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指出,我國要鞏固壯大主流輿論,媒體要改進和創新內容表現形式,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精品。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有效整合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推動在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等方面共融互通,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地方新聞網站如何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如何創新融媒體表達,服務重大主題的新聞報道要求,生產大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是業界和學界都關注的課題。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深度訪談法等,結合東南網近三年的報道案例,訪談相關報道的采編人員,就內容生產能力提升,展開分析探討,進行歸納總結,探討當下地方新聞網站融媒體生產傳播路徑。文章認為可以從策劃、采訪、編輯、多元表達、挖掘自身優勢、用心做好服務和利用好第三方平臺傳播等七個方面進行深耕,提升地方新聞網站的內容生產力和傳播力。
關鍵詞:地方新聞網站;媒體融合;內容生產;創新;提升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8-0121-03
何為媒體融合?媒體融合是信息傳輸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是把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
媒體融合如何發展,路在何方?2022年6月,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發布了新修訂的《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將中國新聞獎的全部獎項劃分為“基礎類”“專門類”兩個大類。其中,專門類獎項以報道題材為主線,兼顧鼓勵媒體融合發展,突出服務新聞宣傳工作實際,共六個,分別是:重大主題報道、國際傳播、典型報道、輿論監督報道、融合報道、應用創新。獎項設置邏輯更清晰、結構更合理、導向更鮮明[1]。
由中國新聞獎的獎項設置可以看出,媒體融合的發展方向越來越清晰,其指揮棒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東南網系福建省規模最大的新聞門戶網站,早在2009年從福建省委宣傳部劃轉到福建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時,就負有媒體融合發展的使命。近年來,在媒體融合發展大潮中,東南網積極探索,在內容生產中進一步走深走實,創新嘗試,開展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筆者以東南網近三年的報道為例,從七個方面展開分析。
媒體融合更注重整體作戰,策劃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信息高速傳播的今天,更要有一種“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策劃能力。東南網于2021年設立新聞中心之后,更加注重發揮策劃作用,單獨設立了策劃組,每天堅持開報題會,每周堅持開周策劃會,每月堅持開一次部門例會,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東南網的作品《不能忘卻的他們》于2021年入選中國記協“慶祝建黨百年融媒精品案例”。該作品就是策劃的產物。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作為中央蘇區和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在黨史上留下了極為鮮明的印記,出現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革命先烈。東南網把視角聚焦在福建犧牲或福建籍革命先烈,特別推出紅色人物系列——《不能忘卻的他們》融媒體互動專題和系列產品。2021年6月18日,瞿秋白就義86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東南網推出本系列第1期融媒體產品《瞿秋白:“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緬懷這位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產品由原創人物圖文稿件和有聲海報組成,讀者可以識別有聲海報二維碼收聽東南網主播傾情講述的紅色故事。
為慶祝黨的百年華誕,讓黨史學習教育“動”起來,東南網策劃的“百名館長講黨史”融媒體采訪活動于2021年5月至12月舉行,拍攝制作了上百集館藏題材、述說福建紅色故事的短視頻。“百名館長講黨史”融媒體采訪,集結百名館長(負責人、講解員),以所在館的紅色珍藏、以自己熟知的某個細節,來講述黨史故事,是2021年福建媒體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一個積極嘗試,為慶祝建黨百年和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在原創采訪方面地方新聞網站普遍存在短板,與傳統媒體的資深記者難以一較高下。但東南網歷來重視原創新聞的采寫,并認為這是體現網站綜合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早在2011年,東南網就成立了滾動新聞采訪部,重視及時滾動采寫播報熱點、要點資訊,并因為及時滾動報道2011年的溫州動車事故,全方位提供讀者關切信息,獲得該年度中國新聞獎。
東南網的《繼藝》專欄報道就是當下地方新聞網站在媒體融合發展中重視原創采寫的一個有益實踐,該專欄榮獲2019年度福建新聞獎(新聞名專欄)。福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是全國唯一入選人類“非遺”名錄全序列的省份;臺灣與福建一衣帶水,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在“非遺”傳承方面更能得到具體體現。《繼藝》的采訪對象遍布福建全省和海峽對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要寫好人物故事,也考驗著記者的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每期專欄,以“深度報道+視頻+高清組圖”等多種形式,包裝出主題鮮明、文化底蘊深厚的融媒體產品[2]。
短視頻《協和援鄂醫療隊最小隊員:“我要把頭發留回來”》的拍攝更體現了記者的“四力”。2020年3月31日,東南網報道組赴福州長樂機場迎接最后一批福建援鄂醫療隊回家,在事先未得到采訪名單的情況下,報道組只能隨機采訪。東南網視頻報道組將視線聚焦在24歲的張曉嵐身上,她是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中年齡最小的隊員。她在鏡頭面前十分動容地說,為了去武漢自己把頭發剪短了,回來以后她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能夠摘下口罩,把頭發留回來。一個愛美的女孩,剪去一頭烏發,只為投身救援工作。當女孩愛美的天性與愛國愛家的需要同時擺在一個天平上時,張曉嵐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后者。
不少編輯感嘆網媒的“復制粘貼時代”已過,編輯圈“越來越卷”。但有能力者不怕“卷”,善于順應時代要求者不怕變。融媒體時代,“躺平”意味著消亡,只有不怕“卷”的小編才能在風口浪尖勇立潮頭。這也是考驗編輯力的時候。
《你好,世界!這里是××!》曾在2019年福建傳媒圈掀起媒體報道熱潮,其緣起于東南網。以外交部全球推介福建為契機,東南網小編提前精心策劃推出《你好,世界,這里是福建》,以問候語的方式和擬人的手法,簡單直白又帶著自豪感的標題,一下子就吸引了網友的注意力。其在內容上緊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這一主線,通過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四個方面反映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文章一經推出,省內各大媒體隨即參照東南網標題和內文格式,推出同系列標題文章,在全省吹響了“你好,世界,這里是××”的集結號,此后各地市、縣區媒體公眾號也紛紛效仿,上下齊發力。全省該系列稿件共有20條閱讀量達到10萬+,創造了福建新聞傳播史上同一新聞事件微信公眾號文章最多的10萬+閱讀紀錄。
專題《不容“厝”過——福建古厝保護與文化傳承印記》也體現了網編的主動作為。2019年6月,人民日報重刊習近平總書記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2019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2020年福州將承辦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東南網就此契機,特別策劃推出專題《不容“厝”過——福建古厝保護與文化傳承印記》,聚焦福建古厝的發展印記與傳承故事。專題下設四個板塊:“八閩有厝”先盤點福建的古厝家底;“施策有方”再講述政府層面如何出臺政策,重視保護;“傳承有道” 再講述古厝傳承的生動案例,以資參考;“守護有心”講述社會合力,共同守護的故事。專題各板塊各有側重,由小見大,由表及里,有層次地報道了福建古厝的傳承保護工作。
有好創意,好文本,還得有好設計,好的表達方式。融媒體表達追求多元,追求貼近生活,追求新鮮感受。地方新聞網站要主動擁抱新技術,不斷推進技術更新迭代。
2021年4月22日是第52個世界地球日,東南網聯合福建省自然資源廳策劃設計的原創手繪互動長圖《八閩自然圖》長達55米,給受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八閩自然圖》界面設計富有新意和個性,吸收了中國名畫《富春山居圖》展卷觀覽、人隨景移、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的特點;結合了現代電腦手繪技術,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選取福建九市一區特色著名自然景觀為藍本,以巧妙的過渡和八閩山水的搭配,讓所有景物融為一體。
《AI主播》也是東南網融媒表達的一個實踐。2020年2月,東南網與科大訊飛合作,推出《AI主播》專欄,為福建省第一家在節目中采用AI主播播報新聞的黨網媒體,并制作了相應的短視頻。AI主播的使用,縮短了資訊型新聞的制作周期,提高了產能。
地方新聞網站的信息傳播不受時空限制,這也讓網絡媒體先天具有外宣優勢。作為地方新聞網站,首先要結合當地情況,深入挖掘當地的獨特新聞資源,彰顯地域特色和優勢。福建僑胞、臺胞眾多,是僑資源豐富的大省,也是對臺宣傳的前沿陣地。東南網作為全國第一個在海外設立分站的地方網絡媒體,耕耘多年,做足了海外傳播的優勢,也做足了對臺宣傳的優勢。
《“走,咱們回家!”——“鉆石公主號”中國乘客的回家之路》就是東南網做海外傳播的一個生動案例。2020年2月,乘客逾3000人,停靠在日本橫濱港的“鉆石公主號”郵輪有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新聞震驚世界。東南網記者聯系到了協助撤離中國乘客的旅游巴士公司社長、旅日閩籍僑胞劉丹蕻(原田優美)與公司志愿者黃匯杰(當時為東南網擬設立的日本站的特約記者),敏銳捕捉熱點,與前方緊密聯動,策劃了以“走,咱們回家!”為主題的新聞報道,第一時間生動記錄了劉丹蕻等人連續奮戰四個晝夜,圓滿完成運送“鉆石公主號”港澳同胞任務的全過程。根據事件制作的網絡專題《“走,咱們回家!”——“鉆石公主號”中國乘客的回家之路》獲福建新聞獎一等獎,福建日報報網互動報道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3]。
為回顧《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以來的40年兩岸關系歷史,東南網聯合廈門市翔安區臺辦等部門制作大陸臺胞故事系列短視頻《他們》,選取了臺農、創業臺青、臺籍教練、臺籍醫生、臺灣民俗專家等典型人物,首次邀請在廈臺籍導演全程參與策劃和拍攝,以臺青關注的角度撰寫腳本,借鑒微電影的形式,客觀展現兩岸各有所長,立體地展示了臺胞在閩的艱辛創業與收獲,印證兩岸關系“和則兩利,和則雙贏”的發展大勢。系列短視頻《他們》榮膺福建新聞獎一等獎。
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離不開“新聞+政務+服務”,沒有服務意識的媒體也終將被讀者拋棄。只有急讀者之所急,想讀者之所想,地方新聞網站才能真正圈粉,聚集更多網上讀者。
“福建疫情防控公益服務平臺”就是東南網的一個有益探索。在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大考”面前,東南網高效集中社會資源,形成公益服務合力,聯合多家科技企業打造了福建首個綜合性公益服務平臺“福建疫情防控公益服務平臺”,于2020年2月14日在東南網和東南網微信公眾號同步上線,適用電腦瀏覽和手機瀏覽。平臺開設了福建疫情滾動播報、福建疫情實時地圖、新冠肺炎小區查詢、新冠肺炎癥狀自查、發熱線上義診、應急物資信息發布、辟謠舉報、AI主播、福建農產品信息發布等功能模塊,致力于為群眾提供權威準確的輿論宣傳、及時全面的新聞信息、簡明便利的應用程序、切實有用的公益服務。
媒體之所以要走融合發展之路,關鍵在于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萬物互聯的時代已經到來。作為地方新聞網站,既要善用其他平臺,也要善于和掌握一定話語權的網絡達人聯動。
2021年6月,東南網承辦了“追尋建黨百年足跡——網絡名人福建行”活動。活動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總粉絲數達1.5億的25位網絡名人代表共聚一堂,赴福州、寧德、泉州、廈門實地探訪,用圖片、視頻、直播等方式,對福建發展成就進行宣介。活動的主要宣傳報道平臺——微博話題“追尋建黨百年足跡——網絡名人福建行”連續兩天登上熱搜榜首,活動結束后該話題的活躍度繼續保持。微博話題閱讀量達5.9億次,討論量達16.1萬條。此外,抖音話題播放量達2.8億次,加上B站、今日頭條及各大門戶新聞網站客戶端等平臺的流量,“追尋建黨百年足跡——網絡名人福建行”活動相關稿件總閱讀量超9億次。
媒體融合傳播要求越來越高,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地方新聞網站只有積極迎合時代潮流,主動擁抱時代需求,苦練內功,善于挖掘地域資源和媒體自身優勢,在策、采、編、發、評上下足功夫,不斷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基于第三方平臺的資源,善于借助短視頻、AI、VR等融媒表達,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任何一家媒體,任何一個新聞人,都要以只爭朝夕,帶露摘花的精神來應對融媒體傳播格局,只有這樣方能不負時代賦予的責任與榮光。
參考文獻:
[1] 獨家!評獎辦解讀中國新聞獎改革五大創新[EB/OL].中國記協網,http://www.zgjx.cn/2022-06/15/c_1310623522.htm,2022-06-15.
[2] 王培欣.東南網新年推出傳統手工藝專欄《繼藝》 串起閩臺民俗技藝“珠鏈”[EB/OL].東南網,http://fjnews.fjsen.com/2019-01/19/content_21899588.htm,2019-01-19.
[3] 張立慶,盧金福.高光時刻,東南網這些新聞作品受表彰![EB/OL].東南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122094709451137&wfr=spider&for=pc,2021-12-25.
作者簡介 王祥楠,碩士在讀,編輯,研究方向:網絡新聞傳播、媒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