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 王天崇 徐鴻濤
摘要:新媒體時代,網絡代替傳統媒體成為傳播與擴散熱點事件的主要平臺。大學生作為網絡輿論的主力軍,接觸的網絡熱點事件較多,因此對其社會心態影響較大。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關鍵轉折時期,社會心態與認知還不完善,因此將其選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文章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結合相關傳播學理論梳理網絡熱點事件和大學生社會心態等相關概念,分析網絡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得出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結論,并對這兩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文章從大學生、信源與平臺等多方面提出建議,旨在為正確樹立大學生社會心態、打造良好的網絡社會輿論環境作出貢獻。
關鍵詞:網絡熱點事件;大學生;社會心態;價值影響;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9-0084-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西南交通大學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網絡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LJKJY2213B;四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項目“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視域下‘三個為什么的內在邏輯及其教育啟示”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SZ22031;四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項目“媒體融合態勢下媒介素養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SZ22159
信息時代,網絡成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接點。網絡代替傳統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互聯網以瞬時性、互動性、開放性的特征,成為傳播熱點事件的主要環境。隨著互聯網用戶逐漸增多,熱點事件在網絡中產生規模效應,事件傳播的全環節均可依托互聯網來進行。
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1],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人次,互聯網普及率達74.4%。大學時期對于學生而言是重要的轉折階段,大學生的價值觀已初見雛形,但對社會的認知還并不明確。網絡環境充斥著許多網絡熱點事件,大學生作為網絡輿論的主力軍,網絡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的社會心態影響較大。
社會心態是指整個社會價值取向與社會共識,也將外顯為社會行為[2]。文章選擇的研究對象是大學生,網絡熱點話題投射到大學生群體中,并在該群體內部與個體內在進行生成、沉淀和內化,最后表現出普遍的心理狀態與價值取向。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在于其正處于人生的關鍵轉折時期,價值觀雖趨近成形,但未來的不確定性較高。是否把穩心態,決定了未來面對人生道路能否行穩致遠,因此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網絡熱點事件的定義
學界關于網絡熱點事件的研究主要有兩個角度。一是認為網絡熱點事件是指在網絡環境中,事件以極快的速度經歷發酵、高潮再到結束等階段,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另一個是認為網絡熱點事件是在網絡中獲取極高的關注度,產生規模效應。文章選擇第二類觀點作為網絡熱點事件的界定標準,認為網絡熱點事件是指以網絡媒體為主體發布信息,在互聯網中產生輿論進而被受眾所關注的熱點事件[3]。
(二)網絡熱點事件的特點
1.時間維度
事件發展極速化。網絡熱點事件產生的環境是網絡,互聯網的即時性是顯著特征。網絡熱點事件的發展以秒為計時單位,事件公關的黃金時間從三天壓縮到四小時。網絡環境中人們的注意力被分散成碎片。
2.空間維度
事件全程云端化。在傳統媒體發展階段,熱點事件的發展空間以現實環境為主。當新媒體出現以后,熱點事件的發展開始呈現空間轉換的特征,從現實轉向云端,從云端又回到現實。這是一種空間的融合,網絡空間為事件走向提供第二環境。
如今,網絡環境不僅是熱點事件發展與討論的主要場所,還出現諸多爆發于網絡的事件。熱點事件從發酵到消退全程呈現云端化特征,這意味著輿論主戰場向網絡轉變。
3.意識維度
事件內容導向化。網絡環境的主體是多元的,這就意味著事件發展的推動存在多種力量的較量與角逐。導向需求是議程設置理論體系的概念之一,是指受眾通過大眾媒介獲取信息來熟悉社會環境[4]。網絡中信息量較大,新聞反轉頻發,但是主要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現,導致受眾了解事件的門檻增加。
(三)網絡熱點事件的生命周期
網絡熱點事件的變化速度快,并存在一定的固定規律。其生命周期是指熱點事件從發生到失去效用價值的全過程。網絡熱點事件時期劃分的主要依據是效用價值的高低,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分別是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5]。
從整體來看,網絡熱點事件全程發展周期的輿情熱度難以超過七天,可見網絡熱點事件具有討論熱度高、更迭速度快等特點。
(一)價值取向:框架搭建思維基模
貝特森在《一項關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論》首次提出框架理論,他認為框架是在傳受雙方之間存在的一種潛在的話語規則。隨后,戈夫曼在《框架分析》中全面系統地闡釋了框架理論。他認為,框架是一種認知模式,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并描述客觀世界。人們用框架來理解現實經驗,通過框架了解新的事物并歸納具體信息[6]。
當代大學生與網絡技術共同成長,是網絡原住民,他們在網絡中獲取經驗,網絡熱點事件則是經驗來源的重要依據。
信息時代,框架的建立十分重要,可以幫助大學生群體在碎片化的環境中厘清脈絡,也將信息納入思維框架中。在媒體報道中同樣存在框架,包含媒介生產框架、新聞文本框架與受眾框架等,調節各類元素可以控制網絡熱點事件的影響作用,控制事件的價值取向。
對大學生而言,在網絡熱點事件的報道中,媒介框架對其社會心態影響較大。豐富大學生群體的認知行為基本模式,有利于自身成長構建良好的價值體系。
(二)社會共識:涵化推舟身份過渡期
大眾媒介創造的符號現實不同于社會現實,然而受眾的認知會更加趨近于符號現實。社會要在共識的前提下,整體統一發展。涵化的主要作用則是塑造社會的主流化與共鳴[6]。
大學時期是學生與社會人士之間的身份過渡期,意見與價值觀還未形成體系,需要在歷練中收獲經驗。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接觸社會教育的方式更加豐富,網絡降低信息與知識的獲取門檻。網絡熱點反映出的意識形態與價值取向均屬于社會教育的一部分,這對塑造大學生群體共識起到巨大的作用。網絡二次呈現熱點事件,并輔以媒體或平臺引導,呈現了網絡中的符號現實。這雖然與社會現實不同,但是打造了一種聲域,塑造社會的共鳴與主流化。這種共鳴對高網活度的大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大學生群體在討論中進行身份的轉化,成為主流化的旗手。
(三)外顯行為:參與式文化賦權大學生群體
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最早提出參與式文化,用來說明媒介文化中的互動現象[7]。參與式文化的重要前提是開放的網絡平臺,以互動為主要形式,達成自由、平等、共享的社會參與模式。
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社會行為是社會心態的一種外顯,行為本身也對學生的社會心態起到反作用。網絡中的傳播與互動是大學生參與社會討論的重要一步,在討論熱點事件時,大學生通過價值與興趣建立圈層,產生身份認同,成為網絡社會中緊密連接的一個個活躍的接點。
這與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弱勢群體形象有區別,反而顯示了青年群體的青春活力與理性認知。這種以熱點事件引發的參與式文化,賦權大學生群體,給予他們身份認同與價值共榮。
(一)媒介依存癥:沉湎媒介破壞大學生心態
德弗勒和鮑爾·基洛奇首次提出媒介依存癥。媒介依存癥的癥狀表現為過度沉湎在媒介的信息流之中、病患的價值觀與行為導向以媒介為依據、沉湎在媒介構建的虛擬社會之中。
在大學時期,學生的社會心態并沒有完全形成,易于受外界環境影響。大學生對網絡的接觸頻率遠遠高于其他群體,網絡熱點事件相關的討論互動也更加活躍。因此,大學生極易因過度沉湎網絡媒介,被網絡熱點事件“牽著鼻子走”,丟失自己。這將破壞大學生塑造的社會心態,變成只會在網絡中瀏覽與互動的數字勞工,而忽略現實生活中的自我成長。
(二)后真相時代:新聞反轉干擾社會信任機制
《牛津詞典》將“后真相”作為2016年的熱詞,這一概念意在表達社交媒體時代,情感比事實更能獲得輿論的追捧,而真相不再被受眾所關注,黑社會、陰謀論等猜測層出不窮。
新聞反轉的背后,是受眾對社會信任機制的崩塌。受眾沉浸在謠言構建的情緒化想象之中,熱點事件多次反轉后,真相不再受到重視。大學生對社會的信任感是培養社會心態的前提,網絡熱點事件多次反轉而消解真相,將干擾大學生對社會的信任機制,影響健康的社會心態。
(三)“青年”的消逝:邊界模糊破壞成長環境
尼爾·波茲曼在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指出,在媒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新媒介環境下,人的讀寫能力被科學技術代替羞恥心不斷消失,信息環境復雜化等共同導致了“童年的消逝”。在網絡環境中,正在消逝的不僅僅是“童年”。每一個成長時期都需要特定的環境,互聯網的極度開放讓任何年齡階層的受眾都可以接觸全部信息。
網絡媒介中的“把關”機制并不成熟,色情、血腥、暴力的內容大量充斥在互聯網環境中。對于大學生而言,負面信息將影響價值觀,甚至導致群體極化,產生負面效果。事件性質區分的邊界模糊,意味著“青年”在逐漸消逝,破壞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培養健康的大學生社會心態更無從談起。
(一)培養獨立思維,合理利用網絡
大學階段應該著重培育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獨立思維能力,這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大學生作為網絡的原住民,接觸網絡的時長和頻率高于其他年齡階層的網民。由于網絡環境開放性強,信息內容紛繁復雜,具有極強的傳播力。網絡信息中含有大量的煽情、失實的謠言,影響受眾認知。
從大學生的角度來看,獨立思維是面對這些復雜信息的必備素質。厘清網絡事件,保持清醒思考,在爭議和極化中清醒認知。網絡是新時期的重要技術,它有利于社會生活,但是其運營也存在著大量問題。大學生要利用好網絡技術,讓其有利于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對于網絡熱點事件,大學生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網絡中的事物所裹挾,甚至沉湎網絡脫離現實。
(二)多方核實真相,保證真實客觀
從信息發布者來看,保證發布內容的真實性極為重要。網絡時代信息發布者不僅僅是媒體,網民、機構等都成了信息發布的主體。自媒體雖然能快速反應事件,但是缺乏審核機制降低了網絡環境的真實性。
反轉新聞出現的一大原因是新聞時效性提高,時效性與真實性之間存在制衡關系。媒體追求新聞的時效性,而缺少多方的核實,從而出現新聞失實。在事件發展還并不明確之前,應該“讓子彈飛一會兒”,多方驗證后確定事件真實性再發布。這有助于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信任和社會心態,打造健康的網絡社會輿論環境。
(三)維護輿論秩序,保護成長環境
從網絡平臺來看,應該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受眾提供不同的信息內容。
首先,為大學生提供不同的網絡使用模式,限制一些極端、負面、黃色新聞信息,保證清朗的網絡輿論環境,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受眾提供與之相符的內容,保證健康的成長環境。
其次,平臺要建立健全的網絡管理規制。網絡環境中應建立合理的網絡監管和治理條例,維護輿論秩序。
最后,網絡平臺應該加強對受眾媒介素養的培養。信源從媒體擴大到受眾、組織等,那么培育網民媒介素養勢在必行,只有從每一個網民的媒介素養入手,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輿論環境井然有序,保護大學生健康的成長環境。
網絡環境的開放性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用戶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另一方面負面內容大量充斥在網絡中,大學生要在健康的網絡社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想維持健康的網絡生態環境,相關規制和處理流程應該具體化,從大學生、信源與平臺多方尋找突破點,保護大學生的社會成長環境,推動網絡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的社會心態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2-08-31.
[2] 楊宜音.個體與宏觀社會的心理關系:社會心態概念的界定[J].社會學研究,2006(4):116-117.
[3] 丁柏銓,郭舒然.對2009年網絡熱點事件的傳播學解讀[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10(1):27-30.
[4] 閆東利.網絡熱點事件的類別特征及其應對策略[J].河北學刊,2016(3):213-217.
[5] 馬費成,夏永紅.網絡信息的生命周期實證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6):1-7.
[6]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 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08-209,204-206.
[7] 亨利·詹金斯.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30-31.
作者簡介 曹正,碩士,編輯,西南石油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新聞宣傳。王天崇,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媒介文化。徐鴻濤,碩士,講師,西南石油大學黨委宣傳部網絡文化與管理科副科長,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