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爽,李 蒙
(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是要實現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吉林省于2017 年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國家標準評估,在推進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的過程中,省政府和相關教育部門主要從完善相關教育法規、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來縮短城鄉之間和校際之間的教育質量差距,這些政策在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中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但在政策實施過程中也有不同的意見,因此,在制定和實施“優質均衡”發展策略時要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方法,綜合考慮區域經濟因素和區域人文特征等多方面因素。
“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對義務教育發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利用新科技新手段實現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是吉林省現階段面臨的新挑戰。SWOT 分析法是基于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對研究對象所處的情景進行全面、系統、準確的研究,從而根據研究結果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計劃以及對策。通過文獻綜述法和SWOT 分析法對吉林省“十三五”期間的義務教育發展現狀及發展機遇進行全面、系統的綜合分析,通過對比分析法評估國內外現行發展策略的適用性,從吉林省省情出發,提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策略建議,為實現我省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順利轉軌提供參考意見,為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參考。
吉林省于2017 年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國家標準評估,目前,吉林省已經基本完成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目標的歷史任務,接下來要面臨的任務是如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資源需求,推進義務教育更普及、更公平、更優質。在接下來的“大考”中,如何鞏固成果,提高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交出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是吉林省教育工作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在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的過程中,省政府和相關教育部門主要從完善相關教育法規、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來縮短城鄉之間和校際之間的教育質量差距,主要策略包括實施義務教育“大學區制”、提高教師待遇、建立教師定期流動制度、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建立貧困地區教師特殊津貼制度等。這些政策在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中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但在政策實施過程中也有不同的意見,不同地區的學生和家長對各項政策評價不統一。因此,在制定和實施“優質均衡”發展策略時要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方法,綜合考慮區域經濟因素和區域人文特征等多方面因素。
“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對義務教育發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利用新科技新手段實現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是吉林省現階段面臨的新挑戰。5G 時代的到來給中國智能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運用新科技和傳統方式方法共同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成為當代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1.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吉林省義務教育已經實現基本均衡,義務教育工作質量不斷提升,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其次,5G 時代的到來將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教育模式,也將從公共技術層面大力推進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2.政策體系逐漸完善。在堅定不移地執行黨中央出臺的各項有關義務教育發展的政策文件的基礎上,吉林省也根據省內實際出臺了一系列相關舉措,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相繼出臺針對財政經費分配問題、學校建設標準擬定問題、教師隊伍建設問題、農民工子女及隨遷入學問題等的一系列具體措施和政策,為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3.硬件設施標準化建設有序進行。吉林省加速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進度,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改建鄉村學校、擴建城鎮學校以及校園設施建設等項目,義務教育學校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深刻認識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的反饋意見,積極改進不足。
1.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整體達標但存在梯度差異。從整體上看,吉林全省均在評估標準以上,但是城市中心區等發展水平遠比鄉鎮尤其是偏遠鄉村要高,自市中心向鄉村梯度差異十分明顯,多數鄉村學校已經取消辦學資格,鄉村生源基本都到城鎮住宿讀書。
2.供需失調,優質資源緊缺。首先,部分城市優質學校數量少,且可容納的學生數少,優質學校可提供的資源和生源之間存在較大的供需矛盾;其次,優秀教師隊伍急需壯大,“優秀教師”往往集中在“個別學校”,落后地區缺少優秀教師,其教育發展速度難以得到提升;再者,優質資源緊缺,如省級示范、重點學校等提供的高質量的、可共享的教育教學資源數量嚴重不足。
3.教育資源配置機制不夠完善。吉林省義務教育的優質資源主要集中在吉林市、長春市等經濟發達城市,教育資源缺乏合理的配置機制。一方面,農村、山區或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學校和學生缺乏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指導,亟須完善城鄉之間、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的教師流動機制;另一方面,落后地區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進度過于緩慢,相關設備投入不足直接影響同發達地區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效率和質量。
1.政策導向指明發展方向。“十四五”教育規劃指出,以信息化為重點,以提升質量為目標,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研究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全面保障教育系統網絡安全的建議,為吉林省義務教育從均衡發展進一步邁向優質發展提供了新方向。鮮明的政策導向能夠高效地凝聚區內資源共同發力,極大促進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2.信息化技術應用推動教育資源共享。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5G 時代的高速低價的互聯網服務即將惠及全民,這將有力推進互聯網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和改進,從公共技術層面大力推進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3.經濟動力為優質均衡發展提速。改革開放以來,吉林省在經濟上發展速度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可持續發展競爭力也逐步提高,日漸雄厚的經濟實力能夠為今后義務教育的發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撐。
1.區域發展不平衡影響教育均衡。雖然近年來吉林省經濟發展有了明顯的提升,但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財政實力的差距是造成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阻礙了區域和城鄉之間實現優質均衡發展的進程。
2.城鎮化加劇教育資源消耗。吉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加速推進的同時,城鎮人口與日俱增,城鎮義務教育適齡人口增速提高;另一方面,隨遷子女入學政策不斷完善,現有的教育資源已經難以滿足需求,未來缺口還會進一步擴大,供需失衡的矛盾將越發凸顯,如何合理規劃義務教育學校的布局和分配教育資源的供給將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要面臨的難題。
3.人口政策變動的挑戰即將到來。實行“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人口出生率變化已經逐步凸現,人口政策的變動固然有其出于長遠利益的考量,但針對人口變動對教育事業發展帶來的影響制定解決方案已經刻不容緩。
1.以優質資源為先導,提升整體高度。加大長春、吉林等教育優勢地區基礎教育品牌的影響力輸出,推動優質公辦和民辦學校通過建設新校區、委托管理、結對互助等方式與非中心城區開展合作,充分發揮優質資源的“火車頭”作用,帶動區域實現整體質量提升,由點到面,由面連片,逐步擴大輻射范圍。在全省推進“共享經濟”在教育硬件資源方面的應用,提升全省學校的硬件設施水平。
2.創新辦學方式方法,鼓勵探索新模式。創新是發展的巨大驅動力,應從辦學模式入手進行大膽的改革,在現有的多校合作、區域聯合等多種辦學模式基礎之上積極探索更高效的教育資源共享模式,同時大力發展學區化和集團化辦學,讓優質教育資源不僅做加法,更能做乘法。
1.深化改革,“增長提短”。不斷加大義務教育改革力度,一方面促使優質資源推陳出新;另一方面,均衡發展不是“取長補短”,而是“增長提短”,注重提高下限,應針對薄弱地區薄弱環節狠下功夫補齊短板,縮小差距。
2.運用信息科技,完善平臺建設。探索教育信息化試點示范,推動形成教育系統數據資源目錄和數據溯源圖譜,制定教育基礎數據標準規范,實現有序共享。依靠“教育云”搞好數字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共享,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便捷共享。推進中國智能教育發展,建立吉林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探索通過校企合作制度,創建義務教育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
3.加大投入,建立完善配置機制。進一步加大對教育事業特別是義務教育的財政投入傾斜力度。一方面要傾向義務教育薄弱地區和學校,另一方面在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地區投入資金建設高標準的示范性義務教育學校,由點及面,帶動地區教育資源優化。
1.城鄉教育一體發展。以縮小城鄉教育發展差距為著重發力點,找準填充義務教育“漏洞”,力爭將城鄉合為一體,通過開展定向幫扶進行共建,以“城鄉一體化”的理念為指導,全力改善辦學質量。
2.站在全局角度合理規劃教育資源布局。首先,對“全面二孩”等政策對義務教育發展的影響進行全面評估,在學校設置、師資隊伍等方面做好合理規劃和建設;其次,強化政府統籌調控的職能,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做好規劃,根據居住區分布情況及發展趨勢配套建設教育設施,優化教育資源分布。
1.增強優質教育資源輸出能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質量,培養優秀教師,通過督促和鼓勵相結合的形式,不斷提高教師知識素養及教學水平。通過擴建改建等方式擴充學校規模,擴大教育資源覆蓋面積,促進城市與鄉村教育對接,加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力度,提升教育資源輸出質量。
2.充分考慮區域特征,“優質”帶動“均衡”,力爭“優質均衡”發展。建立經常性的、制度化的地區間、學校間以及教師間的交流模式,在不拉低優勢學校教學水平的前提下優化教師隊伍的配置,加強校際間教師交流研討,率先縮小校際差距進而縮小區內學校間的差距,最終達到優質均衡的目的。
3.充分考慮社會認可度,不斷提升教育內涵。定期開展省內義務教育質量社會認可度評價工作,研討社會認可度數據,并根據區域特征有針對性地改進義務教育發展政策。在追求硬件層面的優質均衡發展的同時,要注重廣大受教育者精神層面的提升,教育理念和方法模式要及時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培養與時俱進的創新型人才,才能促進教育內涵的不斷提升。
吉林省已經實現了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但距離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仍有差距。21 世紀,人民群眾對“上好學”有新的、更高的期望,建議在保持優質資源總量的同時擴大優勢,加大對教育發展弱勢地區和群體的投入,解決義務教育發展中的資源不均衡、質量差距大等問題,促進義務教育向更均衡更優質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