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明芬
(岳池縣種子管理站,四川 岳池 638300)
農村產業結構深化調整,對當前種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過受市場監管機制、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經費不足等因素影響,農村基層地區種子管理工作未達到預期效果,所以需要針對相關問題采取對策,由此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回顧我國農業所經歷的艱難之途足以證明: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如水稻高稈與矮稈品種的更替到雜交水稻良種的問世與普及應用,即使產量發生了量的翻番,也使其品質發生了質的飛躍。雜交玉米、雜交油菜、雜交高粱等主要糧食、油料、經濟作物等,其產量和品質都伴隨著新品種的育成和更迭而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使我們從饑餓中解脫出來,并不斷依靠新品種這個載體,滿足人們對良種產量和品質的多方需求,以逐步走向富裕、小康的生活之路。農村基層種子管理是直接面向最末端的種子生產經營者和使用者,基層種子生產經營者所引進的種子則關系著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如引進種子數量是否能確保供應,產量和品質是否能滿足老百姓的需要,種子質量是否達標,有無坑害農害的違法行徑等等。無一不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休戚相關,無-不與農業的健康穩定發展相聯系。所以農村基層種子管理既肩負老百姓的糧袋子,又肩負著農業、農村和社會的繁榮穩定這樣艱巨而光榮的雙重使命,既和農民利益息息相關,也影響著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和我國糧食安全。因此,抓好基層種子管理,對基層種子市場的監管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動作用,也將對農業、農村和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
當前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們普遍意識到種子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斷優化管理方法,不過現階段農村基層種子管理還存在諸多問題,對農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問題如下:
由于種子管理專業性很強,涉及的專業知識和專門的法律法規較多,具有執法權的部門也較多,有農業、工商、質監等部門。這種監管體制雖然職責明確,但也存在較大弊端。一方面,無論是農業部門,還是工商、質監等部門,面對不同類型的經營單位和個體戶,現有的執法力量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執法人員不足、執法力度不夠。另一方面,質量抽檢費用較高,導致執法成本增加。前線執法人對種子質量監管“畏手畏腳”。第三,相關執法部門整體聯動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有多頭執法、職能交叉的現象,綜合執法力不強,影響種子管理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此外,由于種子管理獎懲機制未能實施,導致一些工作人員工作熱情逐漸減退,影響種子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據統計,岳池縣從事種子生產經營的人員近250余戶,其中有固定門市經營的占90%,其余10%的從業人員主要在相鄰場鎮及農村擺地攤或走村串戶流動經營。這些從業人員中有企業單位中的下崗職工,有在鄉鎮農經、農技崗位工作的干部,有從事其他行業的商人和農民。其文化和業務素質參差不齊。部分從業人員對種子業務知識及涉農的法律、法規一竅不通,致使他們亂引、亂調和非法經營種子,并以追逐最大利潤為目的,特別是近年來,有部分農資經營商不辦任何證照,到處亂引亂調種子,實行走村串戶,叫買叫賣,給種子管理工作倍添了很大的難度。
基層種子管理部門中管理者真正學農或畢業于農業院校人員不多,在實際工作中未能扎實掌握相關專業知識,缺乏統籌管理方法,比如在種子管理過程中對新品種了解不足,管理方法缺乏創新性。
我縣種子管理站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主要是從原有的種子公司分離而來,其重要職責就是負責對全縣農作物種子進行監管。而單位每年僅靠人頭經費開展工作,無專門的市場監管經費,更無力添置新的檢測取證等設施設備,導致種子管理過程中取證不足,檢測條件受限,難以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需求,同樣影響了種子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在基層種子管理過程中,市場監管手段乏力,導致種子市場秩序混亂,種子管理難度大,影響種子管理工作的開展。主要表現為:一是個別從業人員法律意識淡薄,虛假廣告現象猶存;二是無證照經營現象依然存在;三是經營未審或審定沒有適應區域、未登記及標簽、標識、包裝不規范種子的現象時有發生;四是種子經營檔案不健全,經營票據及場所不規范,對種子備案工作極不重視。
在農村基層種子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除了制度建設、人才培養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不過現階段很多農村地區政府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對種子管理缺乏應有重視,相關投入偏少,無法保證種子品質。
岳池縣隸屬于四川省廣安市,有“千年銀岳池”、“中國米粉之鄉”等美譽,是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先后8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同時岳池縣也是全省現代農業建設示范縣。近年來,岳池縣大力開展種子市場檢查工作,并開展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一,整體目標。保護好種子知識產權,打擊侵權套牌等違法行為,增強品種權保護意識,與此同時優化品種管理,逐步解決種子品種同質化問題,提升種子檢測鑒定和執法監督水平,確保種子質量合格率達到98%,不發生重大農作物種子質量安全事故;其二,細化目標。圍繞種子知識產權保護做好普法工作,要求品種監督抽樣覆蓋率達到30%,轄區內種子經營門店抽查檢查覆蓋率達到100%,被檢查企業和門店問題整改率達到100%。
其一,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需要針對植物新品種做好保護培訓和普法宣傳工作,全面提升行政執法工作成效,在種子生產經營過程中采取明察暗訪、群眾舉報等方式開展品種維權工作;其二,加強品種管理,在農作物登記品種檢查工作當中需要開展登記品種市場大清理活動,做好植物新品種的登記工作,嚴格處理違法登記行為。加大品種風險監測力度,對于失去生產利用價值或者種子性質嚴重退化的品種依權限向上級農業主管部門申請撤銷登記。
針對種子監管部門較多的特點,建議加強對各部門開展聯合執法的領導,強化農業、工商、質監等部門的聯合執法力度,成立專門的聯合農資打假機構,統一執法步調,減少執法環節,責任到人,從而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環環相扣的責任鏈條。同時完善獎懲機制,對由于某個單位或個人監管不力而導致影響農民收益或者農業效益,須根據管理制度接受處罰。
一是對農村基層種子管理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業務知識培訓,不斷更新他們的業務知識和管理水平,尤其應加大對種子檢測人員的培訓,提高識別假冒偽劣種子的判斷與檢測能力,努力建造一支業務精良的管理隊伍,確保農業的安全生產。二是提高從業人員準入門檻,加大對縣域內種子生產經營人員法律法規知識宣傳和業務能力培訓,提高種子生產經營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增強法制意識、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嚴把種子質量關。
農村基層種子管理工作的季節性、專業性較強,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必須配備種子管理相應的檢測、取證設備。縣級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強經費投入,把種子管理工作專項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撥付到種子管理部門。同時制定種子發展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業安全發展。
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未審先推,標簽、標識、包裝不規范,惡意夸大廣告用語、亂引亂調及其他涉嫌違法經營種子的行為,進一步推進種子市場的法治化、正規化、秩序化建設,切實保護好種子選育者、生產者、經營者和廣大種子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有利推進農業健康、快速發展。轉變工作方式,由重點審查證、照向重點審查品種、種子轉變;由明察向明察與暗訪相結合轉變。事先警示種子經營者以下類種子不許經營:(1)假劣種子或假冒授權品種種子;(2)來源不清或無種子經營許可證的單位和個人提供的種子;(3)應當審定而未審定及應當登記而未登記的種子;(4)撤銷審定或撤銷登記品種;(5)無標簽或標簽不規范的種子;(6)應當包裝而沒有包裝或包裝不規范的種子;(7)超生產經營許可證或委托協議范圍的種子。其后通過明察暗訪,對以身試法者嚴肅處理。鼓勵群眾舉報,通過多項舉措凈化種子市場,始終保持對種子領域內違法犯罪活動的高壓嚴打態勢,讓違法分子無處遁形。
在農業生產當中種子質量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如果種子質量不達標會影響農作物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益,甚至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因此在農村基層種子管理期間需要根據種子質量檢驗制度與檢驗標準加強種子質量檢驗,剔除不合格的種子。當前縣級農業部門主要管控品種純度、種子水分、種子發芽率、種子凈度等指標,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以上指標十分關鍵,必須做好種子質量檢測和監督抽樣工作,杜絕假劣種子和不合格種子流入市場。
種子質量主要形成于生產環節,當前制種基地不穩,生產條件較差,制種農戶素質參差不齊,收購秩序混亂,是影響種子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議政府呼吁省級種子管理部門要結合項目建設,組織制種優勢區域制種。要從親本抓起。所有在川企業的親本須經異地加代鑒定,達標后方能投入生產使用。把好親本種源的質量關。在制種關鍵季節,基地所在的種子管理部門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田間質量和生產檔案的抽查,對隔離條件、生產條件和種子質量不達標的要及時報請省種子站收回生產許可證并銷毀質量未達標的種子。在收購季節,要對主要制種基地明察暗訪,發現套購種子的依法查處。在加工環節,引導企業按規定加工包裝。依法標注種子標簽,切實消除種子生產、收貯、加工環節的質量隱患。確保源頭產品質量達標。
種子管理涉及諸多方面利益,其中包括農民、種植效益、地區農業經濟發展乃至社會安定,所以種子管理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新時期需要切實開展好《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四川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等涉農法律法規宣傳,使全社會對種子法規加強認識,尤其是要針對農村群眾宣傳《種子法》,增強其法律觀念,由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借助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當地農業主管部門需要采取教育、培訓等方法,增強種子經營人員法律意識,并要求經營人員考取相關資格證,由此確保種子市場規范經營。此外,綜合應用報紙、電視以及新媒體等對種子生產單位和經營單位開展法規宣傳,確保種子從業人員知法、守法,由此保證種子質量。
綜上所述,新時期農村基層種子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明確當前存在的問題,健全管理制度,加大法規宣傳和業務培訓,提升管理人員能力,同時加強扶持力度,強化市場監管和種子質量檢測,抓生產與市場管理并重,杜絕假劣種子坑農、害農,通過多項舉措保證種子質量,助力地區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