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婷
(長安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064)
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沉淀中的一塊瑰寶,對促進鄉村振興、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有著重要作用。各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將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好、利用好,實現紅色文化創新發展,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新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讓紅色文化資源的作用實現最大化的發揮主要是要發展產業,促進經濟效益增長。用好紅色文化資源,推動與其產業融合,在本質上是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發展和創新轉化,將紅色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發展動能,努力構建產業發展的新格局。鄉村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融合鄉村紅色產業大力發展,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不僅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帶動村民生活富裕,而且能為鄉村振興增磚添瓦、實現產業興旺。要加強對紅色資源及產業設施的合理開發,完善紅色文化資源利用的利益機制,也有利于促進紅色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并且借助移動終端、VR、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手段,創新紅色文化表現形式和呈現載體,提升紅色產業的體驗感和沉浸感,促進紅色文化與鄉村文化融合的社會效應,讓紅色文化在互聯網上延伸,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推動產量增加,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內生動力。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促進當地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使其融合創新發展鄉村產業新模式,以此來激活鄉村經濟,推進鄉村現代化發展,提升村民幸福指數。產業興旺關系著鄉村經濟的發展,以紅色資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紅色產業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經濟價值,為鄉村全面振興夯實發展基礎。
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部分,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要以鄉風文明建設為主要抓手;推進鄉村振興要以鄉風文明建設為加速器;提高村民文化素養要建立在鄉風文明建設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煥發鄉村文明新風貌。文化是鄉村歷史發展的沉淀積累,也是鄉村物質與精神的外在體現。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是鄉風文明形成發展的源泉。在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挖掘優秀的紅色文化底蘊和時代價值,并對其進行傳承、弘揚和創新,以此來提高鄉村軟實力。當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鄉村的鄉風文明建設中,彰顯紅色文化的精神價值和時代價值,有利于促進鄉村文明鄉風的形成。鄉風文明建設不僅有利于推動鄉村文化活動形式不斷與時俱進,而且會促使鄉村精神風貌煥然一新。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紅色精神與時代精神有利于提升村民的素質文明和精神風貌,對鄉村鄉風文明建設具有價值示范和精神引領作用。
全面改進和加強鄉村治理必須要以黨的建設為引領,強化堡壘陣地,發揮戰斗堡壘在鄉村振興中的主導性作用。基層黨員干部要緊密聯系基層黨群關系,增進群眾情感,使其凝聚村民群眾力量,為鄉村有效治理注入活力。注重村民群眾思想政治教育,依靠新時代數字農業和智慧農業等科學技術創新手段促進經濟的提升,為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注入強大動能。一方面,用紅色文化強化紅色堡壘的戰斗力,有利于激活后發優勢,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應堅持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基層黨建工作,持續加大鄉村環境整治力度。通過教育引導基層黨員干部切身感受紅色文化精神力量,增進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從而形成緊緊圍繞在黨組織周圍的強大磁場。另一方面,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組織體系,持續提升黨建引領鄉村綜合治理水平,建立健全紅色文化融入基層黨建機制。地方黨委政府應充分發揮政治功能,強化制度保障,從思想上增進各級各部門對融入機制的共識,從行動上整合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推進紅色文化融入基層黨組織建設;應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實現黨委、政府、輿論、群眾等多元主體評價,完善融入機制事前評估、事中監督、事后評價,突出責任履行、目標實現、結果導向等全要素評價,確保有效融入,全面推進基層組織振興。
隨著歷史的推移,許多紅色文化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大多紅色印記還沒有深入人心就已瀕臨消失,難以引起人們的關注,也未能發揮其力量與價值,制約鄉村鄉風文明推進建設。第一,村民主體意識不強,對紅色文化認知不足。村民由于自身文化認知局限,難以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大多數村民認為對紅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當地政府的責任,與自己無關。少數村民過于追求物質利益,忽略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使得村民對革命事跡、文化精神內涵等在認識上存在局限性,了解不夠透徹,對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及保護和傳承鄉村紅色資源缺乏思想意識。第二,部分鄉村對紅色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鄉村公共文化陣地作用發揮不足,使得群眾不能深入了解紅色文化內涵和精神核心,群眾精神層面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對于鄉風文明建設的推進是極其不利的。
鄉村對紅色文化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利用。第一,鄉鎮各區域間的發展規劃不一致,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整體規劃難以達成一致,容易導致規劃設計與鄉村公共設施建設不協調。同時,各地紅色資源分布情況不一,在產業規劃上容易產生分歧,導致各地紅色產業相對獨立,缺乏整體性和發展性的科學規劃。第二,缺乏對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整體形象的研究和策劃,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注入較少,未形成獨具特色和吸引力的紅色文化產業品牌,導致其辨識度不高且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難以吸引游客前來觀光。第三,紅色旅游紀念品開發力度不夠且包裝簡單、不具備紅色文化特性,樣式單一、不具有代表性。旅游產品的開發缺乏明確的定位,且產業系統不夠成熟完備,無法體現紅色旅游紀念品的主題特色,對產業振興影響力不足。
一方面,政府對鄉村紅色文化宣傳力度不夠。政府更多的是關注民生問題,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外界宣傳不到位,難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宣傳手段也僅停留在鄉鎮報紙和媒體,沒有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基層組織對群眾宣傳教育力度不夠。第一,各種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活動開展形式過于單一,展示的紅色內容不夠豐富,大多以單調講解、靜態展覽陳列等為主,所運用的載體及技術方法不夠先進,缺少創新,觀看過程枯燥乏味,不能與村民達到思想上的共鳴,難以滿足村民對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深入認識的需要,使得紅色文化活動氛圍不濃。第二,在紅色資源的呈現中不能緊跟時代潮流。互聯網、自媒體及各類高科技沒有被更好地運用,呈現方式也較為落后,無法吸引游客。基層黨組織僅僅利用上級文件進行簡單的傳達學習,黨員同志及村民群眾也大多只是被動接受,不具備主動性和參與性。
一方面,黨員干部要起絕對的帶頭作用,通過大力挖掘紅色文化蘊含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及無私奉獻精神等,進一步激發黨員干部投身鄉村振興的決心和擔當。另一方面,要對鄉村村民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推動紅色文化入腦入心,培養村民愛國情懷。廣泛開展紅色文化的融入研究,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與鄉風、家風的內在耦合關系,增強村民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認可、認同,并自覺將紅色文化融入鄉風文明建設的實踐中。要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文化建設的引領,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精神力量,切實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自信與認同,助力鄉風文明進一步提升。首先,通過在鄉村打造一系列紅色景觀、舉行相關紅色實踐活動等促使廣大村民自覺主動地接受紅色文化影響,凝聚共識,讓紅色精神豐富當地村民精神文化,不斷增強文明鄉風的感染力,切實提高振興鄉村的實效性。其次,要創新平臺載體,大力開展鄉風文明創建活動。如舉辦開發紅色菜肴活動、組織開展紅色戲曲、舞蹈改編活動及模范、先進典型評比活動等引導社會崇德向善,用文化藝術來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調動村民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增強其民主意識。此外,黨員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為其他村民群眾樹立榜樣典型,發揮道德模范作用,有效激發村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與建設美麗鄉村的干勁。
為持續發揮紅色產業對綠色生態的帶動作用,地方政府應推動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的有效銜接及聯動融合,將鄉村紅色資源及自然環境稟賦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為鄉村產業振興探索出一條生態更美、環境更優、農業發展方式更綠、農民更富的新路徑。一方面,要實現自然生態資源與紅色文化的有機融合,打造紅色旅游線路。鄉村不僅留下了大量的紅色文化資源,而且有著極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在促進“紅色文化+綠色生態”融合發展中,要利用好本地紅色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推進紅色文化、生態環境、旅游產業三者相融合,推進產業生態化,創新發展紅色生態旅游。另一方面,推進產業興旺不僅要注重經濟效益,更要注重生態效益,促進其實現最大化。守住生態環境底線,動員群眾積極參與維護良好生態環境,除此之外,要為村民提供思想保障,在加強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的同時,更要培育和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充分發揮鄉村青山綠水優勢,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尤其注重從村民自身利益出發,將紅色文化、當地的民風民俗、生態環境等資源與其他休閑旅游產業相結合,因地制宜,創新性地打造“紅色+”“生態+”“綠色+”等具有特色的建設和發展模式,著重突出地方特色,打造遠離城市的世外桃源,提升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層次,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一是與時俱進,將紅色文化歷史感與現代元素相碰撞,創新紅色文化呈現傳統方式,推進數字化建設,使其表現手段更加現代化。運用投影、全息影像等多媒體手段,將紅色文化資源立體化、生動化,其觀賞性會更強,能調動村民和游客能動性,實現良好互動,并使其全面而又深刻地認識紅色文化。二是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微視、報刊等全媒體傳播體系,通過社交軟件的品牌化建設,對文創產品進行個性化包裝設計,便于消費者在產品同質化時代更好地識別。三是借助大數據發展契機,協同發展紅色旅游。努力拓展紅色文化傳播渠道,建設虛擬景區與體驗平臺,借助人工智能和VR 等互聯網高科技,運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動感植入旅游活動,促進紅色文化與科學技術相結合,開展在線紀念、觀光游覽、知識互動、話題引入,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創作,以音樂、影劇、動漫等模式實現互動式、沉浸式、場景式等可視化體驗。層層遞進,為游客帶來多角度、立體化體驗,提高游客參與感,使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使游客在不同的參與體驗中獲得視覺和心靈的震撼,且獲得深刻的精神感悟,提升旅游產品的吸引力。
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紅色革命老區考察調研時指出,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助于保護和弘揚紅色文化,也為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提供了新機遇。反之,紅色文化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和資源保證。要充分利用鄉村紅色文化資源,大力弘揚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和獨特價值,為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活力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