發展改革的過程中,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構建教育的宏偉藍圖,需要“雙減”政策作為重要支撐,在減負增效理念的導向之下,激活初中英語教育事業深度改革的源動力,確立以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作業觀,以此使得“雙減”政策背景下英語作業設計環節能夠全面落實減負增效的理念,借助作業這一載體,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實現對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激發,發展學生的學科素養。
一、初中英語作業設計的現狀
(一)題海戰術現象嚴重
題海戰術是應試教育背景之下,通過長期教學實踐誕生的產物,部分英語教育工作者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他們的認識觀念里面,作業是提升學生成績最關鍵的手段,所以通常會采用題海戰術的方式,布置大量的、機械化的作業。通過反復的、機械化的練習,讓學生對英語知識有更高的熟練度。一定程度而言,教師一味注重作業的量,而忽視了作業的質,學生成了完成作業的機器,被禁錮在題海中,難以獲得新的突破。且很容易導致學生身心疲憊,給學生造成繁重的作業壓力、心理壓力,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二)作業無設計,隨意性大
在傳統的模式之下,英語作業的設計存在一個通病,那就是教師布置欠缺目的性,忽視了學生的差異和個性。一方面,教師在布置作業內容的時候缺乏典型,內容千篇一律,更多的是讓學生抄寫單詞、詞組,完成練習題等。作業內容過于單調、貧瘠、乏味,很多學生完成作業更多的是敷衍了事,機械地完成任務,沒有投入十足的精力對作業進行研究,以此使得作業所發揮的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教師往往是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作業安排,缺乏針對性,這并不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無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完成作業這一環節獲得成長與提升。
二、“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英語作業個性化分層設計的內容
(一)作業主體分層
“雙減”政策背景下對初中作業展開個性化分層設計,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是對完成作業的主體即學生進行分層。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生活背景、學習實情各不相同。教師應該加強對不同學生的關注和了解,以此作為作業分層設計的基礎和前提。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取得的學習結果、完成作業的質量等多方面的情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認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科學、合理地把學生劃分為多個層次,即基礎層、提升層、優化層。立足于這一基礎,能夠使得教師布置的作業更加合理、科學。
(二)思維能力分層
“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該把控學生完成作業的總量,把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基于此,教師要切實關注不同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思維能力進行分層,重視學生的思維情況,繼而在進行作業設計和安排的過程中,可以選擇貼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認知規律的作業內容。這樣能夠帶給他們更多的思考,激活思維的靈活性,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開闊,以此切實凸顯作業育人的價值,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重拾學習信心,獲得新的發展。
(三)作業難度分層
基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實情,教師可以立足于這一基礎,在對作業難度進行分層,與不同層次的學生相匹配,具體可以劃分為基礎鞏固、提升創新、拓展應用等項題型。對于基礎能力較弱,思維反應比較差的學生而言,教師則可以讓他們完成基礎鞏固類的作業,對當天所學的詞匯、短語和句型進行練習,提升熟練度,以此夯實學生的學習成果。而對于學習上升空間比較大,思維能力較靈活的學生而言,教師則可以以提升創新類的題型為主,讓學生可以通過課內閱讀等,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鍛煉表達能力、運用能力。
三、“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英語作業個性化分層設計實踐策略
(一)注重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
以往的作業設計,教師更多的是強調讓學生抄寫、背誦、閱讀等,這樣的作業形式和內容單調、乏味,且忽視了學生的差異和不同,難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學生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作業,但是卻一直是高耗低效的狀態,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排斥、抗拒的情緒。而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為了不讓減負增效的理念僅僅成為一個口號,教師要把“雙減”政策落到實處,具體應該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了解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消化吸收情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學生的個性,對初中英語作業進行優化設計,有效整合作業內容。比如可以以調查報告、信息整理、口頭作業等代替傳統的書面類作業,這樣的話,作業內容更加新穎、有趣,能夠使得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完成作業的環節,學生歷經作業完成的整個過程,對于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創新作業形式,增強減負實效
隨著“雙減”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從科學的角度對減負增效的實施策略展開探討,教師則應該加強對初中英語作業設計形式的創新改革,凸顯作業的層次性、典型性,開放性、新穎性,以此能夠強化作業減負的實效,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民主自由的作業環境,最大程度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不再機械化地完成作業內容,而是實現從被動完成到主動探索的轉變,把他們從題海中拯救出來,切實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他們通過完成作業這個過程,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找對適合自己的方法。而關于作業形式的創新和改革,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分析。
其一,設計趣味性作業。初中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英語學習的啟蒙階段,學生本身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還有待加強。而英語這一學科專業性比較強,知識內容比較繁瑣、復雜,英語教師在對作業進行優化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融入趣味性元素。一定程度而言,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投入更多的興趣和熱情參與到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使他們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開闊。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將生活化的元素融入作業,主要在于這一學科本身具有工具性、實踐性的特征,生活化的作業內容能夠讓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學會從生活的視角去學習英語知識,完成英語任務,能夠讓作業“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所以教師一定要注重英語作業設計的標新立異,以興趣為切入點,以此啟迪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中“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問路、指路的英語表達方式,這個話題和學生本身的生活密切關聯。基于此,教師可以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快速喚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在布置具體的作業任務時,首先將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科學合理地分為多個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在具體的情景中,通過交流對話的形式,對單元的重點詞匯和句型進行實踐操練,展開口語交際活動,對問路、指路這樣的日常表達有更高的熟悉度,切實掌握一般現在時在英語情景對話當中的運用,以此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樹立更強的自信心,敢于用英語進行交流交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正確運用方位介詞對自己所在的社區設施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學生可以通過繪制圖片,然后再匹配英文小作文進行簡單介紹。又或者學生可以通過錄制視頻的方式,給其他同學和教師進行個性化介紹。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給學生創造了更廣闊的平臺,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為生活服務。
其二,設計實踐類作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相比于傳統的書面類作業而言,在“雙減”政策背景之下,教師更應該注重對實踐類作業的開發,這能夠改變以往的單一的作業模式,學生不再是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寫單詞、背課文、做練習冊。實踐類的作業具有更高的社會性、開放性,探究性、合作性,夠讓學生有更多自主發揮的空間,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完成實踐作業過程中,強化自身的學習探究能力,培養語言運用能力。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借助英語接龍、英語歌唱比賽、制作英語海報、展開英語演講比賽、辯論活動等多樣化的形式,為學生搭建更為自由、民主、廣闊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示自己的優勢才華,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從多個維度促使不同層次學生得以全面發展。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中“What color is it?”的教學為例,這一模塊以顏色為主要話題,教師通過系統性的教學,讓學生學會用“What is this/ What color is it?”這一重要句型對物體的顏色進行描述。基于此,在展開作業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班級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大自然當中找不同的顏色,完成顏色卡片制作。在作業任務的驅動之下,小組學生可以按照成員的認知能力、興趣愛好進行分工、合作。比如基礎層次的學生則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收集顏色,通過畫畫、拍照的形式收集各種各樣的顏色。而動手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則可以制作顏色卡片,在涂色的時候要注意不同顏色不能夠混合在一起。而英語素養比較高的學生則可以將同學們完成顏色卡片制作的整個過程在課堂進行總結表述。在這一項實踐任務當中,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容加以運用,表達個人的觀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同時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
其三,設計表演型作業。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很多活動的開展都會受到阻礙,所以教師可以轉變理念,以作業任務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后完成。另外,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一方面要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生的興趣,同時還應該切實關注作業任務的可操作性以及作業的難度。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以表演型作業為載體,讓學生將知識進行融會貫通,整體構建,通過表演對話的形式靈活運用。這樣的作業任務不同于機械化的書面作業,具有更高的實踐性、靈活性、開放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表演任務中,能夠切實體會到英語學習的熱情,感知英語學習的魅力。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一冊 “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的教學為例,英語單元的教學任務主要是讓學生學會以禮貌性的用語去獲得信息或者提供信息,讓學生能夠對問路、指路用“Could you please tell me...”進行日常用語表達。而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展開角色扮演的游戲活動。小組內的學生分別扮演問路人和指路人的角色,展開情景對話,為他人提供相關的信息,學生在真實的情境當中,能夠切實感知領悟目標語言的內容。但是不可忽視的是,不同層次的學生本身對英語知識的消化情況不一,所以在這個環節,教師要切實關注學生的差異,通過優帶差的形式,讓英語素養比較高的學生幫助英語素養相對較差的學生展開對話訓練。
StudentA: Excuse me, do you know where I can buy...?
StudentB: Sure, there is a supermarket down the street .
StudentA: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get to...
StudentB: Sorry, I am not sure how to get there.
StudentA: Can you tell me which is the way to...
StudentB: Just Walk along.
StudentA: Could you tell me when the band? starts playing this? evening?
StudentB: It starts at 8: 00 p.m.
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當中完成任務,這一作業形式更加有趣,也能夠讓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變得更有意義。
總之,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對初中英語作業進行個性化設計,教師要對學生、作業難度等進行分層,然后具體可以從注重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創新作業形式,增強減負實效等方面著手,提升作業的開放性、實踐性,以此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個性化發展,打開初中英語教育新格局。
參考文獻:
[1]王紅艷.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英語作業分層設計的有效性探究[J].考試周刊,2021(A4):67-69.
[2]齊景.淺議初中英語作業分層設計的有效性[J].名師在線,2021(29):39-40.
[3]林海.核心素養下初中英語作業分層設計有效探討[J].家長,2021(9):112-113.
[4]劉元蘭.初中英語個性化作業設計探究與實踐[J].中學生英語,2018(36):58-59.
[5]滕松艷.初中英語個性化作業設計[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