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慶松
(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貴陽 551400)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為解決新時代的“三農”問題,實現鄉村現代化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助力鄉村振興,要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展開,在引導經濟發展、培育生態意識、引領文化建設、參與社會治理、優化生活愿景等方面,主動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
思想價值觀凝聚了社會共識,充盈了人的意義世界,具有重要的“精神動力”功能,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發展中,發揮價值引領和思想先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思想價值觀生產和傳播的實踐活動,為推進鄉村發展振興提供了思想價值前提;鄉村振興目標和要求的實現,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價值觀領域的支撐。本文主要圍繞鄉村振興五個方面的總要求,略談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鄉村振興中的時代價值及具體路徑。
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必須有物質基礎作保障。構建具有鄉村特色的現代產業發展體系,提升鄉村經濟發展能力,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實踐表明,思想價值觀對經濟發展具有根本性影響,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無形力量。在鄉村經濟發展中,既要尊重農民的主體性,引導農民轉變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為解放和發展鄉村社會生產力提供思想前提,促進“精神變物質”;要積極順應產業發展的新要求,發揮對經濟發展的導向和調節效應,促進鄉村經濟增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助力鄉村產業興旺。一是做好鄉村產業發展宣傳動員。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率,實現產業旺、產業強。思想政治教育要宣傳鄉村產業發展政策,動員廣大農民投身鄉村振興實踐,引導農民在產業發展中,走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之路。二是激發農民發展生產的內生動力。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鄉村經濟發展,需要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塑造農民的良好品性和行為,培育農民在生產發展中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意識,調動農民在產業發展中積極主動作為,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振興。三是引導農民主動適應生產關系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于現實的社會關系,具有促進生產關系變革的功能。同時,生產關系的發展,也客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于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伴隨鄉村現代產業的發展,生產關系較傳統鄉村社會更為復雜,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農民主動適應生產關系的新變化,能動地促進產業發展興旺。四是營造良好鄉村產業發展環境。產業要發展振興,需要先進的經濟倫理的引領,發揮經濟倫理在產業發展中的導向作用。要培育諸如競爭觀念、效率觀念、規則意識、市場道德等現代市場精神,引導鄉村社會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倡導正確的生產發展觀,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的投融資環境。
培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意識和能力,是實現“生態宜居”的前提條件。生態好不好,是衡量鄉村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既需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通過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也需要加強生態文明教育,通過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使生態制度建設有效轉化為生態文明發展效能。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培育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建構生態價值理念,使農民在生產實踐中,守護好生態道德和生態法治,在生產生活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并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生產生活質量提升。在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之路,實現生態宜人宜居。
思想政治教育助力鄉村生態宜居,一是培育農民的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關系農民福祉和鄉村持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宣傳現代生態文明觀,使農民更加珍視生態的價值,引導農民在發展鄉村產業的同時,堅守綠色發展的底線思維,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做具有生態道德的理性生態人。二是引導農民的生態行為自覺。在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中,要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生態行為自覺。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生態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發揮對生產生活行為的規制和約束功能,使農民把生產生活與生態建設融合發展,堅決克服生產發展中的短視行為。三是培養農民正確的消費觀。生產是消費的前提,消費促進生產。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農民樹立滿足基本消費,控制過度消費的正確消費觀,培育科學合理的消費心理和行為。在生產生活中,向自然索取要適度,倡導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四是引導人文生態保護。鄉村社會獨特的人文生態,是維系鄉村社會發展的重要人文資源。要實現生態宜居,在重視自然生態建設的同時,還要注重保護人文生態。在鄉村振興中,要發揮鄉村獨特的人文生態價值,結合農民的生態教育需求,把鄉村的歷史和人文,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升農民的人文生態意識,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人文生態的意義關系。
鄉村文化是農民的精神家園,也是鄉村存在和延續的重要保障。加強鄉風文明建設,需要鄉村文化的引領和支撐。鄉村文化的繁榮,必然助力鄉風文明。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之間,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它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文化走向分化的產物”,“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具有文化的‘遺傳因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塑造“觀念形態的精神文化”的功能,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助力鄉村鄉風文明,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社會共同的價值基礎,也是各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支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建設,為促進鄉風文明提供了思想文化支撐。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培育農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崇德向善的鄉村文化氛圍。二是傳承和弘揚鄉村傳統優秀文化。鄉村傳統文化,承載著農民的精神寄托,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深刻影響著鄉村的生產生活樣態。思想政治教育要對傳統優秀的鄉村文化,例如鄰里互助、團結友愛等加以傳承和弘揚,使其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的生命力,凝聚鄉村社會的價值共識,維系鄉村社會共同體的存續和發展。三是引導移風易俗助力文明鄉風。鄉村社會的習俗是多元的,有些具有重要的文明價值,有些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客觀來看,傳統陋習和陳舊觀念,在鄉村社會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要發揮移風易俗功能,引導鄉村習俗朝著農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發展,大力宣傳優良家風家訓和鄉村社會新風氣,使傳統陋習漸漸失去生存土壤,培育新時代文明鄉風。四是發揮鄉村文化引導與創造功能。傳統鄉村既有同質的文化,也存在特色的文化,鄉村文化具有主流與多元并存的特點。對鄉村社會的特色文化中的合理成分要加以弘揚,使其成為鄉村社會內在的精神支柱;對不合理的文化成分,要進行批判和引導,發揮主流文化引領鄉風建設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在傳承和弘揚優秀鄉村文化的同時,也要加強各種鄉村文化的整合與再造,不斷增強鄉村社會文化的引領力和凝聚力。
鄉村良序社會的構建,離不開有效的治理。鄉村社會的治理水平,集中反映鄉村社會的發展質量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思想整合、價值引領、心理疏導、關系協調、活力激發、輿情收集和分析等功能,決定了其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實踐表明,鄉村社會既要靠法律法規、村規民約等手段的治理,也要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價值觀先導作用,使其能夠有效參與鄉村社會治理,并成為其他社會治理手段發揮治理效能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鄉村治理,一是培育農民法治意識。鄉村傳統的鄉風習俗和個人權威,深深嵌入鄉村社會生活的各領域,在鄉村社會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對鄉村社會的和諧有序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然而,農民的法治觀念淡薄,是鄉村社會客觀存在的現象,制約著鄉村社會的有效治理。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法治教育,培育農民法治意識,使農民成為鄉村法治的主體,自覺信仰和運用法治,為建設法治鄉村提供思想自覺。二是加強鄉村道德建設。道德治理的歷史源遠流長,是與法律治理并存的兩種主要社會治理手段。道德治理與法律治理各有優勢,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加強道德建設,發揮道德的治理功能,是實現鄉村有效治理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時關注農民個體的思想道德狀況,根據新時代思想道德建設的要求,貼近農民的生活和思想實際,培育農民適應鄉村現代化發展的思想道德素質,使農民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發揮主體性和建設性作用。三是防范化解鄉村社會矛盾。鄉村社會由于自然條件、人口素質等原因,社會治理整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要發揮思想整合和引領作用,協調鄉村社會各種利益關系,引導農民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解決農民思想和心理上的癥結,防范和化解鄉村社會在利益關系、生產生活中的矛盾,營造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四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動員功能。社會動員是通過改變社會成員的價值觀,達成特定的價值共識,引導和發動社會成員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以實現一定的社會目標。從本質來看,社會動員是“以思想動員為主導”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治理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治理中,具有重要的社會動員價值。在鄉村社會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發揮價值先導、思想動員作用,不斷提升鄉村社會的治理效能。
滿足農民生活富裕的愿望,是鄉村振興的根本目標。實現鄉村生活富裕,很大程度上依靠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基本民生的改善。但生活富裕不僅是一個經濟概念和經濟指標,不能停留在物質需要的滿足,而是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和精神等諸多要素綜合評價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關注農民的主觀感受和社會情感,做好人文關懷,構建和優化鄉村社會生活愿景,滿足農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助力鄉村生活富裕,一是開展“美好生活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新任務。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美好生活教育”作為新內容,詮釋美好生活的內涵、目標及實現條件,增強農民對美好生活理想的認同度,動員農民為實現美好生活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實踐。二是激發農民發展自信。以建黨100 周年為契機,通過貼近群眾的形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讓農村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帶領廣大農民感恩奮進,把鄉村振興事業推向前進,不斷增進農民福祉。同時,要立足鄉村地區的歷史文化環境及其特殊的自然和經濟條件,結合鄉村未來發展愿景,開展區情教育,使農民更好地了解本地區發展的歷史與現實,激發農民謀發展、促發展的自信。三是增強農民的生活意義感。每一個個體,生活幸福與否,是對自我生命意義的感知和體驗。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啟迪認知,提升精神境界,增強精神力量,調動精神資源,注重人文關懷等方面發揮價值觀引領功能,使農民不斷增強意義感,獲得幸福感,進而轉化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四是“賦予人創造未來的精神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未來的美好生活圖景,給人以感召力,凝聚共識、催人奮進。思想政治教育要詮釋好新時代的內涵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解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解決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的關系,解讀好推進鄉村振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偉大征程中的重要地位,讓農民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社會實踐中奮發有為,實現人生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