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涇丞
(長安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06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將勞動教育提升為重要教育內容。2020 年3 月,《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實施也為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謀劃了基本思路,并強調勞動教育在新時代的緊迫性和重要性。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2021 年4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的頒布對統籌農村建設發展提出新規劃。“鄉村振興的重點在經濟、難點在文化、關鍵在人才。”因此,培育能夠深入農村助力鄉村振興的時代新人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通過高校勞動教育鍛煉大學生勞動技能,引導大學生深入中國鄉村將所思所學轉化為所用所行,這對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高校勞動教育為助力鄉村振興培育時代新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保障。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需要不斷充實人才資源。當前國內鄉村振興示范村多是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圍繞地區特色帶動整體發展,如浙江吉安的休閑農業、北京德青源的土雞變“金雞”、四川成都的“蜀繡第一村”,均是以農業產業和文化產業作為帶動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這就需要專業學科和系統理論知識的指導。鄉村居民有著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存在自我服務、自我發展、自我革新意愿不強的特點和專業理論不扎實的不足。大學生群體富有青年人的闖勁、干勁,他們在專業教育中培養起來的體系化學科思維通過高校勞動教育的理念引導和技能提升,恰好可以彌補鄉村居民能力的不足,從而為鄉村振興建設注入新鮮血液和不竭動力。
第二,助力鄉村振興是對高校勞動教育的意蘊升華。高校勞動教育絕不是人才培養的終點,在勞動教育開展中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勞動觀念,是為了更好地引導青年投入社會、奉獻社會,這恰恰決定了高校勞動教育的完成也正是當代青年步入社會的開端。鄉村振興為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良性的實踐空間,“鄉村的‘鄉土民間性’及‘歷史傳承性’更加利于學生接受和適應。”深入鄉村是勞動教育從理論轉化為實際的重要環節。大學生通過躬身實踐,才能深刻領悟勞動教育之所學,將其轉化為建設社會之所用。鄉村所蘊含的勞動精神也將提升青年認識美麗鄉村、投身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動力,使高校勞動教育能夠更好地助力社會進步和美麗鄉村建設,提升高校勞動教育的內涵意蘊。
第三,高校勞動教育任務與鄉村振興目標同向同行。高校勞動教育深入開展的核心任務就是為了培養當代青年大學生正確的勞動品德、健全的勞動認知、良好的勞動習慣、契合時代發展的勞動觀念以及符合社會要求的勞動技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目的在于“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高校作為整個社會人才培養體系的終端節點,不僅承擔著人才培養的責任,更有輸出人才的義務,高校勞動教育需要鄉村振興為新時代大學生提供建功立業的舞臺,而鄉村振興也需要高校勞動教育為其培養人才。“人才”作為高校勞動教育任務和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鏈接點,使二者目標同向同行。一批批有著堅定理想信念、肯于埋頭苦干、勞動技能突出的青年大學生將成為助力鄉村振興,把農村建設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的骨干力量。
高校勞動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結合,既能夠推動勞動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也能夠提升其對鄉村振興的科學指導。但當前高校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因素,既制約著高校勞動教育自身的發展和深入,也弱化了其對于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
第一,高校勞動教育的短期集中性與鄉村振興的長期傳承性不協調。當前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存在著短期集中性的特點。一方面,多數高校勞動教育多是通過一門選修課程、一次社會實踐等形式加以開展,沒有形成長效的教育體系機制;另一方面,高校勞動教育多提倡創新,但忽略了基礎技能和理念培養,創新形式有余但成效持久不足,加之高校學期制、學分制的教學模式等因素導致高校勞動教育往往集中在一個學期的一個時間段內,難以涵蓋學生培養的全過程,這也導致了勞動教育難以深入學生內心,這將影響學生的勞動觀念培養和勞動技能的提升。而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青年人懷著艱苦創業、篳路藍縷的踏實心態投身鄉村建設。勞動教育的不充分、不持久所帶來的是大學生深入鄉村建設后的難堅持、難傳承,經歷挫折即逃避。高校勞動教育的短期集中性與鄉村振興的長期傳承性不協調所導致的半途而廢往往浪費了更多的社會資源,限制了鄉村發展。
第二,高校勞動教育的教學理想化與鄉村振興的實踐鄉土化不匹配。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相互統一是高校勞動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當前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面都作出了有益探索,對于大學生勞動觀念的培養和勞動技能的提升起到了助力作用。但高校勞動教育理論往往通過思政課程加以闡釋,通過課程思政拓寬視野;而高校勞動教育實踐教學往往由學生工作部門承擔,通過社會實踐的形式帶領學生深入鄉村建設,在其分別取得成效的背后卻存在教學理想化與實踐鄉土化不匹配的問題。一方面,校內勞動理論教育與勞動實踐教育由于實施主體的不同在具體實踐中存在脫節;另一方面,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培育起來的勞動觀念未必適應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實踐需求,體系構建的不完善和社會實踐的不深入,所帶來的是實踐過程中對于理論教學的反饋不充足,理論教學對于實際操作的指導不充分。
第三,高校勞動教育的平臺構建與鄉村振興的實踐園地結合不緊密。當前高校開展勞動教育體系構建的一個主要方向,是搭建校內的勞動實踐基地,通過平臺建設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勞動教育的實踐空間。但校內勞動實踐基地往往受到了校園環境的局限,多是滿足植物種植、衛生環保、基礎廚藝等日常勞動技能鍛煉需求,且往往伴隨著娛樂化的教育傾向,對于鄉村振興中所需要的產業創新、文化發展、市場開拓等勞動能力培養不足。日常勞動技能的培育沒有充分帶動整體勞動思維的形成,這使大學生接受了勞動教育,卻未培養起知行合一的勞動理念。在校園實踐中的勞作多于勞動,且與深入國情民情的鄉村實踐園地結合不緊密。因而在這種勞動教育平臺下培養起來的勞動技能和勞動理念不能夠完全適應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
鄉村振興戰略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是解決我國當前主要社會矛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由之路。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提供助力,就需要探索和構建高校勞動教育的有效渠道;就需要規避高校勞動教育現狀中與鄉村振興戰略構想之間存在的不協調、不匹配、不緊密問題;就需要培養勞動觀念正確、勞動技能突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第一,在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中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任何一個鄉村的改變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留住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能夠持續實施的先決條件,這就需要在高校勞動教育課程中培養大學生“以辛勤勞動成就不凡事業”的理想信念。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需要從三個層面進行建設。首先,將理想信念作為勞動觀念教育的核心內容。大學生深入鄉村開展工作必然會面臨與村民溝通不暢、工作能力不受認可等現實問題,長期扎根鄉村、迎難而上、不懼困難就需要在勞動教育課程中引導學生形成“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價值觀念,引領大學生形成通過親身勞動助力國家建設,將小我融入大我,投身時代洪流,在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中實現自身價值的理想信念。其次,推動勞動教育課程專業化。以選修課形式開設的勞動教育課程課堂容量有限,學生重視程度不高,所能帶來的勞動教育成效自然受限,要通過建立專業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發掘學生易于接受的勞動教育形式,全面統籌勞動教育專業課程、勞動教育融入思政理論課、勞動教育結合課程思政的多種形式,凝聚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育人合力,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最后,推動勞動教育課程貫穿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勞動觀念的形成是長期的過程,要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實踐中領悟勞動精神,全面涵養勞動品德,這不失為一種解決勞動教育的短期集中性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長期傳承性不協調的有效途徑。
第二,在高校勞動教育實踐探索中助力鄉村振興。勞動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通往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需要高校勞動教育構建一條實踐探索的有益渠道,著力解決教學理想化與實踐鄉土化不匹配的問題。助力鄉村振興說到底需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可以嘗試通過三個環節充分發揮高校勞動教育的實踐作用:一是緊密結合“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假期讓大學生深入到鄉村中去,通過實地調研,歸納和總結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和發現在鄉村發展中能夠起到助推作用的產業基礎,規劃和建設鄉村振興的可行之路;二是緊密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等學科競賽,帶動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對于鄉村振興的體系化思考和具體項目策劃;三是結合大學生專業技能實訓,在“專業技能+勞動服務+鄉村考察”“三位一體”的過程中推動高校勞動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走深走實。在三個實踐環節中,高校要注重專業教師的全程配備和指導,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注重實踐活動的成果導向;避免用固化理論指導實踐、避免實踐過程流于形式、避免單純追求實踐成績,讓高校勞動教育實踐切實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創新思路和有效途徑。
第三,在高校勞動教育平臺搭建中助力鄉村振興。在2020 年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有630 余萬名選手參賽,提交了147 余萬件參賽作品,這樣龐大的參賽基數體現出了我國青年大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廣泛參與和深入思考,對高校勞動教育謀劃和構建創新勞動技能建設意義重大,可以說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的結合將對鄉村振興建設發揮強大的推動作用,然而能應用到鄉村振興實踐中去的作品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數高校重視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但對于勞動教育平臺的搭建不充分,在創新創業學科競賽的探索策劃和鄉村振興具體實踐中缺少了孵化平臺作為連接的關鍵環節。為解決高校勞動教育的平臺構建與鄉村振興的實踐園地結合不緊密這一問題,就需要補充和完善平臺構建,使大學生勞動創新思考與鄉村振興具體實踐緊密連接。具體來看,就是將創新路徑孵化平臺作為中間節點,在大學生完成勞動教育理論課程學習并參加創新創業學科競賽、提出了產業發展的項目策劃后,在孵化平臺中進行實踐檢驗和專家分析,將可行的項目應用于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不可行的則返回理論課程中進行修改。這在為大學生提供了容錯空間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節省了時間和物料成本,優化了從創新思考到結果產出的模式,增強了大學生通過勞動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信心和能力。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在高校勞動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耦合中,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深入探索發展渠道,大力弘揚勞動的時代價值,積極培育勞動能力突出、堪當重任的時代新人,在解決困境、開拓思路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