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
科索沃當局宣布,從8月1日起針對境內塞族人員實施車牌和身份證件的新規(以下簡稱“證照令”),要求當地塞族人將塞爾維亞汽車牌照換成科索沃當局頒發的車牌,入境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須辦理臨時證件。“證照令”引發科境內塞族強烈不滿,塞族人對此進行抗議抵制,并與科警方爆發小規模沖突。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稱塞(爾維亞)科(索沃)正處于軍事沖突的邊緣。在烏克蘭危機升級加速歐洲安全格局重塑背景下,科索沃作為“歐洲火藥桶的中心”是否會再次燃起紛爭,進而引發地區沖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正如布熱津斯基1997年在《大棋局》一書中一針見血指出,“巴爾干”這個詞使人聯想到種族沖突和大國的地區性爭奪。那么“歐洲火藥桶”的“火藥”又是從何而來?巴爾干國家在歷史上大多曾懷有“地區大國夢”,如大塞爾維亞、大希臘、大保加利亞、大羅馬尼亞、大克羅地亞、大阿爾巴尼亞等。這些夢想的源頭來自這些國家對中世紀甚至更早時期的輝煌的懷念,并在19世紀民族解放運動和20世紀國家建構進程中不斷釋放。希臘人的“偉大理想”運動、阿爾巴尼亞人的“自然阿爾巴尼亞”主張以及塞爾維亞的“塞爾維亞世界”等都是前述大民族主義的體現。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巴爾干地區開啟了融入歐洲—大西洋進程,一些紛爭雖然得到緩和與解決,但有很多矛盾只是被暫時掩蓋。
從當前看,巴爾干地區主要存在科索沃問題、波黑問題、馬其頓問題等懸而未決的“大麻煩”,也存有諸多邊界爭端,如克羅地亞與斯洛文尼亞關于皮蘭灣的爭端、克羅地亞與塞爾維亞在多瑙河流域的劃界爭議,希臘與土耳其之間的愛琴島嶼之爭、希臘與阿爾巴尼亞海域劃定紛爭,塞爾維亞與波黑就茲沃爾尼克邊界以及普里博伊市部分區域的歸屬爭議等。此外,巴爾干地區還存在大量跨界民族問題,如廣泛分布于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等國的跨界匈牙利族人問題,散布在克羅地亞、波黑、黑山等國的跨界塞爾維亞族人問題,分散在保加利亞、希臘等國的跨界土耳其人問題,存在于北馬其頓、希臘、黑山等國的跨界阿爾巴尼亞人問題。跨國界而居的同一民族由于民族意識、民族利益等因素對主權和地區穩定帶來一定挑戰。邊界紛爭與跨界民族這些巴爾干地區內生矛盾,在域外大國的參與下進一步加劇。
過去幾十年來,除了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和2001年馬其頓內戰以外,巴爾干地區沖突似乎被和平的大潮所掩蓋。“歐洲火藥桶”仿佛進入了“休眠期”。一方面,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克羅地亞相繼于2004年、2007年和2013年加入歐盟,其他成員也處于入盟的進程中;另一方面,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于2004年以及克羅地亞和阿爾巴尼亞于2009年加入北約,黑山和北馬其頓也分別于2017年和2020年加入北約。當前,巴爾干地區只剩塞爾維亞、波黑和科索沃地區尚未加入北約。由此巴爾干地區在很大程度上進入歐洲—大西洋結構的覆蓋圈,不僅成為歐洲安全復合體的內在構成,也成為了美歐眼中的“我們”的一部分。對歐美來說,雖然巴爾干地區仍然存在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和爭端總體可控,并且終將在歐洲—大西洋結構下得以解決。
近年來,歐洲與美國都加緊了對巴爾干地區的干預。2018年2月,歐盟委員會通過了針對西巴爾干地區的擴大戰略。在這份新戰略文件中,歐盟再次明確西巴爾干成員的入盟前景,并表示將盡力促成已經開啟入盟談判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國盡快加入。2019年,馮德萊恩就任歐盟委員會主席伊始就宣稱將歐委會轉化為“地緣政治委員會”,致力于增強歐盟在國際及地區熱點中的存在感。2020年,歐盟任命米羅斯拉夫·萊恰克為西巴爾干事務特別代表和塞科對話特別代表。2022年,歐盟在數度推遲后開啟了同北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的入盟談判程序。烏克蘭危機爆發當天,歐盟駐波黑多國穩定部隊增加了500人,英國和德國也于6月至8月間先后向波黑派出40名軍官和50名士兵。這些措施都顯示了歐盟及歐洲大國干預巴爾干地區的決心。

2022年9月20日,北約駐科索沃維和部隊在街上巡邏。
美國從9·11事件爆發后將戰略重心轉向反恐,在巴爾干事務上逐漸將整體形勢交予歐盟管控,但近年來卻開始重返巴爾干,以“對抗”俄中的“幌子”頻繁介入地區事務。2019年8月,美國負責歐洲和歐亞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帕爾默被任命為西巴爾干事務特使。同年10月,特朗普任命美國駐德國大使格倫內爾兼任塞科談判特使。今年8月5日,美國參議員范霍倫、珍妮·沙欣和羅杰·維克爾共同提交一項稱為《西巴爾干民主與繁榮法案》,提議“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反腐敗舉措支持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包括制定制裁措施以阻止破壞穩定活動”。該法案以所謂的“腐敗”和“破壞穩定”為借口,打擊和俄關系緊密的波黑主席團塞族成員多迪克和波黑塞族共和國,打著維護西巴爾干“民主”與“安全”的旗幟對沖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
自今年8月起,科索沃塞族居民和科索沃當局的沖突持續,成為自科索沃2008年單方面宣布“獨立”以來雙方最為激烈的一次對抗。塞科對話在過去十余年談談停停,關系正常化進程缺乏實質性進展。2018年的加齊沃達湖爭端、2021年科索沃頒布車輛入境新規、2022年“證照令”等事件都險些將塞科關系推向軍事對抗的邊緣。為了控制局面,今年8月,美歐以極限施壓的姿態推動塞科談判,并分別與雙方進行了多輪密集對話,但最終只是達成了一項旨在解決身份證件的新協議。因為“證照令”之爭的實質在于對“主權”的爭奪,塞科雙方都難以讓步,歐美要找一個解決方案并非易事,特別形成一個推動塞科關系正常化的全面協定更是難上加難。正因為主權之爭如“死結”般難解,塞科間再度發生騷亂甚至小規模沖突的風險依然存在。7月底以來,俄羅斯也多次就科索沃問題發聲,呼吁科索沃和美西方停止挑釁,表示堅定支持塞爾維亞和科索沃塞族權利。在烏克蘭危機持續升級的背景下,美歐也不希望事態擴大,但不會放棄在巴爾干地區與俄羅斯博弈。在可預見的未來,巴爾干內部的紛爭和對抗或將此起彼伏,大國博弈恐有所加劇,但尚不至于滑向軍事沖突乃至戰爭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