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攝影新聞是報道奧運會的重要形態。在社交媒體時代,攝影新聞面臨著新興社交圖像、短視頻和全民參與全程報道的沖擊,有被邊緣化之憂。文章結合人民日報新媒體報道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的案例,論證了攝影新聞可以化危為機,推動采編實時化、攝影技藝提升和報道理念轉向。研究發現,攝影新聞的海報化,可以實現用創意表達驅動傳播力;攝影新聞的視頻化,可以實現從攝影作品到社交產品的跨越;攝影記者角色轉型,可以在和新聞當事人、用戶的社交中實現新聞生產。實踐發現,新傳播環境下的攝影新聞又產生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問題,要在重大報道中提升攝影的戰略定位,派出融合“尖兵”;在日常報道中磨礪“精兵”,重點突破新技術應用,優化采編流程,堅守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攝影新聞;社交媒體;奧運會;人民日報;海報
中圖分類號:J41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8-0149-03
在奧運會報道中,攝影新聞被專門劃分為一類,是呈現奧運現場的重要形態。在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期間,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的賽事消息稿件、開閉幕式表演稿件中,攝影新聞的報道潛力被充分挖掘。人民日報微博在北京冬奧會期間(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發布的748篇涉奧報道中,圖片報道占比達74.7%,比例遠超直播和短視頻新聞。圖片成為社交平臺主流媒體報道北京冬奧會的主流形態后,攝影新聞該如何利用這一契機發揮優勢,避免被邊緣化?本文以人民日報粉絲數超1.5億的微博、抖音賬號報道為例(數據截至2022年7月),分析其面臨的挑戰、發展潛力和應對策略,為未來同類賽事的社交媒體報道提供路徑參考。
(一)新興社交圖像的競爭
社交媒體上,截圖、表情包等具有社交屬性的新興圖像符號,被廣泛運用在新聞生產中,擴展了圖像新聞的形式。這極大沖擊了攝影新聞在傳播上的功能地位。
截圖的優勢在于第一時間呈現實況直播的現場。在微博、抖音等算法平臺,對同一新聞現場,優先發布的媒體會獲得算法推薦的二次曝光。追求首發報道是提高媒體競爭力的關鍵。出于這一考慮,在奧運報道中編輯往往自行從直播信號中截圖分發,而不必等待需要傳輸過程的攝影新聞。
表情包不僅是用戶熱衷的社交符號,也是一種用戶創作方式。北京冬奧會期間,網友自發創作了大批有關吉祥物冰墩墩的表情包。這一網紅圖像爆款,促使媒體組織專業力量進一步抓取冰墩墩新聞,而攝影新聞也成為網友表情包的生產來源。例如,人民日報記者拍攝的武大靖和任子威的錯位照,被網友做成表情包進行病毒式傳播。
可見在社交媒體的奧運報道中,為追求“零時差”,草根化的圖像報道和專業化的攝影處于同一起跑線,互相競爭,又互為補充。如果攝影新聞不積極作為,將失去社交媒體傳播陣地。
(二)短視頻的沖擊
和時下流行的短視頻新聞相比,攝影新聞的信息容量和傳播文本都面臨沖擊。一方面,攝影強調視覺文本,而視頻則能同時調動人的聽覺、視覺,是視聽文本,在奧運會報道中,現場聲、解說等聲音要素,都能極大提升信息傳達和情緒表達。
一方面,攝影圖片呈現瞬間,而視頻展現的往往是時段。新聞圖片可以通過“九宮格”、長圖等組圖形式,彌補單張圖片在敘事功能和情感抒發上的不足,但組圖只是視頻不足或質量不佳時的替補,而非首選。
無論是從時間線屬性還是從傳播要素上看,攝影新聞都很難和短視頻競爭。這意味著攝影新聞必須揚長避短,更好地發揮在呈現視覺瞬間的優勢。
(三)全民參與、全程報道的需要
在全民有手機、全民會拍攝的時代,攝影不再是媒體的專屬技能。在開放多元的社交媒體上,用戶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新聞呈現,而且不受時空限制。只有提供更準確、豐富的報道視角,攝影新聞才能做到在海量的內容中出新、出彩。但受客觀條件制約,攝影記者不可能窮盡所有新聞現場。每逢重大報道,攝影記者幾乎都會面臨機位的取舍。例如,在拍攝開幕式時,一名攝影記者只能選擇單一點位報道,低機位可以拍攝焰火,但不得不舍棄現場表演,高機位可以拍到裸眼3D效果,但會失去拍攝焰火的視角。
因此,在大型報道中,前后方預判溝通、多個攝影記者多機位作戰尤為重要。攝影記者要突破電視直播的時間、空間維度,捕捉核心賽事儀式之外的“攝影獨家”,這需要過硬的基本功,也需要較強的現場應變能力。
(一)更快:推動攝影新聞采編的實時化
社交媒體對發布時效的高要求,推動攝影記者在真實準確的前提下“零時差”采編,推動其充分預判新聞現場。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人民日報新媒體攝影記者在北京冬奧會期間采用相機電腦一體化操作、5G專用信號等“人機協同”手段,實現了即拍、即選、即編、即傳。
除了技術加持,還需要做好報道預案,以備不時之需:一是資料圖片拍攝,如運動員熱身訓練的場景也可拍攝下來作為重要新聞照片;二是作預見性報道,制訂賽事計劃、預判賽程可能走向,從而減少編輯和審核時間,提高采編效率。
(二)更專業:推動攝影技藝的提升
攝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術。攝影新聞要實現藝術性和新聞性的統一。突出藝術和技術,就是突出攝影新聞專業化這一核心優勢。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結束后,多機位拍攝的開幕式高清大圖、用魚眼鏡頭拍攝的組圖《特殊鏡頭下的鳥巢》等受到網友歡迎,就是因為發揮了攝影新聞的專業特性。
北京冬奧會賽場上,許多記者守候首鋼滑雪大跳臺一個非官方的攝影點位,只為拍攝到滑雪運動員飛過工廠煙囪上冬奧會徽的一瞬。有記者拍到蘇翊鳴身披國旗的高燃瞬間,這一極具感染力的照片配以文案“自古英雄出少年”被刷屏轉發。在滑雪賽場,還有記者專門拍攝多重曝光照片,在一張照片上定格多個高難度的空中動作。結合技術,用一張照片或一組照片講好新聞故事,始終是攝影記者應該追求的基本功和核心競爭力。
(三)更全面:推動攝影新聞理念轉向
結合社交媒體的多元化需求,面對相似的新聞現場,攝影新聞要打破所見即所得的傳統理念,通過主動變換報道視角和方式,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取勝。
1.從競技視角轉向多元視角
在人民日報新媒體冬奧前后方協同群中,編輯向記者提出了多元視角的征稿需求:一是賽事和儀式現場照片;二是愛國主義視角照片,如升國旗等;三是人文視角照片,如運動員“比心”等個性化表達;四是國際傳播視角,挖掘中外交流;五是東道主視角照片,關注中國元素、賽事服務保障等;六是攝影藝術視角。多元視角讓拍攝源于賽事,又不局限于賽事。
2.從單時空報道轉向多時空報道
從單時空報道轉向多時空報道讓選題源于現場,又不局限于現場。打破空間限制,就是既關注賽場內的比賽,也關注“賽場之外”,如頒獎廣場、冰墩墩、賽事保障等。打破時間限制,一是關注“發生之前”,如在開幕式前3小時,人民日報新媒體后方編輯就向記者約稿拍攝鳥巢主舞臺。二是關注“發生后續”,《范可新賽后親吻冰面》就是攝影記者在比賽結束許久后守到的“攝影獨家”,微博閱讀量超3億。三是關注特殊時間節點,如元宵節拍攝的《五星紅旗和元宵圓月同框》、下雪天拍攝的《真實版燕山雪花大如席》,都實現了對時空維度的突破。
(一)海報化:用創意驅動傳播力
可融合照片、圖形、色彩、排版、文案等要素,把照片做成新聞海報,使其成為兼具新聞價值、藝術價值、傳播價值的統一體。創意是海報的制勝關鍵。有創意的海報不僅可以擺脫文字稿件獨立傳播,還能大大提升其社交傳播力[1]。人民日報新媒體的奧運會報道海報,可以概括為賽事互動海報和主題海報兩類:
賽事互動海報一種是預告海報,用于凝聚期待;一種是賽果海報,如《奪金時刻》系列海報。媒體通過海報幫助用戶表達祝賀、鼓勵、加油,成為社交行為的“中轉站”和“放大鏡”。
主題海報的創意不設限。在具體實踐中,通過歸納內在主題、外在意象,可讓海報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谷愛凌、蘇翊鳴奪冠后,編輯設計了雙人同框的海報《會當“凌”絕頂,“翊”覽眾山小》。不僅聚焦運動員個體,也致敬他們代表的00后力量。這一內容組織過程中,文案來自一句網友熱門留言,用戶和記者、編輯、美編一起,形成了創意合力。專業化生產成功將網友留言轉化為媒體表達,實現了用戶內容生產到專業內容生產的滾動式傳播。
(二)視頻化:打造視聽化的社交產品
隨著AI摳圖、3D圖片效果等智能化工具在新聞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在近兩屆奧運會期間,人民日報新媒體探索讓攝影新聞“動起來”,制作了一批圖片視頻產品。一類是“刷圖”短視頻,快速剪輯動態圖片。在抖音平臺,音樂的搭配至關重要,編輯往往選擇受用戶歡迎的熱門音樂以求實現視聽共鳴。一類是以攝影新聞為內容的主題視頻。這類視頻有更完整的敘事、抒情結構,和用戶參與密不可分。
東京奧運會期間推出的“200秒看奧運”系列短片,用新聞評述體裁的解說搭配攝影照片。該系列幾乎每一期都包含“有網友說”的引述,旨在借用戶的話引導用戶。中國隊在東京奧運會乒乓球混雙決賽中失利,網上充斥負面情緒。該系列其中一期短片《送給昕雯組合的加油短片》既客觀剖析了失利原因,又融入了網友的惋惜和祝福,發布一小時內轉發突破一萬,實現了對輿論的正面引導。
北京冬奧會期間,在“冬奧相片存儲卡”系列短片中,用戶的語言、情感、觀點全方位介入。其中,短片《張藝謀解讀開幕式滿分彩蛋》用獨家采訪的形式,解釋了網友發掘的“落單的小鴿子”等暖心細節,成為用戶提煉、攝影新聞呈現、當事人解讀共同形成的產品。短片《獻給北京冬奧會的紀念短片》把60張攝影新聞和網友的感言一一匹配,獲得了超7000次轉發,反映了人們對冬奧的不舍之情。
(三)社交化:攝影記者的角色轉型賦能
社交媒體上的新聞生產,往往在和用戶互動的過程中產生[2]。面向社交媒體的攝影新聞,攝影記者從記錄現場的“拍攝者”,升級為參與、溝通、互動的“社交人”:一方面扮演與用戶、當事人互動的橋梁角色,一方面讓新聞生產成為報道對象,實現新聞生產的社交化[3]。
1.主動建立社交場景
將攝影新聞生產融入社交場景,可以實現高效率的新聞生產。當拍攝的照片獲得很高的用戶關注度時,攝影記者不能立即結束報道。當新聞照片本身新聞價值不足時,攝影記者可以主動作為,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要完成從采集、發布、反饋到再采集的循環,直至新聞被充分挖掘。
北京冬奧會期間,人民日報的獨家攝影新聞《范可新賽后親吻冰面》迅速登上熱搜第一,全網閱讀量達3億。但行為背后原因是什么?用戶對這一幕還有很多疑問。記者就照片聯絡運動員后得到了極具價值的回應:“不是退役,而是感謝祖國這么強大,能舉辦冬奧會。”這一回應和現場作品組合,再生產為新的短視頻。在短時間內,同一事件產出了3次新聞報道。近兩屆奧運會期間,新興的“連麥”直播是更沉浸的社交場景,具有去中心化的場景屬性,運動員、記者、主持人、網友同處一個聊天室暢所欲言。人民日報連麥武大靖,并在人民日報微博、抖音、客戶端、視頻號同步播出,一小時內產生了8個熱搜。記者將媒體海報和網友制作的表情包,“送”給運動員武大靖、任子威。攝影記者通過職能角色的轉型賦能,實現了當事人和網友間的雙向鼓勵。
2.塑造攝影記者的人設
社交語境下,媒體會通過消解專業化表達,建立和用戶對話的基礎。很多媒體樹立“小編”、“打卡人”的人設,調動共通的感官體驗,實現情感和價值共鳴。人民日報攝影記者制作的Vlog《去鳥巢看開幕式能遇到幾只冰墩墩》,從第一視角出發,記錄了目之所及和個人感受,有網友表示自己也跟著記者激動;UP主風格視頻《攝影記者的沉浸式冬奧體驗》,全景式記錄一名攝影記者設備被凍關機和克服困難的過程。疫情之下,無法抵達奧運會現場是大多數人的遺憾,但這些沉浸式報道卻以平民視角得到了網友的肯定:“謝謝你們讓我不在現場卻如身臨其境”“大家在各自崗位上辛苦努力,卻也成就夢想”。攝影記者通過發揮自身的社交功能,實現了共同的情感訴求和價值訴求。
在社交媒體的傳播環境中,攝影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攝影記者的定位都發生了轉向。新聞照片從單純的攝影作品轉變為社交產品,擴展了攝影新聞的深度和廣度,也提升了其新聞價值和藝術價值。同時,攝影記者的角色轉型升級。在類似的報道場景中,這一策略還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在奧運會報道的最新實踐中,攝影新聞在適應社交媒體傳播上,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新問題、新挑戰。技術上,傳統攝影設備和新聞編輯室的實時傳輸存在客觀壁壘,傳輸故障等情況時有發生,沒有為全面智能化采編作好準備。理念上,僅關注新聞現場是不夠的,還要掌握用戶情緒進行社會化生產。內容上,引領和深度挖掘現場、針對移動優先的拍攝還大有可為。在奧運會等媒介事件報道中,需要明確攝影新聞的戰略定位派出“尖兵”,也需要在日常報道應用場景中磨礪“精兵”。在媒體深度融合的當下,應不斷提升攝影業務能力,創新技術應用,優化采編流程,增強攝影新聞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賀俊浩.新聞性 藝術性 微傳播:簡析理解新聞類海報創作與傳播的三個維度[J].中國記者,2020(7):94-96.
[2] 彭蘭.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傳統媒體轉型的三大路徑[J].新聞界,2018(1):35-41.
[3] 常江.新聞生產社交化與新聞理論的重建[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140-146.
作者簡介 鞏晗,碩士,編輯,融媒體編輯記者,研究方向: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