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網站10月1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1~8月,我國服務貿易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服務進出口總額39375.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0.4%;其中服務出口19082.4億元,增長23.1%;進口20293.2億元,增長17.9%。服務出口增幅大于進口5.2個百分點,帶動服務貿易逆差下降29.5%至1210.8億元。8月當月,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5437.9億元,同比增長17.6%。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穩定增長。1~8月,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16432.7億元,增長11.4%。其中,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9297.9億元,增長15.7%;出口增長較快的領域是知識產權使用費、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分別增長24%、18.4%。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口7134.8億元,增長6.2%;進口增長較快的領域是保險服務,增速達64.4%。
旅行服務進出口保持增長。1~8月,我國旅行服務進出口5426.6億元,增長7.1%。剔除旅行服務,1~8月我國服務進出口增長22.8%,其中出口增長24.5%,進口增長20.8%;與2019年同期相比,服務進出口增長51.9%,其中出口增長67.8%,進口增長36.1%。
10月9日,國家能源局印發《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缎袆佑媱潯诽岢隽肆笾攸c任務:大力推進非化石能源標準化;加強新型電力系統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完善新型儲能技術標準;加快完善氫能技術標準;進一步提升能效相關標準;健全完善能源產業鏈碳減排標準。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較為完善、可有力支撐和引領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能源標準體系,能源標準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標準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能源標準與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良好互動,有效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節能降碳、技術創新、產業鏈碳減排。到2030年,建立起結構優化、先進合理的能源標準體系,能源標準與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緊密協同發展,能源標準化有力支撐和保障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
專家分析稱,雖然距離2025年僅有三年時間,但是國內相關技術和市場的積累已經達10年以上,技術積累與市場運營方面已經達到較成熟的階段。例如,風電技術早在“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間就經歷了快速發展。光伏在2010年后也經歷了快速發展,2015年中國的光伏制造四大核心環節——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量就已經位居全球前列。另外,當前“綜合能源服務”伴隨著新型發電、新型儲能技術、新型能源服務商業模式不斷進步而不斷創新發展,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基礎上,“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包含“電源、電網、負荷、儲能”整體解決方案的運營模式)一體化等多種能源解決方案都在積極拓展和實踐中,將給新能源企業帶來更多溢價收入和機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11日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2%,與7月預測值持平;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至2.7%,較7月預測值下調0.2個百分點。報告指出,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諸多挑戰:通貨膨脹率達到幾十年來最高水平、大多數地區金融環境收緊、烏克蘭危機以及新冠疫情持續,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前景。
具體來看,發達經濟體今年預計將增長2.4%,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1個百分點;明年將增長1.1%,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3個百分點。IMF將美國2022年經濟增長預期從7月預測的2.3%下調0.7個百分點至1.6%,2023年的預測維持在1%不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預計將增長3.7%,較此前預測值上調0.1個百分點;明年將增長3.7%,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2個百分點。
報告稱,得益于石油出口和國內需求相對穩定,俄羅斯經濟萎縮狀況沒有預期嚴重。俄經濟今年二季度按年化率計算萎縮21.8%,而今年全年預計僅萎縮3.4%。在6月IMF曾預測俄經濟今年全年萎縮6%。

據媒體報道,根據路孚特公司日前公布的船只追蹤數據,9月份,美國出港貨船共計87艘,裝載的液化天然氣達630萬噸,略高于8月份的625萬噸;其中近70%,即437萬噸都被運往歐洲,這一比例高于8月份的56%和7月份的63%。目前液化天然氣出口廣受追捧,美國亨利港的現貨天然氣價格在9月漲至7.88美元/百萬英熱,為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此前的報告,2022年前四個月,美國出口的液化天然氣有近四分之三運往歐洲,對歐洲的日供應量是去年平均水平的三倍多。而2021年,供應歐洲的數量僅占美國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
2022年8月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英鎊匯率持續走弱。特別是英國政府發布減稅新政后,高通脹預期加劇,市場恐慌情緒蔓延。9月26日,英鎊兌美元匯率一度跌至1.035,逼近平價水平,創歷史新低。英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升破4.5%,出現匯債雙殺局面。截至10月13日,英鎊兌美元較年初貶值18%。英國國債市場劇烈震蕩,養老基金面臨巨虧,英國央行被迫重啟購債操作。
歷史上,英鎊曾出現過多次大幅貶值的情形。具體包括1976年英鎊危機、1985年廣場協議、1992年英國退出歐洲匯率穩定機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以及2020年疫情暴發。
中國銀行研究院分析稱,此輪英鎊兌美元加速下跌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表面原因是市場擔憂英國減稅措施將對長期經濟帶來嚴重的“后遺癥”,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英美兩國經濟基本面和貨幣政策的差異。美元持續走強為英鎊貶值添了“一把火”。
對于英國減稅新政,中國銀行研究院的分析指出,新政出臺時機不當,成為英鎊匯率大幅下跌的“導火索”。當前,英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是通脹壓力居高不下,擴張性財政政策需要政府大規模舉債,與英國央行收緊貨幣政策、抑制通脹的效果相背離。減稅方案公布后,英國國債遭到大規模拋售,國債收益率大幅上升,加劇市場恐慌情緒。一方面,英國央行不得不為財政部大規模發債“兜底”,市場擔憂英國央行的獨立性受到削弱,進一步引發通脹失控與脫錨風險。另一方面,投資者普遍認為高債務風險將對英國長期經濟發展造成沖擊,英鎊及英鎊資產隨即面臨一波做空浪潮。
日本財務省10月11日公布的國際收支初步統計結果顯示,由于日元貶值、進口商品漲價兩大不利因素疊加,日本貿易收支嚴重惡化,8月日本經常項目順差同比大降96%,再創有可比統計以來的同期新低。根據財務省公布的報告,8月日本經常項目順差比上年同期減少約1.44萬億日元,僅為589億日元(1美元約合145日元)。
數據顯示,貨物貿易方面,當月日本進口額約為10.55萬億日元,出口額約為8.06萬億日元,逆差達2.49萬億日元。此外,當月日本服務貿易逆差達6159億日元。8月巨額海外投資收益是日本經常項目得以保持順差的最大原因。當月由于直接投資收益明顯增加,日本海外投資收益增至約3.33萬億日元。
10月18日,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發布了沙特國家工業戰略。據報道,這一戰略重點關注包括石化在內的12個核心行業,旨在進一步推動沙特經濟多元化發展,同時為國內外企業提供價值超過一萬億沙特里亞爾(約合人民幣1.92萬億元)的工業領域投資機會,最終使沙特在2030年實現工業出口價值達到5570億沙特里亞爾(約合人民幣1.07萬億元)的目標,并為該國創造數以萬計的新工作崗位。該戰略還包括將成立由沙特王儲領導的工業發展委員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