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荊江洪水位歷史變遷的考察"/>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1世紀至20世紀中期上荊江流域河道與水環境變遷
——基于荊江洪水位歷史變遷的考察

2022-11-07 10:45:32
歷史地理研究 2022年3期

車 群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上海 200240)

一、 引 言

上荊江區域為長江干流出峽谷丘陵后進入平原的交接地帶,河道展寬,泥沙沉積,沙洲涌現,歷史上當地河勢變動劇烈,改道決口屢見不鮮。該區域在地質構造上屬于第四紀繼承性差異沉降運動的江漢坳陷區,南北兩翼分別受秦嶺、桐柏—大別山東西向構造帶和南嶺東西向構造帶挾持(1)劉國維: 《論江河治理的地學基礎——以長江中游為例》,《中國科學》2007年第9期。,新構造運動的掀斜運動導致的南向不均勻沉降與泥沙沉積的造陸運動在此區域共同作用(2)譚其驤: 《云夢與云夢澤》,《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S1期。,形成了獨特的水文特征。

前人研究表明,長江中游地表水系長周期演化主要基于不對稱掀斜和科氏力等地球動力學因素,荊江河道自地質時期以來不斷南移,唐代之后東西向水系南折以及明末清初洞庭湖的突然擴大均與此有關。(3)鄭明佳、薛宏交等系統研究了江漢-洞庭盆地的水系展布特征,認為這至少是全新世以來江漢-洞庭盆地普遍沉降的結果(鄭明佳: 《江漢平原古地理與“云夢澤”的變遷史》,《湖北地質》1988年第2期;薛宏交、耿愛玲、龔平: 《江漢洞庭盆地水系展布特征與新構造運動》,《地殼形變與地震》1996年第4期);李長安重點分析了桐柏-大別山的新構造運動,并從地貌表現、沉積中心遷移、水系變動三個層面說明其北弱南強的不對稱掀升對江漢平原環境變遷和河道演化的影響(《桐柏-大別山掀斜隆升對長江中游環境的影響》,《地球科學》1998年第6期)。而此區域地表水系短周期演化主要基于泥沙沉積、沖淤等水流動力學因素和堤壩修筑、山林開發等人類活動。宋元至今,隨著荊江大堤的修筑與長江中上游區域的持續開發,荊江洪水位持續上升,江心洲灘不斷發育,河道分汊形態也隨之變化。(4)楊達源利用不同河段河漫灘相沉積資料,結合古遺址分布,探討近五千年來長江中下游干流的演變趨勢,并分析其演變的主要原因與機制(《近五千年來長江中下游干流的演變》,《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年第3期);張修桂在歷史文獻、古地圖、航空照片以及水文地貌學理論的基礎之上,還原長江河床自宜昌以下及洞庭湖區的歷史變遷過程(《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社會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周鳳琴則綜合地質地貌、墓葬遺址、水文考古發現和歷史文獻記載,研究了沙市河段五千年前來由西北向東南遷移的過程,通過18個年份的控制點,重建了五千年來荊江的洪水位變遷,并對荊江大堤修建之后荊江河床淤高程度進行了估算(《荊江近5000年來洪水位變遷的初步探討》,《歷史地理》第4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53頁;《荊江堤防與江湖水系變遷》,《長江水利史論文集》,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0頁;《湖北沙市地區河道變遷與人類活動中心的轉移》,《歷史地理》第13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30頁);張人權、陳國金、李長安等人同樣關注到歷史時期以來荊江洪水位不斷抬升的現象,并認為這與荊江大堤的修筑、分汊河道的減少以及荊江洲灘泥沙淤積抬高有關(張人權、梁杏、萬軍偉: 《歷史時期長江中游河道演變與洪災發展的規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3年第4期;李長安、殷鴻福、俞立中: 《長江流域泥沙特點及對流域環境的潛在影響》,《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0年第4期;陳國金、殷鴻福、李長安等: 《長江中游荊江高洪水位形成的地質環境分析》,《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年第8期)。

本文研究區域位于江漢平原西端,西至枝江,東達荊州,北至當陽,南抵上荊江河段(圖1)。對該區域內的荊江河道、沙洲演變等,學界已有諸多大尺度研究,筆者則著眼微觀層面的環境變化與生態響應,在前人基礎上,一則考證沮漳河入江口及下游河道變遷與長江沙洲演變、主泓遷移之間的互動關系;二則根據清宮檔三汛(桃花汛、伏汛、秋汛)安瀾奏本,重建1790—1910年的變動序列,并分析該洪水位上漲對荊江北岸入江河流(沮漳河、瑪瑙河)河道演化與環境變遷的影響,探討該區域“水高田低”環境特征的形成過程。

圖1 上荊江河段研究區域示意

二、 沮漳河下游河道與入江口的歷史變遷

2016年,“引江濟漢”工程開挖江漢運河,于荊州李埠鎮截斷沮漳河,其下游河道改由龍洲村南折入荊江。江漢運河以東1953年人工改道完成的入江新河口河段,近兩年已幾近湮沒。這是沮漳河下游入江河段晚清以來180余年頻繁且劇烈變遷(圖2)的縮影,與其南部上荊江沙洲演化及長江主泓遷徙密不可分。沮漳河不斷延伸的下游河道與不斷抬升的長江洪水位相互作用,共同造成了其流域內生態環境的演變。本節將利用歷史地理學方法,試圖從長時段視角還原沮漳河下游河道的演化過程。

圖2 沮漳河下游河道與入江口的歷史變遷(據本文研究內容復原)資料來源: 底圖參考ESRI開放地圖World Shaded Relief。

(一) 明代之前沮漳河下游流路

明代之前的沮漳河下游河道,史籍記載比較簡略。《漢書·地理志》載“(沮水)東至郢入江,行七百里”(5)《漢書》卷二八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596頁。,并未提及其入江處。楊守敬認為《漢書》沮水“行七百里”為“行千七百里”之誤,由江陵入江。(6)〔清〕 楊守敬: 《沮漳水考》,《晦明軒稿》上冊,清光緒二十七年本,第72a頁。石泉考以地望,發現齊梁以前古籍中所載沮水,有東流入漢、沔者,也有南流入江者,他重點考據前者,認為該河道應在今漢水支流蠻河流域,而南流一支入江口有枝江、江陵二說。(7)石泉: 《齊梁以前古沮(雎)、漳源流新探(續完)——附荊山、景山、臨沮、漳鄉、當陽、麥城、枝江故址考辨》,《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

這一入江口的分歧明顯地體現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水經·沮水注》曰:

【經文】(沮水)又東南過枝江縣東,南入于江。【注文】沮水又東南徑長城東,又東南流注于江,謂之沮口也。(8)〔北魏〕 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 《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753頁。

經文載其于枝江縣東南入江,注文載經長城東入江,楊守敬以長城為方城(9)〔北魏〕 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 《水經注疏》卷三二下,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698頁。,即今萬城,方城時屬江陵縣,方城東更屬江陵無疑,因此經文與注文應各記載了一條河道。然而,在《水經》“(江水)又東過枝江縣南,沮水從北來注之”之下,酈注又云“江水又東會沮口,楚昭所謂江、漢、沮、漳,楚之望也”(10)〔北魏〕 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 《水經注校證》,第795頁。。可見酈道元認為江陵分流為沮口所在,但并未否認枝江分流的存在。另《水經·江水注》引盛弘之《荊州記》“(枝江)縣舊治沮中,后移出百里洲”也可為佐證。

唐宋有關沮漳河的記載十分簡略,《輿地紀勝》《輿地廣記》均僅載沮水東南流,經當陽、枝江縣入于江(11)〔宋〕 歐陽忞: 《輿地廣記》卷二八,《叢書集成初編》第3107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89頁;〔宋〕 王象之撰,李勇先點校: 《輿地紀勝》卷六四,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8頁。,很少提及江陵分流,僅《宋史·孟珙傳》載“舊自(江陵)城西入江”(12)⑥ 《宋史》卷四一二《孟珙傳》,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2379頁。。可見在當時枝江分流應為沮水河道主泓所經。

相較之下,清代文獻中的沮漳河下游河道與之前大為不同:

(荊州)府志,沮水入遠安縣南流,會福河溪水,西會通天樓河,繞縣南流,會老龍洞溪水,至當陽縣合溶市合漳水,至江陵入大江,其入江處,謂之兩河口,即沮口也。按沮水舊分二支,一支自江陵入江,一支自枝江入江,枝江之流,明萬歷二十五年,因沮水泛溢,甃垱塞之,沮水遂徑從江陵入江,其塞處謂之瓦剅河。(13)嘉慶《大清一統志》卷三四四《荊州府》,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第12b頁。

可知,清人以龔家閘(枝江、江陵交界處,亦為沮漳河道東折處)以下至今江口鎮為沮漳河入江故道。其時,沮漳河已改道經由荊州府城西入江。沮漳河江陵分流究竟何時取代枝江河道成為主泓?史料并無明確記載,僅能憑地望及水利工程修筑情況加以推測。

歷史上,與沮漳河有關的水利設施以大型軍事水利工程“三海”最為知名。“三海”的修筑肇始于三國時,《三國志·吳書·陸抗傳》云:

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陸)抗敕江陵督張咸作大堰遏水,漸漬平中,以絕寇叛。(羊)祜欲因所遏水,浮船運糧,揚聲將破堰以通步軍。抗聞,使咸亟破之。諸將皆惑,屢諫不聽。祜至當陽,聞堰敗,乃改船以車運,大費損功力。(14)《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抗傳》,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356頁。

可知張咸督江陵時,曾筑堰引水到江陵城附近以形成天險。此段記載雖未提及張咸作大堰是遏何處之水,但從羊祜攻打江陵至當陽時欲以“所遏水”運糧南下來看,所引當為沮漳河水無疑,所漬之處位于江陵城北部。此后,每逢南北戰端一開,荊州守軍便加修之,以求“以水為險”。

到南宋時期,吳獵知荊州為防御金兵,“修成‘高氏三海’,筑金鸞、內湖、通濟、保安四匱,達于上海而注之中海;拱宸、長林、藥山、棗林四匱,達于下海;分高沙、東獎之流,由寸金堤外歷南紀、楚望諸門,東匯沙市為南海。又于赤湖城西南遏走馬湖、熨斗陂之水,西北置李公匱,水勢四合,可限戎馬”(15)《宋史》卷三九七《吳獵傳》,第12087頁。。孟珙知江陵,“修復內隘十有一,別作十隘于外,有距城數十里者。沮、漳之水,舊自城西入江,因障而東之,俾繞城北入于漢,而三海遂通為一。隨其高下,為匱蓄泄,三百里間,渺然巨浸”⑥。可見,當時“三海”規模宏大,圍繞江陵城溝通附近的湖泊、水系,形成上海、中海、下海、南海,綿延三百里的城池防衛體系。上海筑有四匱(閘)溝通沮漳河通達中海,但現已大部湮滅為陸地;中海所在,大致為江陵城北部、紀南城以南,原赤湖、廟湖區域;下海則在江陵城東北海子湖、長湖一帶。沮漳河因此得以直接溝通漢江。同時,在城西北置李公匱,遏赤湖城附近走馬湖熨斗湖之水,并引水繞寸金堤,達江陵城南紀門(南門)、楚望門(東南門),并東達沙市,形成了環繞江陵城的大片水域。(16)萬謙: 《江陵城池與荊州城市御災防衛體系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125頁。

此工程截沮漳河之處,史籍中也無明言,只可根據地勢略做推測。《宋史》所言沮漳之水自江陵城西入江,說明所截沮漳河道應為江陵分流,將水流東引或為其軍事目的。江陵城東北有一處“八嶺山”之地橫亙于沮水河道與紀南城之間,若引沮漳河至江陵城北,則必繞山北或山南。與山北引流相比,山南路程更短,參考衛星照片,仍可見星羅棋布的湖泊遺跡,還有觀橋河、龍會橋河(古楊水)等河道遺跡,照此推測,截流沮漳河之處當為萬城北今菱角湖附近。此段河道恰位于沮漳河河勢轉折處,由入枝江轉向入江陵之處。由此可見,沮漳河下游河道主泓由枝江分流演變為江陵分流極有可能與歷代“三海”水利工程引流沮漳河有關。其入枝江一支在明中葉前并未湮滅,而河道的進一步變動與長江百里洲變遷有關。

(二) 明清百里洲變動與沮漳河下游河道變遷

關于長江百里洲河段的河道歷史變遷學界有翔實的討論,一些基本問題已經形成共識,但在已有基礎上,探討洲灘變動、長江主泓遷移與沮漳河下游河道變遷的關系,可補前人未盡之處。據張修桂、周鳳琴等人(17)張修桂: 《荊江百里洲河段河床歷史演變》,《歷史地理》第8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8—203頁;周鳳琴: 《從河道歷史變遷研究探討長江上游卵石的來量——以長江中游百里洲河段為例》,《歷史地理》第16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9頁;張修桂: 《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第17—63頁。的研究,從先秦至南朝,荊江百里洲河段“有數十洲,盤布江中,其百里洲最為大也”;到宋時,在原有的百里洲基礎之上洲灘不斷合并,形成巨型百里洲,洲尾達到今萬城一帶,北沱南泓的分汊形態隨之固定下來;嘉靖后,長江洪水過程加劇,于江口處沖斷百里洲,形成上、下百里洲,二洲之間的新水道逐漸發展成為北沱的下游河道;到清后期,由于南江積年淤淀,加之百里洲頭南擺,道光十年(1830)后,北沱開始勝于南江,至1870年松滋分流形成,南江進一步萎縮,北沱逐漸發展為長江干流。

張修桂認為,明嘉靖年間北沱激流在江口鎮向東南沖斷巨型的百里洲,使之分成上、下兩個百里洲。(18)張修桂: 《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第263頁。楊守敬考沮漳水,認為枝江之沮口即其時之江口司(19)〔清〕 楊守敬: 《沮漳水考》,《晦明軒稿》上冊,第72a頁。,大致在今枝江市老江口鎮偏東十里處。此斷點位于明代沮漳河枝江分流入江口之處。光緒《荊州府志》引舊府志(乾隆志)考《水經》對其形勢有更細致的描述:

【經文】(江水)又東過枝江縣,沮水從北來注之……其時沮水出今江口鎮,直當百里洲,故云從北來注之。(20)光緒《荊州府志》卷三,清光緒六年本。

明當陽縣邑人王可大的《張侯浚河記》對當時的沮漳河水勢有詳細描寫,“其(沮、漳)二水去邑為甚迫,夫水勢分則柔,合則奔突勇悍,茍下無所泄其駛而四泛也,不可防已……歲自庚申(嘉靖三十九年,1560)以來,江水大濫而諸河亦泛”(21)同治《當陽縣志》卷一六《藝文志》,清同治修民國重印本。。可見,沮漳二水合流之后,水勢“奔突勇悍”,結合百里洲斷點位置與沮漳河枝江分流“直當百里洲”的地望來看,江水自江口鎮沖斷百里洲一事,極有可能是江水與沮漳河水合力的結果。

自明嘉靖年間百里洲被沖斷后,長江枝江段由南北分汊河道演變為“三江并流”,時沮漳河口尚在萬城一帶,長江自百里洲頭分為三條河道,環繞上下百里洲至荊州復合為一。由于水災頻仍,沮漳河枝江分流泛濫無常,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筑壩堵塞(22)同治《當陽縣志》卷一六《藝文志》,清同治修民國重印本。,此后,沮漳河下游僅余一支,自江陵萬城入江。

乾隆五十三年(1788)荊州大水,萬城堤“自萬城至玉路決口二十二處,水沖荊州西門、水津門兩路入城,官廨民房傾圮殆盡,倉庫積貯漂流一空,水積丈余,兩月方退”(23)〔清〕 汪志伊: 《湖北水利篇》,〔清〕 倪文蔚著,毛振培等點校: 《荊州萬城堤志》卷九《藝文》,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頁。,淹斃軍民1 763人,湖廣總督舒常所呈報災情如圖3所示。

圖3 1788年洪水湖北荊州城災情示意資料來源: 據乾隆五十三年七月《月奏呈荊州被水時萬城堤外沙洲普遍漫水情形圖》(錄副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3-1035-051)改繪。

根據張修桂的研究,南宋時期百里洲的下尾尚位于萬城西側一帶。(24)張修桂: 《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第31頁。然而,從圖3可見到乾隆年間下百里洲(龍尾洲)的洲尾已下移至荊州府城西側筲箕洼一帶,且相當迫近長江右岸,以致乾隆皇帝閱圖后下旨接連發問:

閱圖內所繪大江,距見缺萬城等堤尚遠,且有下百里洲為之間隔,其附近堤根處所,惟有沙河一道,但該河甚小,未必能沖決堤根,而此次荊州被淹,何以又由萬城堤首先沖決?是否江水盛漲時漫過下百里洲,竟與沙河連成一片?抑系沙河上游即系承受江水,大江水發,建瓴而下,致有此沖決堤塍?(25)〔清〕 劉錦藻: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一《田賦十》,商務印書館1955年版,第7584a頁。

諭旨提及的堤根處沙河一道指的是長江“三江并流”最北的一條細窄汊道。此時荊江主泓位于南部靠近松滋一側,在江流的不斷沖刷下,下百里洲、龍洲逐漸移向荊州一側,以致龍洲與江岸之間的江流變得日益狹窄,從而使乾隆皇帝誤以為江水行下百里洲、龍洲以外。雖然圖中明確寫有“沙河上下與大江相通”“分流江水至筲箕洼仍入大江”等語,乾隆仍然十分懷疑,因而有“是否江水盛漲時漫過下百里洲,竟與沙河連成一片”之問。

時任兵部尚書的慶桂在其《剿平三省邪匪方略》一書中指出:“荊州萬城堤,首段界連當陽之馬鞍山,其二三段堤外即系當陽之沮漳二河,河外即枝江之上下百里洲,處處通聯,最為險要。”(26)〔清〕 慶桂: 《剿平三省邪匪方略·八》正編卷一〇,中國書店1989年版,第11a頁。言明沮漳河口在萬城堤二三段堤外,仍在李家埠以北的萬城一帶。嘉慶末年,湖廣總督阮元考窖金洲,言沮漳河于萬城堤外入江,可見其時長江“三江并流”的北部分支仍行下百里洲、龍洲以北。嘉慶《大清一統志》引乾隆《荊州府志》對此描述得更加明確:

(大江)過松滋縣北,又東為上下百里洲,自枝江界至此凡一百六十里,分三派下流復合為一,入江陵縣界,經鴨子口、龍洲、新淤洲、新泥洲,凡二百里抵二圣洲,入公安縣界。(27)嘉慶《大清一統志》卷三四四《荊州府》,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第12b頁。

可知乾嘉時長江過百里洲仍為“三江并流”,百里洲洲尾在鴨子口附近,其下游龍洲、新淤洲、新泥洲等仍為江心洲,還未靠岸演化為邊灘。但這些洲灘已經非常接近長江北岸,導致“三江并流”最北的一支分汊河道日漸狹窄。

(三) 清末民國沮漳河襲奪長江分汊河道致入江口不斷下移

道光年間,沮漳河口位置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據時任湖北黃岡知縣的俞昌烈《楚北水利堤防紀要》一書所載:

沮水出房縣景山,漳水自臨沮至當陽注焉;經豐臺入江陵界,舊有兩河口、窯口,以殺其勢,下流至荊,出水師營入江;近窯口淤塞,水師營外洲阻遏,至筲箕洼始達于江,以上大堤更為吃重。(28)〔清〕 俞昌烈: 《楚北水利堤防紀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頁。

值得注意的是,俞昌烈提到沮漳河曾出水師營入江,而關于荊州水師營駐防何處道光時期及之前的文獻中并無明確記載。從《楚北水利堤防紀要》卷首江漢全圖可得到一點提示,如圖4所示。

在萬城以西、下百里洲上標注沮漳河口之處,有幾處一旗一屋的標識,即兵防標識。圖中標記有同樣圖案的十里鋪、關沮口等處皆為塘汛,駐防有官兵,此即水師營駐防地無疑。圖4中水師營位于德勝臺、古埂垸附近,與萬城所在位置相距不遠。可見,在俞昌烈的認知中,雖然沮漳河口的位置并未移動,然因“外洲阻遏”,至筲箕洼才匯入長江。筲箕洼位于荊州府城西南,距離城墻不足一里,與“出水師營入江”相較,其下游河道確實大大延長了。

自水師營(萬城)至筲箕洼的這一段河道,在乾隆年間尚為“三江并流”中長江北部分支河道,50余年間即被沮漳河襲奪,此一變遷與長江主泓變動所引發的江心洲靠岸有關。

張修桂指出,從大尺度看,數千年來沙市以西荊江河型受南向掀斜運動作用: 先秦兩漢以分流為主要形態,南朝以降演化為分汊河道,南宋至今逐漸演變為向南分流的“分汊—分流”河道。從小尺度看,其河道形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江中沙洲的變化: 從先秦兩漢的單一河道,到南朝時的復式分汊河道,再到明代的普通分汊河道,至清代則發生了南江與北沱的主、汊南北變動。(29)張修桂: 《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第24—34頁。按: 此處的北沱并非“三江并流”最北的一支,而是行經上百里洲和下百里洲中間的一支。據他的研究,道光十年前后,長江南泓因積年淤淀,又沙洲棋布壅塞江中,加之上百里洲洲頭沙嘴變動,長江主泓因此徙行內江(北沱),是數千余年江流一大變局。(30)張修桂: 《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第32頁。自此,原本上、下百里洲之間的長江分流汊道(北沱)演變為長江主泓。由于河道方位變動,荊州府城西南側一帶,由原本南泓所經順直河道演變為北泓之凸岸,流水動力作用也隨之改變,南岸涴市一帶被沖刷,北岸的下百里洲、龍洲、新淤洲(天鵝洲)等在流水沖刷、沉積作用下漸漸靠向北岸,成為邊灘。結果,一方面北岸沮漳河之入江口被堵塞,沮漳河只能襲奪龍洲以北出筲箕洼之江流;另一方面這些洲灘首尾相連,形成了沮漳河下游新的河岸,此便為俞昌烈所言的“外洲阻遏”事也。

同治九年(1870)刊印馬征麟所繪《長江圖說》以及成書于光緒十三年(1887)的《荊州萬城圖說》附圖中,均可見天鵝洲、龍洲挾沮漳河至筲箕洼(楊林磯附近,圖2)注入長江。其后北岸泥沙持續淤積,在原筲箕洼沮漳河口天鵝洲的下游形成一新洲,名“紅桿”,隨著主泓擺動,邊灘逐年淤積并向下游發展擴大,導致沮漳河口也不斷下移,一直延伸到沙市寶塔,成為今天的學堂洲。(31)據《萬城堤防輯要》載《江陵堤防圖》改繪,參見《江陵堤防志》編寫組編: 《江陵堤防志》(內部資料),江陵印刷廠1984年印刷,第47頁。在1916年《萬城堤防輯要》江陵堤防圖中,可見沮口已由同光年間的筲箕洼下延至沙市(圖2)。

若從萬城處開始計算,不足百年間,沮漳河下游河道延長了35千米(圖2),若從河溶鎮(沮、漳二河匯合之處)算起,延長將近一倍。下游河道的延展、荊江洪水位的歷史變動,深深影響了流域內生態環境的變遷: 一方面,長江洪水位抬升與沮漳河下游延長導致洪水季出水不暢;另一方面,江水倒灌、行洪時間延長引發了河道淤積。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沮漳河流域水災已甚為頻繁(詳見下文)。

三、 荊江洪水位變動與其流域內環境變遷

宋元以來,伴隨著江漢平原開發進程加快,長江北岸穴口堵塞及全面筑堤,使荊江河道趨于穩定,水位不斷上升。周鳳琴曾利用古遺址、古墓葬、古堤遺存及石碑、古建筑、出土文物、洪痕、古籍文獻資料等,考證荊江五千年來的洪水位變化情況,認為荊江洪水位從漢至唐宋穩步提高,宋末元初開始急劇上升。(32)周鳳琴: 《荊江近5000年來洪水位變遷的初步探討》,《歷史地理》第4輯,第46—53頁。前人的研究主要關注了長時段的荊江洪水位變動,本文擬在此基礎上,利用清中葉以降三汛安瀾奏本,重建小尺度荊江洪水位變動序列。

(一) 三汛安瀾奏本及其反映的荊江洪水位變動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七月荊州大水,軍民傷亡慘重,災情震動京師,乾隆帝以荊州府城被淹 “千古未聞”,幾番下旨徹查究竟是堤工不固還是江流遷徙之故。據阿桂、畢沅等奏報,該次荊州被水,皆因南岸窖金洲淤漲“侵占江面,逼溜北趨,以致郡城屢有潰決之事”。為了防汛,全面修復大堤之余,在楊林洲、雞嘴壩、黑窯廠等處筑造石磯,以挑溜南趨,攻窖金洲之沙(33)〔清〕 倪文蔚: 《荊州萬城堤志》,第24—28頁。,并“立石尺以志水勢,每汛期憑以報驗”(34)〔清〕 倪文蔚: 《荊州萬城堤志》,第89頁。,此即為三汛安瀾奏本的由來。現存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三汛安瀾奏本上起乾隆五十五年(1790),下迄宣統二年(1910)。每年汛期即奏報水情,言明石磯高出水面或水面高出石磯幾多,平水年無事,有時便僅奏“一律穩固”。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湖廣總督畢沅的一份奏報曰:

今年江水比上年較小,六月中旬以后汛水長發。查勘楊林洲、黑窯廠、觀音寺等處石磯……南趨最為得勢,現在江流雖隨時長(漲)落,石磯總高出水面四五尺,離大堤面約一丈五六尺不等。窖金洲老磡年年激蕩,日見刷塌,北岸新淤連延成片,幫護堤身,沙市一帶,市街廬舍可期穩固無虞。(35)朱批奏折: 乾隆五十八年七月十五日,湖廣總督畢沅《奏為查明荊江伏汛安瀾堤磯鞏固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號: 04-01-05-0255-012。

乾隆年間的楊林磯長21丈,土壩長140丈;后世屢次加修,同治十二年(1873)加高土壩5尺,十三年(1874)接出石磯5尺(36)〔清〕 倪文蔚: 《荊州萬城堤志》,第89頁。;光緒十二年(1886)和十三年共加高磯頂1丈1尺4寸,約3.65米;20世紀90年代考古發掘實測得磯頂高程42.91米(37)汪耀奉: 《長江萬城堤荊州楊林磯志樁水尺》,《中國科技史料》1996年第3期。。可據此計算荊江歷年洪水位。本文搜集的三汛安瀾奏本共120份,其中有具體洪水位奏報的共42個年份,洪水位變化情況如圖5所示。

圖5 1790—1910年荊江楊林磯洪水位變動(38)具體水位數據參見錄副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3-1043-036,03-1068-024,03-4181-092,03-4974-029,03-4503-001,03-4504-053,03-4510-045,03-7561-020,03-9576-064,03-9577-075,03-4970-107,03-9575-051,03-9576-075,03-9778-044,03-9805-012,03-9837-012,03-9862-024,03-9599-042,03-9912-016,03-9930-015,03-9945-003,03-9973-031,03-9889-022,03-9587-043,03-9589-054,03-9591-022,03-9596-018,03-9598-055,03-9601-007,03-9602-075,03-9608-035,03-9610-001,03-9614-037,03-9612-044,03-9624-050,03-9625-061,03-9629-033,03-9630-050,03-9630-070,03-7085-015,03-7073-068,03-7082-121,03-7087-009,03-7091-024,03-7093-106,03-7094-083,03-7095-080,03-7108-059,03-5837-054,03-3515-015,03-3525-003,03-3548-050,03-3561-010,03-3579-077,03-3581-086,03-3584-041,03-3586-035,03-3587-086,03-3588-021,03-3589-077,03-3592-005,03-3592-041,03-3593-073,03-2674-084,03-1940-009,03-2062-039,03-2064-019,03-2067-023,03-2066-013,03-2073-078,03-2080-029,03-2086-006,03-2088-081,03-2095-077,03-2098-020,03-2100-052,03-2133-045,03-2135-029,04-01-05-0082-011,04-01-01-0476-071,04-01-01-0602-022,04-01-01-0618-008,04-01-01-0647-047,04-01-01-0675-050,04-01-01-0689-036,04-01-01-0699-033,04-01-01-0630-043,04-01-01-0810-035,04-01-01-0843-076,04-01-01-0863-064,04-01-01-0873-031,04-01-01-0876-007,04-01-01-0879-039,04-01-01-0916-062,04-01-01-0960-008,04-01-01-0883-059,04-01-01-0987-030,04-01-01-1036-035,04-01-05-0071-033,04-01-05-0089-019,04-01-05-0103-023,04-01-05-0252-024,04-01-05-0254-007,04-01-05-0255-012,04-01-05-0260-007,04-01-05-0282-018,04-01-05-0289-002,04-01-05-0276-004,04-01-25-0376-017,04-01-05-0296-016,04-01-30-0342-025,04-01-35-0944-014,03-9597-076,03-9697-076(2)。

圖5中的菱形標識為相對于楊林磯頂的洪水位,對應右側坐標軸,越過磯頂為正,磯頂以下為負;方形標識為根據實測磯頂高度及歷代加修狀況推算的實際洪水位,對應左側坐標軸。由圖示可知,1790—1910年荊江洪水位一直線性上漲,120年間升高了近15米。以1830年為界,往前荊江水漲時楊林磯磯頂尚可露出水面,而那之后汛期水漲幾乎年年沒過磯頂。

據周宏偉對歷史時期長江清濁變化的研究,康熙年間社會環境漸趨安定,伴隨著長江流域拋荒土地復墾工作的大規模開展,長江水逐漸變成滾滾濁流;到光緒年間,有“江水一石,其泥數斗”之稱。(39)周宏偉: 《歷史時期長江清濁變化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4輯。長江洪水位抬升,與泥沙在河道中沉積、河道底墊日高有關。洪水位不斷升高,北岸荊江大堤日漸吃緊,水患從此頻發。據《江陵堤防志》統計,隋唐至清朝1 300余年間,有明確史料記載的荊江大堤潰口54次,而有清一朝短短200年即有34次之多。(40)《江陵堤防志》編寫組編: 《江陵堤防志》,第17—20頁。尤其道光十年(1830)后,江沱逆轉,長江徙行,北岸潦浸更甚,南江則日益淤塞,沙洲涌現。

咸豐十年(1860)的荊江大水,百年罕見。據宜昌洪水題刻推算,是年長江最大洪峰流達到92 500立方米/秒(41)徐慕菊主編: 《四川省水利志》卷一(內部資料),成都百科印刷廠1988年印制,第80頁。,彝陵以下漰洗一空,枝江縣城以東江中原有關、漷、浰三洲,清初號為“三洲浪煙”,本是枝江十景之一,在這場洪水中遭“水洗殆盡”(42)張修桂: 《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第27頁。。江水決枝江,決萬城,決藕池,并向南沖成荊江分流入洞庭。同治十二年(1873),江水決黃家埠(黃金鋪),自采穴以上向南入洞庭,形成荊江松滋分流。(43)張修桂: 《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第33頁。此后,江水漲勢稍緩,如圖5所示,荊江維持了十幾年相對較低的洪水位,直至光緒年間才又急速抬升。不斷抬高的荊江洪水位,引發了江北一系列水道及水環境變遷。

(二) 荊江洪水位抬升與瑪瑙河、沮漳河流域的水環境變遷

同治《枝江縣志》載乾隆五十四年(1789)曹之新《董市水府廟碑記》云:

董灘之東,有山曰黃龍,瀕大江,懸崖數丈,山之脊為文昌宮,其麓有廟,祀水神,當江之湍急,甃石數十級以上,每夏秋水漲,嚙其腹,殆浸浸乎,有瞿塘滟滪之險焉。廟西北數百步有港,港西為市,港水自玉泉縈紆而來與江會,飛瀑洶涌,莫之夭閼,而茲山適枕其流,故為廟以祀之,凡以示鎮也。(44)同治《枝江縣志》卷一〇《學校下·藝文》,清同治五年本。

董灘即董灘口,為瑪瑙河入長江之舊口,亦為枝江重鎮董市所在,史載“居民稠密,半于邑城,四方商賈云集”(45)同治《枝江縣志》卷二《地理中》。。董市水府廟為乾隆五十四年重建,廟址位于瑪瑙河東岸黃龍山數丈高的懸崖上,俯瞰江流。該廟今尚存且仍瀕江,但已不見數丈懸崖蹤跡。根據高程數據,今水府廟區域海拔44米,而據三汛安瀾奏本,乾隆末年長江洪水位在35—38米,則此10米左右高差即碑記云“懸崖數丈”“甃石數十級”,及至夏秋水漲,驚濤拍岸,便有“瞿塘滟滪之險”。自當陽玉泉山縈紆而來的滄茫溪(即瑪瑙河)于廟西北入江,江口處飛瀑洶涌,可見河勢之浚急。此時董市相對長江地勢高阜,尚無汛期受浸之虞,因此不設堤防。

嘉慶中,邑監生黃永昌登黃龍崗查勘江流,看到江水沖刷下山崗有坍塌之勢,首倡修筑石磯捍衛。到咸豐年間,荊江主泓徙行,江水上漲,汛期洪水位已有40米高,距海拔44米的水府廟所在接近,市鎮有遭浸之憂。為綢繆計,議續修石磯,兩載告成。此時董市地勢尚在荊江汛期水位之上,且有石磯翼護,故咸豐庚申(1860)荊江大水中得保無恙。(46)光緒《荊州府志》卷五六《人物志八》。但之后荊江洪水位持續上漲,至清末已達50米高位。民國時期,每逢夏秋山洪暴發,全鎮即淹泡于洪水中,水深一般1.5米左右,深處超過2米,常年水淹二三次,市面停業一二月,損失十分嚴重。(47)李志高: 《董市工商業瑣憶》,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枝江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枝江文史資料(第5輯)》(內部刊印),枝江縣新華印刷廠1990年印刷,第16頁。

荊江洪水位抬升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后果: 一方面,汛期時外江水位明顯高于平原水位,通江的河流、湖泊日益沼澤化;另一方面,荊江北岸漬災與水患日益嚴重。依據高程數據,今瑪瑙河口海拔40米左右,低于道光十年后的荊江汛期洪水位,甚至低于光緒年間荊江日常水位。瑪瑙河入江口因此積水成湖,逐漸沼澤化,從而形成“水淺的是湖,水深的成潭”的地貌形態,成為一個面向長江的敞口湖,即后來的云盤湖(圖6),乾隆年間“飛瀑洶涌”的形勢不再。每逢洪澇季節,河水暴漲,滔滔急下,云盤湖以北瑪瑙河流域內的山洪同時匯集于湖區之內,不僅無法泄入長江,還常常遭受江水倒灌。

圖6 20世紀50年代瑪瑙河流域示意資料來源: 中共枝江縣委血防領導小組辦公室《湖北省枝江縣血吸蟲病流行情況及防治工作資料匯編(1956—1979)》(內部資料,1981年手抄本)。

20世紀70年代的水文調查顯示,荊江水位在48.6米時,可倒灌22華里(11千米)(48)中共枝江縣委血防領導小組辦公室: 《湖北省枝江縣血吸蟲病流行情況及防治工作數據匯編(1956年—1979年)》(內部資料),1981年手抄印制,第28頁。,江水影響可上達羅家畈。因此不僅云盤湖區,整個瑪瑙河下游區域均受長江干擾而壅水,一方面,在上游來水與長江倒灌的雙重影響下,停水落淤時間延長,泥沙淤積,河道中形成大量沙灘,變得回旋淤塞;另一方面,水位不斷高漲,出水不暢,流域內的澇漬災害日益嚴重,董市以北地勢較低之處,一年四季漬水難消,在20世紀50年代荊江大堤全面整修之前,幾乎年年破堤決口。(49)羅啟才、李必春: 《云盤湖變遷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枝江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枝江文史資料(第13輯)》(內部資料),枝江縣新華印刷有限公司2005年印制,第8頁。

于荊州入江的沮漳河也面臨同樣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的水文調查顯示,當陽縣東南部與荊州交界之處為沮漳河的沖積平原,具體為三大片: 一為沮西平原,二為漳東平原,三為菱湖(菱角湖)平原。由于地勢低洼,除了承受保康、遠安、南漳等縣的山洪客水外,還受長江水位影響。當長江水位在沙市上漲到40米以上,低湖地區便會發生內漬;江水漲至42—44米,則當陽縣受災面積可達20萬畝左右。民諺云:“山水漲,南水斗,大垸子湖里(沮西平原南端、菱角湖平原北端)沒得救。”(50)中共當陽縣委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辦公室: 《當陽縣血吸蟲病流行情況和防治工作數據匯編(1956—1978)》(內部資料),1979年手抄印制,第11—13頁。中共當陽縣委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辦公室: 《當陽縣血吸蟲病流行情況和防治工作數據匯編(1956—1978)》(內部資料),第10頁。

這種易受水災影響的環境并非自古有之。同治《當陽縣志》引隆慶四年(1570)王可大《張侯浚河記》云:

歲自庚申(嘉靖三十九年,1560)以來,江水大濫而諸河亦泛,舊河遂湮塞不能受其橫流,水散而薄于垣,當事者為石磯于垣之東北以障之……三月而河復其故道,起自西口至東口止,袤一千五十弓,抵東南舊河,深四丈廣八丈,徑達合溶市與川江合。

可知明隆慶中,知縣張君松疏浚因洪水泛濫而紊亂的沮漳河水系,疏浚后的河道寬20余米,深10余米,為十分深廣的大河。時沮漳河下游較短,自河溶鎮(沮、漳二水匯合處)向下至萬城40余千米,荊江洪水位較低,河流比降大,水流下泄順暢。

其后,荊江洪水位漸漲,水患漸起。清嘉慶年間,邑明經張致青在《沮漲行》一詩中寫道:“丙子(嘉慶二十一年,1816)六月朔五日,黃云壓城雨不息。殷空動地聲驚雷,濁浪浮尸排山來……我指洶涌問父老,乾隆辛卯(乾隆三十六年,1771)災較小……”(51)同治《當陽縣志》卷一六《藝文志》,清同治修民國本。可知與乾隆年間相較,嘉慶年間洪災明顯加劇了。

到道光年間,由于江沱倒轉,沙洲靠岸,不足百年間,沮漳河下游河道延長了35千米。這35千米的河道為濱江平原泥沙淤積而成,地勢極為平緩,海拔不過三十八九米,河道上游陡峻,中、下游狹窄,由于長江洪水位持續抬升,河流比降降低,汛期沮漳河下游水位因此壅高,下泄不暢,“設遇沮漳河水與荊江大汛同時漲發,大江之水由筲箕洼倒漾而上,則沮漳為江水頂托不消”(52)《(道光二十二年)孫、沙二令會覆保障垸稟》,〔清〕 倪文蔚: 《荊州萬城堤志》,第228頁。,故俞昌烈有“大堤更為吃重”之說。據不完全統計,在1952年當陽河溶設置水文站以前,該河發生的較大洪水有1816、1826、1896、1897、1906、1910、1935、1948、1950、1951等年份。(53)荊江大堤志編纂委員會編: 《荊江大堤志》,第160頁。隨著江水頂托,洪水歷時延長,水流回旋壅塞,泥沙沉積,沮漳河河道開始變得日益淤塞,水患頻發。道光二十八年(1856),當陽知縣董文煜《永興庵堤防記》云:

顧二流未合時,(合)溶鎮上十里許,名永興庵,漳河往往溢出沮河,致沮河以西沃壤廬舍每受漲溢之累,而永興庵以下一經淤塞,舟楫不通,反廑斷流之憂,豈非一水也,由漳則為利,并入沮則為害乎哉?(54)光緒《當陽縣補續志》卷四《藝文志》,民國鉛印本。

可見,道光時不但沮西平原汛期每每受浸,河道也變得回旋淤塞,舟楫不通。同治中,情形更加嚴重,沮漳河下游之瓦窯湖垸、太平垸、保寧垸、子湖垸等堤垸頻頻遭受水災,“沮漳水盛,則自瓦窯湖下無完堤,大江水盛,則自義興而下俱波及之”(55)同治《枝江縣志》卷三《地理下》。,時汛期江水上漲,已可倒灌到義興垸(今萬城以北吳家臺附近)。民國《荊江堤志》亦云:“沮漳之水為害于荊堤上游為尤烈。保江北之安全,固恃荊堤,能增荊堤之隱患,實為沮漳。”(56)荊江大堤志編纂委員會編: 《荊江大堤志》,第155頁。1954年測得沮漳河下游常水深僅有0.9米,只可常年通行小型輪船,長江洪水頂托,常倒灌到兩河口,20世紀60年代初,只能季節性通航,河道久淤未治,到90年代,僅僅偶爾可見小機動船入境運輸了。(57)湖北省當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當陽縣志》,中國城市出版社1992年版,第336頁。根據1989年的統計,與1952年相比,江漢平原的內河航運斷航861.5千米。(58)范文濤、劉萍、艾學山: 《四湖地區濕地農業生態環境整治規劃研究》,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版,第129頁。

四、 結 論

先秦兩漢以降,伴隨新構造運動南向的不均勻沉降,上荊江河段逐漸南移,由分流河型演化為單一干道,并日益向南部洞庭湖區分流。明中葉以來,隨著江漢平原以及長江上游山地的持續開發,長江含沙量不斷增多,由此引發上荊江河道底墊日高,沙洲開始涌現并逐漸擴展,洪水位急劇上升。雖然在長周期的地質因素作用下,流向南部洞庭湖區的荊江分流一度對荊江洪水位的上升有所緩解,但并未改變其總體趨勢。尤其道光以降至清末民國的百余年間,荊江洪水位抬高了近15米,加之道光年間江沱倒轉引發的長江主泓變動,從而引起長江北岸入江河流下游河道的劇烈變遷。其中,沮漳河在沙洲靠岸的作用下襲奪長江故道,其入江河道下游大幅延長;瑪瑙河入江口由汛期仍有十米高差的飛瀑演化為面向荊江的大面積敞口湖云盤湖。此二河與長江相通,汛期荊江水漲,順流倒灌而上,在這種停淤作用下,變得日益消泄不暢、回旋淤塞,形成了上荊江北岸“外洪內澇”的水環境,并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后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97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香蕉|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精品视频福利|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青榴视频|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日本免费精品| www.精品国产|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亚洲色图另类| av在线人妻熟妇|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五月天天天色|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www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91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91www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不卡午夜视频|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夜色91|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一级片网址|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内毛片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97| 国产三级成人|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日韩天堂视频| 福利在线一区|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久草性视频|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美女免费黄网站|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