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寅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研究人員
長期以來,日本不遺余力標榜其國內的無核化政策,扛著所謂“無核武器世界”的大旗,擺出核轟炸受害國的形象。然而,事實上日本從未放棄擁核的想法,今年以來,更是提出“核共享”議題。
打造“無核化”和“防核擴散”旗手的形象 日本一直注重打造其所謂“擁護無核化”“防止核擴散”的國際形象,繼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提出建立“無核武器世界”的倡議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今年6月第19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亞洲安全峰會”)上重提了這一概念,并稱追求“無核世界”是日本的責任。岸田在香格里拉對話會的主旨演講中,提出了五條“岸田和平愿景”,其中,第三條稱日本要為實現“無核世界”開展務實工作。為實現“無核世界”,日本還推出了五條所謂“務實舉措”,包括要求所有核武國家披露核力量信息、促進中美兩國就核裁軍和軍控問題展開對話等。這些言論看似從國家政策、地區熱點、防核擴散體系等方面表明了日本的無核化主張,然而,在具體做法上日本卻表現得大相徑庭。
推進修改“和平憲法”,努力尋求擁核合法化 日本現行憲法第九條明確反對日本擁有包括核武器在內的軍事力量,否定國家的交戰權。而實際情況是,從戰后的岸信介政府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曾根康弘政府,再到近年的安倍晉三、岸田文雄政府,其政府要員都在不同場合聲稱日本擁有核武器并不違憲,甚至在國家政策層面開始著手修改憲法。1970年,日本政府的第一份《國防白皮書》中強調“日本若擁有防御性的小型戰術核武器,并不與其憲法相抵觸”。2006年,在日本內閣通過的答辯書中也表示“憲法第九條并未禁止我國擁有自衛所需最小限度的實力,即使是核武器,只要在此限度內,那么擁有它也未必在憲法禁止之列”。2021年6月,日本有關修憲手續的《國民投票法》修正案在參議院通過,正式成為法律,這意味著日本可以通過發動國民投票來決定是否修改憲法。
以國家安全為由,架空“無核三原則” “無核三原則”承諾日本“不擁有、不制造、不運進核武器”,是日本無核化政策的主要標志之一。然而,事實上該原則早已被架空。2012年6月,日本政府修改《原子能基本法》,新增“核能應為國家安全作貢獻”的條款,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為核能的軍事運用開辟了通道。2013年12月,日本成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接連制定和通過了《國家安全保障會議設置法》《特定秘密保護法》《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三部法律,使日本政府可以在國家安全議程的框架內秘密進行核武裝。今年2月27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公開表示,鑒于烏克蘭危機,日本應與美國實現類似于北約的“核共享”機制。其后,日本自民黨政務調查會會長高市早苗要求自民黨內反思“不運進”核武器的原則,意圖讓日本采取北約模式。日本政客鼓噪引入北約“核共享”機制,是要將美國的戰術核武器部署到日本本土。在今年4月日本自民黨提交的修訂安保戰略的建議書中,也包含有關核威懾的內容。8月份,日本在向《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第十次審議大會提交的報告中,刪除了以往報告中提及的“無核三原則”的表述。
深化日美涉核領域軍事合作 近年來,日美在涉核領域的合作愈發深入,并向軍事合作靠攏,逐步脫離《日美原子能協定》中“和平利用”核能的原則。日美兩國每年都舉行外長防長安保磋商委員會會議(“2+2”),每兩年舉行一次延伸威懾對話會(EDD)。“核共享”問題在日本的官方和民間都有討論,已不再成為政策禁忌。如果日本推動引入“核共享”機制成功,其與美國及北約的軍事合作將實質性地推進一大步,日本將可以參加北約的核戰術演習,參與包括確定核打擊目標、核彈頭當量和核攻擊任務等內容的決策,并以此取得戰時核武器的控制權和使用權,以無核國之名行有核國之實。
日本長期以來以“核門檻國”身份受到世界關注,雖然嘴上宣揚“無核”,但行動卻一直推進“擁核”。有日本軍事評論家指出,日本實際上已經建立起“沒有核彈頭的核系統”。日本朝野關于引入“核共享”的討論仍在持續,其“無核三原則”在官方報告中被刪除,日本政府的核選擇方向已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