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兒期刊以青少年學生為讀者對象,應該用書院文化中蘊含的思想內涵對他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升其文化涵養和文化自信。文章分析江西書院獨特的歷史地位和資源稟賦優勢,充分挖掘書院文化在立德樹人方面的巨大價值,結合青少年健康成長所需的教育養分,提出少兒期刊以書院文化為切入點講好江西故事應該注意的事項和遵循的基本原則等。
關鍵詞:書院文化;江西書院;價值;少兒期刊;呈現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9.2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8-0218-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書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豐富的內涵對青少年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少兒期刊以青少年學生為讀者對象,借助書院文化可以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傳統美德教育,涵養其心性,培養其品格和人文精神,進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胡適曾說過,“一千年以來,書院實在占教育上一個重要位置,國內的最高學府和思想的淵源,唯書院是賴”。書院,我國古代的教育機構,是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其名最初出現于唐玄宗時期,分官、私兩類,主要任務是搜書、校書、藏書。到了五代末期,真正具有聚徒講學性質的書院基本形成。北宋時期,國家重視文教,但官學不能很好地滿足人們的讀書需求,于是私人講學的書院大量產生,后來在各朝代不斷發展。誕生多年來,眾多書院歷經沉浮,一些以其他形式出現,一些只留下遺跡,還有一些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讓人感懷。但它們對我國教育、學術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以及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延續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被譽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和載體”。書院文化中蘊含的崇德尚禮、經世致用、崇尚學術、傳道濟民等思想內涵,千百年來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江西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稱譽,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1988年,以季嘯風先生為首的百余名學者統計了全國古代的書院,共7300余所。其中,江西有989所,約占全國的七分之一[1]。從數量上來說,江西書院為全國之最。從影響力上來說,江西書院也是舉足輕重。這里不但誕生了“天下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而且有鵝湖書院、象山書院、白鷺洲書院、濂溪書院等著名書院。書院的興盛,帶動了江西文化的興盛,特別是宋元及明代,江西名士輩出,如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曾鞏、陸九淵、楊萬里、朱熹、文天祥、劉辰翁、解縉、湯顯祖、宋應星……他們燦若星辰,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卷上熠熠生輝。尤其是明代,全國一共產生了90名文狀元,江西籍的就有19名,占據五分之一多,因此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說,而這些都跟江西書院的蓬勃發展密切相關。可以說,在漫長的歷史中,江西書院曾經幾度獨領風騷,對江西的文化教育、社會教化等產生了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近些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著力打造“紅色、綠色、古色”三色江西,全省各地積極開展了三項文化教育活動,不少學校以此為契機研發了校本教材,舉辦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以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書院文化是江西古色文化中最亮麗的一張名片,利用古代書院資源對青少年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江西可謂得天獨厚。作為江西的少兒期刊,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傳統書院文化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本省的書院文化資源,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教育讀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最深厚的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青少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力軍,堅定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也事關民族精神獨立。那么,書院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青少年的成長有什么意義,又如何能夠堅定其文化自信呢?
(一)立德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孔子認為德性是人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儒家學說集大成者朱熹也認為“德行之于人大矣”,應該將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他到江西任職,重修白鹿洞書院后親任導師,也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他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相當于學規)中,就要求學子們“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即說話忠誠信實,行為篤厚恭敬;懲戒忿憤,抑止情欲;見善便學,有過則改,說這是“修身之要”。由于儒家學說的影響和程朱理學的不斷發展,中國古代眾多書院成為貫徹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載體。這與如今提倡的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一脈相承的。
(二)愛國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明末東林黨人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題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可謂振聾發聵。這是對書院學子的諄諄告誡,要求他們既認真讀書,又關心政治。白鷺洲書院的創辦者,南宋末年政治家、教育家江萬里因為國運衰微、無力回天,毅然攜家180余口投水,希望喚醒“天下忠義節烈之士聞風而起,聚集萬千眾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道德文章不墮宇內”,最終以身殉國,終年77歲。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愛國精神,也深深影響了一代代書院學子。對人來說,骨具則筋絡可連,骨立則血肉可附。對青少年來說,用傳統書院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其塑骨,他們才能夠強身健體、健康成長,才能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成為生力軍,成為突擊隊。
(三)崇禮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中記錄了孔子對兒子孔鯉的教育:“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荀子也認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兩位儒家圣人都將崇禮擺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以宣揚儒家學說為核心的眾多書院將禮作為重要內容不斷傳承,中國也因此有了“禮儀之邦”之稱。在現實社會中,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秩序而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它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按照恰當的方式行事,展現出一種美好姿態。現階段,禮儀教育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對青少年進行禮儀教育,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有利于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四)尚學
書院,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傳承文化為使命,雖然各書院開設的課程有一定的自主性,并且有的書院教學內容還有些學派的特點,但所有的書院無一不提倡和崇尚學習,朱熹還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用《中庸》中的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告誡學子學習要講究順序和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正是有了無數師者兢兢業業、誨人不倦,無數學子立志成學、孜孜以求,才有了中華文脈的賡續傳承、生生不息[2]。“日月兩輪天地眼,讀書萬卷圣賢心”“傍百年樹,讀萬卷書”“以詩書為線,將筆墨為鉤”……這些書院里的楹聯無不鼓勵學子們尚學崇教。其中蘊含的崇尚學習的精神以及先賢們苦心孤詣追求學問的故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國人,對今天的青少年來說,也是敦品勵學的好素材。除此之外,書院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還形成了躬行實踐、不尚空談、踐履踐行、經世致用等精神。書院里的牌匾、楹聯、石刻、學規等,是書院精神的具象化體現,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這些都是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活教材。
少兒期刊的讀者對象是青少年學生,他們與成年人不同,有著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也有著特定的認知水平和結構。以書院文化為切入點講好江西故事時可以開辟專欄,根據他們的特點做到有體系、有選擇、有重點、有趣味地介紹、講述,使青少年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時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具體來說,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系統性與選擇性
江西書院的影響深度和廣度在全國各地的書院中首屈一指。書院數量眾多,是不是所有的都需要介紹、值得介紹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版面限制,且很多書院影響較小,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因此必須有所取舍,這時必須注意系統性和選擇性。在系統性方面,可以按照地域、年代、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影響力等歸納和分類書院。在具體選擇時間,要兼顧各個方面,選取具有代表性、值得分享的書院,寧可專而精,不可廣而博,千萬不能泛泛而談。
(二)講究故事性與趣味性
很多書院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但現在已經成為遺跡,如果單純地介紹目前的情況,會讓讀者覺得干巴巴的。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文章的故事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深入挖掘書院的歷史文化,將其中有趣、有意義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發掘出來,吸引讀者了解書院的歷史和文化。比如白鷺洲書院,可以結合愛國主義教育來介紹,講述書院創辦人江萬里苦心辦學以及國破后攜家人投河殉國的故事。創辦書院之后,由于找不到合適的山長,他親自講學。鑒于當時局勢惡化,他將愛國這一主題貫徹到書院的教育之中,鼓勵學生們奮發圖強,以身作則,救黎民于水火,救國家于危亡。當山河破碎,元兵攻破饒州之時,他毅然決然地帶領全家180余口從容投水,這種精神深深感染了書院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其中就包括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可以說,這是書院的文化,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對于疊山書院,可以介紹謝枋得組織義軍誓死抗元、藐視權貴、絕食殉國的故事,弘揚“疊山精神”。
(三)兼顧共性與個性
書院作為古代的教育機構,都是有一些共性的,如果著重介紹這些方面,會給讀者千人一面之感。這就表明需要深入挖掘書院的特別之處,發掘其不同的地方。比如對于桂巖書院,可以介紹它是江西歷史上第一所具有教育功能的私家書院,開創一地興學重教之先河,強調其首創性。對于白鹿洞書院,可以著重介紹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因為它是中國書院發展史上第一個綱領性學規,一直作為封建社會書院辦學的共同準則,對后世影響巨大。可以說,正是因為朱熹制定了該揭示,后來白鹿洞書院才享有“天下書院之首”的美譽。介紹鵝湖書院時,可以著重介紹兩次鵝湖之會。第一次朱熹與陸九淵、陸九齡兄弟的鵝湖之會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一次堪稱典范的哲學辯論會,首創了學術自由爭辯之風。第二次文天祥與陳亮的鵝湖之會,則是兩位才氣相若、抱負相同的愛國志士的相會,兩人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讓人慨嘆不已。
(四)注重融合性與互動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傳媒領域的重要現象和發展趨勢。很多雜志都開發了新媒體,或者作為傳統媒介的有力補充,或者作為助力宣傳的工具,或者作為開展各類活動的平臺。介紹書院文化時,由于刊物版面和出版形式限制,呈現的效果往往比較有限。這時,可以借助刊物的多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抖音號等來展示。這也對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組織、編輯好腳本,選好圖片和視頻,有的甚至需要到書院實地考察和拍攝,積累展示素材,以使展示給讀者的內容呈現出立體的效果。此外,還可以在刊物或者新媒體平臺上開展一些針對書院文化的活動,比如趣味知識問答、照片或者視頻拍攝、主題征文、話題討論等,加強與讀者的互動,使書院文化更加深入讀者的內心。
(五)追求參與性與探究性
2016年,教育部等11個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之后,全國各地的研學旅行活動蓬勃開展。近些年來,不少古代書院成為學子們研學傳統文化的對象,如江西的白鹿洞書院、白鷺洲書院、鵝湖書院等都是熱門的研學基地。如果雜志社能夠利用資源優勢組織讀者在寒暑假期間開展針對古代書院的冬令營、夏令營研學活動,帶領學子們深入學習考察,使他們置身于真實的書院中,親身感受清凈之地濃厚的文化氛圍,探究書院背后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無疑能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受到精神上的洗禮,進而懂得博文約禮、弘毅致遠[3]。百聞不如一見,親臨現場參與探究學習的效果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學習都比擬不了的。
從白鹿洞書院到白鷺洲書院,從鵝湖書院到象山書院……江西的書院見證了江西文化的發展和文脈的傳承,述說著江西的輝煌歷史和巨大變遷,是江西人的文化記憶和文化驕傲。了解和學習書院文化、愛護和珍視書院建筑、弘揚和傳承書院精神,期刊工作者責無旁貸。作為面向青少年的少兒期刊,只有秉持精益求精的態度,深入挖掘江西書院的文化價值,創新呈現形式,才能通過它們在青少年中講好江西故事、傳播江西聲音,進而用傳統文化的精髓為青少年培根鑄魂。
參考文獻:
[1] 張永麗.論教育遺址的文化教育價值及其保護開發:以江西部分書院和文廟遺址為例[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
[2] 李貞濤,解輝.中國古代書院的文化精神[J].中國成人教育,2006(9):26-27.
[3] 陳曉強,陳小芒.江西書院文化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11):356-359.
作者簡介 周宏標,學士,編輯,江西教育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學生雜志社副主編,研究方向:少兒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