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莉(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奚仲中學,棗莊 277000)
自我價值感的高低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情感、行為變化,及時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找出原因,采用科學、適合的方法指導學生提升自我價值感。
記得我五年級時,班里來了幾位復讀生,一向成績優異的我頓顯暗淡。教我數學的是本家四哥,因為血緣關系近,他對我要求嚴格,天天刺激我,什么“徒有虛名”“豬腦袋”“榆木疙瘩”等扎心的話讓我稚嫩的心靈很受傷。當時一聽說上數學課,我就腿發抖。直到期中考試,我的數學成績98 分,加上語文也不錯,總分數總名次都獲得第一名,四哥才慢慢認可了我。從此,我小心翼翼地撿拾起跌落滿地的自尊碎片,走出了陰霾。
初二時我轉到了離家20 多里路的中學,由于村里的聯中初一未開設英語課,新學校英語已經學完兩冊,我坐在教室里聽英語課如聽天書,如坐針氈。英語老師李愛銀利用晨讀、講課的間歇和周末義務給我補課,循循善誘。當我意志動搖,想自暴自棄時,李老師又送來鼓勵:“你是我見過最努力最專心的學生,你有潛力。”李老師的話讓我找到了自我價值感,后來,我的成績一直進步,考上心儀的大學,畢業后成為一名重點中學的教師。
兩段自身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自我價值感對學生成長的巨大作用,老師應努力幫學生找到自我價值感而不是損害。
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時期最重要的任務是自我認同的發展和提升自我價值感,青少年通常會將老師、同學和家長對自己的評價,結合自我認識,綜合理解、接受并構建對自己的認知。為此,當了老師的我,時刻提醒自己,要以李愛銀老師為榜樣,以生為本,愛生如子,看見學生。如此,才能幫助學生發展自我認同。看見學生,就是承認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和成長中的人。
小剛,人高馬大,不愛學習,不做作業,常莫名發火、摔東西……慢慢地,老師和同學都疏遠他。一次運動會上,他勇挑重擔,除了男子百米奪冠,跳遠拿了第二名,還在接力中力挽狂瀾,為班級奪得年級總分第一名立下汗馬功勞。同學們給予他陣陣熱烈的掌聲,我也多次為他豎起大拇指。小剛臉上閃過了一絲害羞的表情,特別是看到那些曾經被他“傷害”過的同學也真誠地贊揚他時。從那以后,他戾氣越來越少了,臉上有了微笑。
小宇是留守兒童,學習不好,自我價值感低,和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他內斂、安靜,學習和人際交往都謹小慎微。好多時候,我想和他聊一聊,他都膽怯地躲到一邊。后來,我發現了他的用功和努力——筆記很工整,做作業有效率,錯題一定改……我就在作業后面寫上一段話真誠地表揚了他,也希望他能更大膽一些。“沒想到您能給我鼓勵,我以為這只有優秀的同學才享有,以為老師已經把我忘了……”原來在小宇心中,老師眼里只有“優秀”的孩子,懷揣這樣的痛苦去學習,何來被賞識的快樂呢?
老師需要“看見”每個孩子,走近他們的心去傾聽、去感悟。當我們注視到每個角落安靜的生命時,相信他們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閃閃發光。自我價值感是學生成長的動力源泉,讓學生感受到他自身的價值,比不停地催促他努力學習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