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9日,我國大熊貓“四海”“京京”乘專機抵達卡塔爾首都多哈,根據中卡兩國達成的大熊貓保護研究合作協議,這兩只大熊貓將在接下來的15年旅居卡塔爾,這也是中東地區迎來的首對大熊貓。
據了解,“四海”為雌性,2019年7月26日出生于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京京”是雄性,2018年9月19日與“四海”出生于同一個基地,后來生活在雅安基地。
為保證兩只大熊貓順利開啟新生活,中卡兩國均做了充分準備。一個多月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對這兩只大熊貓實行了隔離檢疫與體檢。中方還多次派專家團赴卡塔爾對場館進行實地評估和現場指導,協助卡方組建專業的大熊貓飼養管理團隊,并完成大熊貓主食竹的供應保障。卡塔爾政府還精心建造了大熊貓館,兩只大熊貓將分別擁有帶空調的運動場、室內展廳、獨立的“臥室”。

近日,16部中國網絡文學作品首次被收錄至世界最大的學術圖書館之一——大英圖書館的中文館藏書目之中。
這16本網文作品分別是:《贅婿》《赤心巡天》《地球紀元》《第一序列》《大國重工》《大醫凌然》《畫春光》《大宋的智慧》《貞觀大閑人》《神藏》《復興之路》《紂臨》《魔術江湖》《穹頂之上》《大訟師》《掌歡》。據了解,這16本網文作品涵蓋了中國網絡文學20余年從初期到當下的經典作品,它們的入選表明,網絡文學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當代文化現象。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研究型圖書館之一,大英圖書館收藏了超過 1.7 億件藏品,包括歷史上不同文明的文物。其館藏書籍約1400萬本,著名藏品包括《愛麗絲夢游仙境》原始手稿、莫扎特音樂手稿、莎士比亞作品的第一對開本等。與16部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同館的中文館,還藏有超450 塊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以及被認為可能是世界范圍內現存最早的完整印刷書籍《金剛經》等。

近日,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志上的論文稱,由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雷達以外的數據提供了首個獨立的證據,證明火星南極冰蓋下存在液態水。
據悉,該研究小組使用航天器激光高度計測量冰蓋的表面形狀。結果表明,這些地形模式與計算機模型對冰蓋下水體如何影響表面的預測相符。研究結果與早期的穿冰雷達測量結果一致,這些測量最初被認為是冰下潛在的液態水區域的證據。但僅從雷達數據來對液態水進行解釋一直存在爭議。此次研究提供了火星南極冰蓋下可能存在液態水的新證據。
和地球一樣,火星兩極都有厚厚的冰蓋。然而,與地球的冰蓋不同,火星的冰蓋下有充滿水的通道,甚至有大型冰川下的湖泊,而火星上的極地冰蓋直到最近還被認為一直是凍結的,由于火星的寒冷氣候,冰床也被認為是如此。

近日,澳大利亞悉尼南部的居民與野生葵花鳳頭鸚鵡因“爭奪家庭垃圾”發生沖突。研究人員表示,這場沖突展現出了“創新軍備競賽”的所有特點:人類和鳳頭鸚鵡陷入對抗的循環中,雙方都試圖去超越對方。
據悉,葵花鳳頭鸚鵡原產于澳大利亞,它們普遍體型大、壽命長、聲音大,擁有很強的適應性,可以在各種環境中茁壯成長。它們和人類一樣,是碳水化合物的忠實粉絲。為了獲得它們最喜歡的零食,例如一些舊面包或火腿三明治碎片,機智的鳳頭鸚鵡學會了打開翻蓋式垃圾桶,甚至因此贏得了一個太不光彩的綽號——“垃圾鸚鵡”。據當地網友分享的視頻顯示,鸚鵡們通常用喙或腳抓住垃圾箱蓋的邊緣,往鉸鏈方向移動,最后把塑料蓋完全從容器上掀開。研究人員發現鳳頭鸚鵡是通過觀察彼此來學習如何打開垃圾箱的,這是一種社會化學習。
據報道,隨著鳳頭鸚鵡在打開垃圾桶方面變得越來越有創新精神,當地居民也一直在學習如何用更有效的措施保護他們的垃圾箱。

最近,以色列一家初創企業推出新品——一種用“培養肉”3D打印而成的牛肉(Omakase Beef Morsels)。據稱,這款肉的靈感來源是日本和牛,它無論是肥瘦、形狀還是口感,都可以在程序上預先調整相應參數,實現個性化制作。
據了解,“培養肉”,又稱“細胞培養肉”,是以動物干細胞為基礎,經人工培育而成。制作“培養肉”首先要挑選肉質鮮美、適合量產的目標動物,提取干細胞,再將干細胞放入高營養培養液中,進行增殖。增殖到一定數量后,干細胞會分化成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也就是3D打印所需要的紅、白“墨水”。
研究人員表示,比起傳統肉類,“培養肉”能夠減少對環境的惡劣影響。2019年,牛津大學一項報告顯示,相較于傳統生產方式,由組織工程技術制作的“培養肉”可降低96%的溫室氣體排放,降低45%的能源、99%的土地資源和96%的水資源消耗。此外,“培養肉”還能減少畜牧和屠宰,有助于維護動物的權利和健康。

10月11日,新西蘭政府提議對農場動物因排放氣體產生的溫室氣體征稅,作為應對氣候變化計劃的一部分。
新西蘭政府表示,該項稅收將是世界首創,農民們將在2025年開始為排放付費,但定價尚未確定,征集的稅款將全部用于資助農業新技術的研究,農民們可以通過抬高“氣候友好型”產品的價格來收回成本。農業游說團體農場主聯盟抨擊該計劃將使小型農場無法生存,反對黨議員則表示,該計劃實際上將使產業轉移到其他生產效率較低的國家,最終會增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
據悉,新西蘭養殖業對該國經濟至關重要,乳制品是其最大的出口創匯來源。據統計,新西蘭人口約500萬,但有約1000萬頭牛和2600萬只羊。新西蘭約一半的溫室氣體來自農場,尤其是牛打嗝產生的甲烷和尿液中的一氧化二氮。據報道,新西蘭政府承諾到2025年達到碳中和,到2030年減少農場動物10%的甲烷氣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