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鮑川運
由于中文和英文在結構及表述習慣方面的差別,翻譯過程中經常需要進行結構調整,而主語的調整則是經常發生的。我們在“英漢口譯策略與方法(四)”中曾經討論過英漢翻譯中主語的調整,例如: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at its 65th session, adopted a resolution on this important issue.
按照英文的結構順序,主語不作調整,可以譯為:
聯合國大會在其第65屆會議上就這一重要問題通過了一項決議。
主語進行調整,可以譯為:
聯合國大會第65屆會議就這一重要問題通過了一項決議。
也就是將英文的短語at its 65th session直接與“聯合國大會”放在一起形成中文的主語。應該說,這樣更符合中文的表述習慣。
但如果我們把這句中文翻譯為英文,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按照中文的語法結構對應處理,主語不調整:
The 65th session of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adopted a resolution on this important issue.
主語進行調整,可以譯為: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at its 65th session, adopted a resolution on this important issue.
再看一句:
我們救災工作的效率還可以更好一些。
按照中文的語法結構,可以譯為:
The efficiency of our rescue and relief work could have been improved.
調整主語:
We could have been more efficient with our rescue and relief effort.
從上面兩個例句不難看出,翻譯中主語的選擇是可以靈活的,并非一定按照語法對應的方式。原文的主語通過翻譯,到目標語后并非一定也是主語。英譯中和中譯英兩個方向翻譯中主語的調整實際上存在相當有規律的現象,其調整的方式是相對應的:英譯中的調整中,對主語的選擇往往是向右移,通常采用英文中的賓語或者短語作中文的主語,例如上面例句中的 at its 65th session。而中譯英主語的選擇往往是向左移,通常選擇中文的修飾語,例如上句中的“我們”。
我們再看一個例句:
董事會第三次會議作出投資西北的決定。
The third meeting of the board decided to invest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The board decided at its third meeting to invest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從邏輯上來分析,這兩句話似乎還是有些區別。用“董事會”作主語,表示作決定的主體是董事會,而“第三次”會議是作出決定的場合。但從語法上來說,這兩句話都是正確的,而且表達的意思也都很清楚。這里試圖說明的并非是哪一句翻譯更為正確,因為如何翻譯常常還是要取決于具體的語境。但是有一點值得說明,即由于中文結構的特點,中譯英時,詞性對應翻譯,特別是主語對應翻譯的現象比較普遍。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第一個原因是主語對應翻譯在語法上是可行的,能夠解決問題。第二個原因便是對中英文兩種語言主語使用的特點了解不透徹。
那么中文的主語有什么特點呢?在“中譯英的策略與方法(三)”中我們提到,中文是一個“過程取向”的語言。“過程取向”語言的特點之一是修飾語的位置前置,除狀語位置前置外,形容詞或修飾性名詞也都是前置,而且其順序是從大到小。還是拿“聯合國大會第65屆會議”為例。中文的邏輯關系非常清晰,其主要的手段是通過詞匯排列的順序表達其中的所屬關系,大的在前,小的在后,小的屬于大的。而英文表達的習慣則不相同,顯然不能使用詞匯排列的順序表達,UN General Assembly 65th session 這樣的結構在英文中顯然是不符合語法規則的,因此需要將順序顛倒過來,the 65th session of the UN General Assembly。這樣的轉換是任何一個有英語語言知識的人都能夠做到的,單純從主語的角度看,似乎這也是唯一的方法,由此也就形成了定式思維,普遍采用“A of B” 結構表達修飾語與被修飾名詞之間的關系,對主語作對應式的翻譯。
中文另外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是受事主語結構。例如:
你的作業還沒交吧?
受事主語的特點是動作的受動成分擔任句子的主語,例如這一句中的主語是“作業”,但在邏輯上又是動詞“交”的賓語。動作的實施者清楚,譯員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不會受到源語的干擾,會進行調整,選擇適當的主語:
You haven’t submitted your homework assignment, have you?
當然,按照原文順序也可以翻譯為:
Your homework assignment has not been submitted, has it?
不過這樣的表述方法顯得有些別扭,聽起來交作業好像與本人沒有直接的關系。
以非人稱的事物作主語是中文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其出現的頻率應該超過英文類似結構。這也是專業翻譯教學應該注意的一個現象:某一種語法結構,在英文和中文中可能都有,而且有對等的信息,但使用的頻率卻不一樣。如果不考慮到這一點,將源語的高頻率結構植入目標語言,貌似對等,但卻不一定適當。
再看幾個類似的例句:
國家戰略的優勢已經凸顯。
這句話的主語是優勢,但我們可以調整一下,用“國家戰略”作主語:
National strateg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ir advantages.
他們使用的工具恐怕是這個行業最先進的了。
這句話可以使用原文的主語:
The tools they are using are the most advanced in the industry.
但也可以調整主語:
They are using tools that are the most advanced in the industry.
現在外國公司的人才本土化,主要方式有幾個。
這句話里“主要方式” 是主語,但可以換一個角度,用“外國公司”作主語:
Foreign companies are now hiring local employees in several ways.
在漢語里面,能作為主語使用的成分多種多樣,其中包括動詞詞組、名詞詞組,甚至還有句子。翻譯成英文,也不是機械的形式轉換,而是需要根據句子本身形成的語境判斷句子比較符合邏輯的主語,然后加以調整。例如這樣一句話:
中國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克服許多困難,解決許多問題。
看起來“中國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是主語,后面又有明確的動詞,因此有些譯員很可能采取下面的結構: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wer industry must overcome many difficulties and solve many problems.
但根據語義分析,“中國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應該有表示目的的意思,是“為了實現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其邏輯主語應該是“中國”或者“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這樣處理: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s power industry, we must overcome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或者:China’s power industry must overcome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before it can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再看一句:
本次疫情的這些特點,要求我們進一步提升監測預警的靈敏性。
前面的短句在主語的位置上,后面又有動詞,譯員很容易使用這樣的結構: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ndemic require u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system.
但是我們再從語義的角度分析一下,前后兩個部分實際上還有一個因果關系:由于疫情的這些特點,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升監測預警的靈敏性。所以,這句話的翻譯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原文的結構,也可以這樣處理:
Given these features of the pandemic, we need to have a more effective monitoring and warning system.
中文主語的定式思維方式,作為一個問題,實際上是從同聲傳譯先開始的,具體的解決辦法也是在同聲傳譯的過程中進行探索的。例如這樣一句話:
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國家的經濟近十年來遇到很多困難。
這句話的主語是“經濟”,但是譯員不可能把前面的名詞都放過去,等聽到了“經濟”,確定了主語才開始翻譯。譯員很可能已經把前面的名詞修飾語當作了主語,已經開始譯了,等到真正的主語“經濟”在后面出現的時候,沒有辦法,只有調整結構,采用其他方法處理: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small island countries have encountered a lot of difficulties in their economy in the last 10 years.
這樣變通之后,中文的主語“經濟”,在英文里變成了狀語in their economy,主語變了,但意思沒有變。
再看一句:
風能、太陽能、水電等可再生能源,我國政府是非常重視的。
這是中文的主題句結構,前面部分是要說的主題,是賓語,而動詞“重視”在后面。在筆譯或交替傳譯中,這樣的結構對翻譯不會造成任何問題,但是在同聲傳譯的過程中,譯員很有可能將“風能、太陽能、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當作這句話的主語,前面翻譯出來了,但是第二個主語“我國政府”出來之后,英語的結構如果不靈活處理,就無法形成既符合語法規則又意思表達明確的句子。我們可以這樣處理:
Wind power, solar power and hydropower are renewable sources of energy on which my government has put a lot of emphasis.
再看一句:
加拿大這個提案,我們還沒時間研究。
同樣,在正常的情況下,這句話對翻譯不會造成任何挑戰。但在同聲傳譯時,譯員聽到“加拿大這個提案”,很有可能將其當作主語, 但后面的“我們”出現后,常常會給譯員弄個措手不及。因此英文中主語的靈活轉換非常重要:
The Canadian proposal is something that we haven’t had time to study yet.
中文主題句位置前置,處于主語的位置,但在意思上又是后面動詞的賓語。英語中已經將其作為主語譯出,但在中間增加一個過渡結構 is something that,馬上就將其再轉回到賓語的位置上去,形成的英語結構語言地道,表述明確。
中文主語前面的名詞修飾語或主題句在同聲傳譯中給譯員造成挑戰,譯員常常錯把修飾語或賓語當作主語翻譯,進行非自愿的主語調整。這種起初是出于無奈而尋求的變通手段,促使譯員對中英文兩種語言的結構特點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從而促成了翻譯中的一個很有規律、易于理解且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既可用于口譯,也可以用于筆譯。形成了策略,譯員就成為有意識譯者,避免定式思維,對源語有更深刻的認識,對主語進行適當的但非盲目的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