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國已逐漸從國際舞臺的邊緣走向了中心。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國際貿易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沒有得到相應提升。在這一背景下,研究如何加強國際話語權,構建中國的國家形象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話語權和國家形象相關研究為理論背景,指出當今中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面臨著西方媒體的霸權話語。文章首先梳理了話語權和國家形象的相關研究,然后分析中國國家形象構建所面臨的困境,指出現階段我國的國家形象是以“他塑”為主,缺乏自己的聲音。為應對這一困境,文章提出了在國際上積極構建中國正面國家形象的幾點策略,提出加強海外傳媒的力量,充分利用多平臺傳播的優勢,積極主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關鍵詞:中國國家形象;新聞傳播;國際話語權;構建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8-0046-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后殖民視角下新聞翻譯的全球本土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WLH35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整體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呈現,是國家的文化底蘊和政策主張在國際上產生的綜合性評價和印象。
一個國家的國家形象關系著這個國家在國際上的聲譽和世界影響力。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尤其是5G技術、高鐵建設技術、航空技術等已經進入世界前列,世界各國都驚嘆于“中國速度”。在我國科技不斷進步、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在國際上占據一定話語權,樹立積極正面的中國國家形象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本文從新聞翻譯和傳播的角度來探討如何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形象。
話語是思維的表達,話語產生于社會實踐,具有表達社會主體、建構社會關系的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性。在國際上,話語權的獲取是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基礎和前提。
福柯認為話語權的核心在于國家權力上的區別。話語權不僅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國與國之間博弈的主要籌碼[1]。
馬榮九提出國家的話語權是一個主權國家在國際上結構性權力的體現,即制度性話語權。在國際結構中處于有利地位的國家擁有較多的制度性話語權,通過自身的權力對其他國家產生約束或影響[2]。
梁凱音指出國際話語權是以國家為主體,為了國家利益,在國家事務和社會發展事務等方面發表意見的權利[3]。
王嘯指出,國際話語權和一個國家的形象密切相關,在國際上掌握國際話語權有利于國家話語體系的傳播,使國際公眾產生認同感,從而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4]。
綜上,國家話語權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權力體現,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提升國家話語權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
賈文山和劉長宇通過歷時性的考察,探討了不同時期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和中國形象,分析了“古代中國”“現代中國”和“全球中國”三個國際話語體系維度之間的動態關聯,提出要構建一個多元包容且互利合作的國際體系[5]。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國家形象的海外認知情況較為復雜,積極與消極評價并存,提升并運用國際話語權是主權國家塑造和建設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6]。劉影提出中國在經濟上的崛起并沒有帶來話語的崛起,在國家形象的塑造上,中國并不擅于說明自己,從而導致“西強中弱”的話語局勢。
改變這一被動局面的方法唯有提升話語自信,主動設置話語議題和規則,形成塑造國家形象的“話語共同體”[7]。在塑造國家形象和提升國際話語權方面,媒體應該發揮積極作用。
管文虎指出國家形象具有客觀性、主觀性、復雜性和變化性等多種特征[8]。國家形象所展示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層面的內容是客觀的,但是國際上其他國家或者公眾對這個國家的形象認知是主觀的。這種主觀的認知往往受到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文化傳統、宗教習俗、輿論導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另外,由于國家之間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的互動與博弈,國家形象就具有復雜性和變化性。因此,要塑造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在國家形象塑造和傳播的過程中,大眾傳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公眾往往通過電視、報紙、網絡媒體等媒介來了解一個國家,這些媒體的報道會影響人們對一個國家形象的判斷。中國的國家形象在西方世界里長期被妖魔化,不斷有人別有用心地提出“中國威脅論”“中國稱霸說”等言論。西方國家一方面極力貶低中國,另一方面又捏造中國的“稱霸野心”,塑造中國的負面形象。在西方媒體的長期影響下,國際公眾對中國產生了帶有偏見的刻板印象。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國為了防止疫情擴散而做出封城舉動時,一些西方媒體不僅沒有對中國作出的巨大犧牲表示理解,反而指責中國的舉措損害了民眾的自由。《紐約時報》官方推特發布了一則新聞:To fight the coronavirus, China placed nearly 60 million people under lockdown and instituted strict quarantine and travel restrictions fo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others. Its campaign has come at great cost to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personal liberties(為了對抗新冠病毒,中國將6000萬人進行了封鎖,并對數億人實施了嚴格的檢疫和旅游限制。這一行動給人們的生活和自由帶來了巨大損失)。而僅僅在20分鐘后,針對意大利的封城舉措,《紐約時報》展示出了一副完全不同的面孔:Italy is locking down Milan, Venice and much of its north, risking its economy in an effort to contain Europes worst coronavirus outbreak(意大利正在封鎖米蘭、威尼斯和北部大部分地區,冒著犧牲經濟的風險,努力控制歐洲最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
面對同樣的封城事件,《紐約時報》對中國和意大利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對中國進行報道時使用消極詞匯“cost(代價)”,而報道意大利封城事件采用積極詞匯“effort(努力)”,可見西方媒體的“雙標”是多么明顯。
西方國家自詡為“人權”和“民主”的倡導者和捍衛者,占據全球主導話語權,經常抨擊他國的政策,隨意指責他國人權狀況。
面對崛起的中國,西方媒體利用“人權”這一話語不遺余力地抹黑我國形象,通過炒作所謂的人權問題等,將中國塑造為侵犯人權的“他者”。這個“他者”是西方國家根據自身的政治等需要進行“批判”的對象。西方世界通過在這種“世界秩序”中論證“他者”的失敗,從而獲得自我確證勝利的整體性想象[9]。
因此長期以來,我國的國家形象處在西方媒體的“他塑”狀態,西方霸權話語的偏見無處不在,西方媒體往往按照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固有偏見來描述中國,導致西方民眾無法認識一個真實的、全面的中國。
我國很重視國家形象的構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積極探索樹立良好國家形象的策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要在國際上樹立起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就離不開強有力的國際話語權。中國從以前貧窮落后的狀況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可是與我國經濟大體量不相匹配的是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的缺失。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的國家形象一直處于一種“他塑”的尷尬狀態,中國很難發出自己的聲音,即使有也很微弱,無法引起廣泛的國際共鳴。要想從世界舞臺的邊緣逐漸走向中央,被世界其他國家接受和認可,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國際上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和挑戰。面對中國的和平崛起,習慣了冷戰思維和霸權主義的西方國家從未停止針對中國的“污名化”報道。因此,樹立積極正面的中國國家形象面臨著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從國際媒體傳播的角度來看,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中國主流媒體應加大在海外的宣傳力度
長久以來,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權掌握在西方媒體手中。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民眾主要是通過西方媒體的塑造來了解中國,而真正了解中國的人少之又少。由于一直以來存在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和偏見,西方主流媒體對我國的報道以負面新聞居多,所以要發揮本國媒體的作用,為自己發聲,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
人民日報(海外版)是中國的主流媒體,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具有權威性和廣泛的影響力,其為海外群體了解中國提供了有效途徑。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主要受眾是海外華人和華僑,可以通過華人和華僑來傳播中國故事。China Daily也是中國的主流報紙,它是英文日報,覆蓋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國外民眾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渠道。采用英文撰寫方便國外讀者直接閱讀,獲取關于中國的一手資訊,架設起溝通中國和世界的橋梁。
(二)有效利用多種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國家形象
隨著數字化傳媒時代的到來,民眾獲得資訊的方式越來越豐富。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實現轉型的重要方法和途徑[10]。相比傳統紙質媒體,網絡平臺和移動平臺更有傳播優勢。國外一些視頻網站和社交媒體如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以其便捷性和時效性受到大眾的喜愛,成為人們了解時事的主要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把握國際傳播領域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趨勢,在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上下功夫,在樂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讓更多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不斷提升對外傳播效果”。
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在Facebook上擁有1.1億粉絲,每天用圖文、視頻的方式及時發布關于中國的報道,讓全球人民了解發生在中國的故事。此外,越來越多的中國媒體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上開通了賬號,如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英語新聞、中國新聞網等。這些賬號在平臺上活躍度較高,每天發布圖文或視頻講述中國故事,通過這種方式來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相較于一些官方文件或宏大敘事方式,這種貼近人們生活的互動平臺反而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面對質疑及時發聲,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外界關于中國的負面新聞一直很多,如果不及時回應這些負面消息,國外民眾就會被這些別有用心的新聞誤導,加深對中國的偏見。因此,最有效的方式是積極回應,發出自己的聲音。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世界的經濟和民生造成了巨大影響,很多國家采取“躺平”的態度,放松了對疫情的管控。中國則作出巨大的經濟犧牲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這樣的抗疫政策不僅沒有被贊賞,反而遭到了許多國外媒體的詬病。針對2022年4月上海的封城政策,英國《衛報》發表文章批評中國的防疫政策,認為這種封城舉措沒有必要。針對這樣一些報道,CGTN在其官網和社交平臺Facebook上發布了文章“Why does China stick to dynamic zero-COVID policy?”(為什么中國要堅持“動態清零”政策?)。文章解釋了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并詳細分析了“動態清零”政策的利弊,指出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中國的疫情擴散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民生也得到了保障,以短期的經濟利益換取人民的長久安康是值得的。通過有理有據的事實分析,駁斥了西方的批評,樹立了中國的正面國家形象。
中國國家形象的傳播和認知主要依靠媒體的作用,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下,要看清國際形勢,作出準確的判斷。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其他國家攜手發展;另一方面,要保持政治上的高度警惕性,防止西方意識形態入侵,抵制西方媒體對中國的不實報道。中國當前面臨著諸多挑戰,一定要積極主動爭取國際話語權,利用主流媒體為中國發聲,多平臺、多渠道地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塑造積極正面的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 劉海春.論新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建構[J].社會科學家,2021(1):8-14.
[2] 馬榮久.國際組織中的國家話語權[J].國際展望,2021,13(4):90-111,156.
[3] 梁凱音.論中國拓展國際話語權的新思路[J].國際論壇,2009,5(3):110-113.
[4] 王嘯.國際話語權與中國國際形象的塑造[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0(6):58-65.
[5] 賈文山,劉長宇.從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建設的三個維度建構“全球中國”話語體系[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0(5):134-143
[6] 邢麗菊,趙婧.國際話語權視域下的中國國家形象建設:挑戰與對策[J].東北亞論壇,2021,30(3):111-126,128.
[7] 劉影.話語、國家形象與中國崛起:論中國國家形象的話語塑造[J].理論月刊,2017(1):161-167.
[8] 管文虎.國家的國際形象淺析[J].當代世界,2006(6):36-38.
[9] 李軍.現象與政治:西方世界對中國的“他者”想象:兼駁鄭國恩(Adrian Zenz)等對中國新疆的荒謬想象[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0(2):115-120.
[10] 沈正賦.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5):1-7.
作者簡介 石子娟,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學、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