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飛,李慧,王煥勇,吉亞,董秋平,Doris Spiteri
(1.南京中醫藥大學鎮江附屬醫院/鎮江市中醫院,江蘇 鎮江 212000;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蘇州市中醫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8;3.馬耳他國立圣母醫院,馬耳他 姆西達 MSD2090)
馬耳他共和國(Republic of Malta),簡稱馬耳他,是位于南歐的共和制國家,人口不足50萬,國土面積為316平方公里。馬耳他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地處歐洲、北非及西亞地區之間,地理位置優越,素有“地中海心臟”“歐洲的鄉村”之稱。馬耳他是英聯邦和歐洲聯盟的成員國之一,社會保障體系完備,實行全面免費醫療、教育及退休保險政策。馬耳他自然資源缺乏,土地貧瘠,丘陵起伏,無森林、河流或湖泊,淡水嚴重缺乏。經濟以服務業和金融業為主,旅游業是馬耳他主要的外匯來源。據馬耳他旅游局統計,2019年赴該國游客人數約277萬[1]。
筆者于2020年選派為中國(江蘇)第16期援外醫療隊隊員,并于同年10月遠赴馬耳他從事針灸臨床工作。筆者以此為背景,以實地調研為主要研究方法,結合檢索中國知網(CNKI)、維普(VIP)、萬方及PubMed等數據庫,搜集與馬耳他針灸發展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綜述。
馬耳他是一個發達的國家。作為地中海醫療中心,歷史上馬耳他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擁有歐洲最好的醫院,且心臟病治療一直處于世界的前沿水平。于2007年開業的Mater Dei hospital(國立圣母醫院)是馬耳他最大的公立醫院,是歐盟地區現代化程度較高的一所綜合性醫院,也是歐洲最大的醫療建筑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6年馬耳他全國醫療總支出為5.56億歐元,占全國GDP的9.6%,人均醫療健康支出為3470.9美元。2006—2013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35人、護理和助產人員71人、牙醫5人、藥師12人[2]。國際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The Lancet)近來發表的年度健康相關指數中,馬耳他在醫療領域方面從全球195個國家中脫穎而出,世界排名第9。
馬耳他的國家醫療體系由公立和私立機構組成,具有覆蓋面廣、層層遞進的特點。公立醫院主要為家庭醫生轉診的患者提供醫療護理,實行免費醫療。馬耳他全科家庭醫生隊伍十分完善,主要負責為民眾提供初級醫療保健服務。而由私人投資設立的私立醫療保健系統屬于付費醫療,服務更加便捷,護理的延續性更好,與公立醫療系統互為補充,可為馬耳他民眾提供全方位的醫療保障[3]。此外,在馬耳他落地生根近30年的中醫學,也是當地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了臨床治療手段。
中馬兩國自1972年建交以來,雙方高層互訪頻繁,一直在醫療衛生領域保持著友好的合作關系。1984年,應馬耳他政府邀請,原國家衛生部委托江蘇省衛生廳向馬耳他派出針灸專家,由此開始了兩國之間的醫療衛生合作。1984年8月,江蘇醫療專家在St.Luke醫院(馬耳他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成立了南歐第一個針灸專科[4]。1991年5月,馬耳他衛生部部長格榮光訪華,就中馬雙方政府在馬耳他建立一所地區性中醫醫療機構進行商討,并簽訂了合作協議書。
2.1 馬耳他地中海地區中醫中心成立 1993年7月31日,江蘇選派專家參加地中海地區中醫中心籌備,并組建第一批援馬耳他中醫醫療隊。1994年4月9日,中馬兩國政府開展中醫領域的相關合作,馬耳他地中海地區中醫中心成立。中心成立近30年來一直為當地民眾及馬耳他周邊國家的患者提供中醫服務,醫療隊員以其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精湛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了中國針灸的影響力和認可度。
目前,中國(江蘇)援外醫療隊已先后有16批次,96名中醫專家赴馬耳他從事針灸臨床及教學工作。截至2020年底,歷屆針灸專家累計治療患者約23萬人次,接近馬耳他人口的一半。中醫中心管理采取董事會制度,由中馬雙方共同管理,自負盈虧。業務收入用于日常運營和自身發展,患者每次治療費用為25歐元,費用納入當地商業保險報銷范疇。每次治療時間約1 h,治療包括針灸、拔罐、推拿等手段。
2.2 馬耳他戈佐島總醫院中醫門診 2000年,隨著針灸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根據當地患者的強烈需求,馬耳他第二大島戈佐島的戈佐總醫院中醫科開診。戈佐島是馬耳他除馬耳他島外唯一有人居住的島嶼,人口約3萬,該院也是島內唯一一所綜合性醫院。該中醫門診由醫療隊員乘輪渡前往戈佐島為患者診治,每周治療一次,均為免費治療。
2.3 馬耳他國立圣母醫院中醫門診 2008年是中醫在馬耳他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馬兩國在馬耳他國立圣母醫院設立中醫門診。中醫首次以獨立科室的形式進入歐盟成員國的國家級醫院,并納入馬耳他公費醫療體系。當地居民可免費預約治療。醫療隊員輪流到圣母醫院坐診,并負責為患者診治,工作時間為每周一至周六08:00:00—12:00:00,每次預約接診患者數為16人次。
國立圣母醫院中醫科的設立使中醫在馬耳他的發展邁上新的平臺,結束了中醫只能以私立診所存在的局面,進一步增強了中西醫的相互交流和融合,為中馬兩國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深度交流與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機。
2.4 馬耳他大學中醫中心 2015年11月,上海中醫藥大學與馬耳他大學簽訂共同合作辦學協議,共同建立馬耳他大學中醫中心,合作開設中醫碩士課程。2019年中醫課程被批準列入馬耳他大學健康學院理療系本科教學大綱,所有課程均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專家團隊進行全英文授課,理論與實踐結合。馬耳他大學中醫中心的成立在當地贏得了社會聲譽,為中醫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醫療隊員在做好臨床工作的同時注重對針灸治療的宣傳工作,做好民心相通的使者。醫療隊員通過馬耳他主流媒體、報紙等媒介,走進學校、社區宣傳中醫文化,讓更多人更直觀地了解針灸。此外,醫療隊還與馬耳他中國文化中心、馬耳他大學孔子學院等聯合開展中醫專題講座。即使在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特殊時期,醫療隊員們始終堅持“不畏艱苦、甘于奉獻、大愛無疆、救死扶傷”的援外醫療精神,通過定期開展新冠肺炎科學防護講座、義診、贈送中藥防疫香囊和中藥茶飲等方式宣傳中醫藥防疫的優勢和分享中國抗疫的寶貴經驗。
在中馬雙方的密切合作下,經過歷屆醫療專家的不懈努力,目前地中海地區中醫中心及其門診已成為馬耳他及地中海地區頗具聲譽的中醫醫療機構。現在地中海地區中醫中心每年為患者提供針灸治療近10 000人次,在地中海地區及歐盟國家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傳播中醫傳統文化,增進中馬兩國人民的友誼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馬耳他夏季高溫干燥,冬季多雨潮濕,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地中海氣候。中醫學認為濕為陰邪,易阻滯人體氣機。氣機不暢易導致機體發生各種疼痛。歐洲人口肥胖和超重比例較高,飲食結構主要以甜食為主,能量攝入過多。據2016年歐洲地區肥胖人口調查中顯示:馬耳他肥胖和超重人口占總人口的29.8%,肥胖問題已成為整個歐洲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之一。肥胖對骨骼和關節形成壓力負擔,導致關節病變,引起疼痛,從而影響肢體功能[5]。痛癥為針刺的優勢病種。中醫學在鎮痛領域有獨特的理論基礎及豐富的實踐經驗[6],針灸已成當地醫生首推的、患者首選的治療痛癥的方法之一。
馬鈴薯皮薄、肉嫩、含水量高,易碰撞損傷,多病害,易腐爛。對環境非常敏感,冷了容易凍傷,凍傷后不能保管,食味變差,嚴重凍傷的不能食用;熱了容易生芽,生芽的馬鈴薯產生毒素,影響人體健康。空氣干燥時,水分蒸發快,薯塊皺縮;空氣潮濕又容易發汗,造成大量腐爛。
在馬耳他大學中醫中心2018—2020年統計的19 000例馬耳他接受針灸治療的患者中,各種痛癥病例占85.6%,其中包括頸肩痛、腰痛、風濕痛、纖維肌痛綜合征、頭痛等。其余常見病有失眠、抑郁癥、不孕不育、腸易激綜合征、面癱等疾病,涉及臨床各個系統。(見圖1)臨床治療手段上主要以傳統的針灸方法為主,包括各種針刺方法、艾灸、推拿、拔罐、刮痧、耳穴貼壓等。
中醫藥傳入歐洲有近300年的歷史,歐洲各國真正開始使用中醫藥始于20世紀70年代。然而,目前馬耳他還沒有適用的中醫藥法律法規,因此中藥、中成藥及中藥制劑在馬耳他是不允許使用的。
關于針灸的使用,目前歐洲各國家尚無明令禁止法規。在馬耳他,針灸在國家醫療法案中設有明確的全國使用章節。針灸有獨立注冊的針灸師稱號,但是無相應的法律地位,無醫生(Dr.)頭銜,西醫使用針灸需要資格認證[7-8]。針灸師首先要在相應的醫學執業委員會注冊或接受西醫監管,同時要求具有西醫資質,但對中國文憑無過多限制。相關執業規定需參照當地的補充醫學規定執行[9]。
針灸在馬耳他的醫療體系中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針灸的合法化得到了充分肯定。然而針灸在很多國家仍被稱之為“非正規醫學”或“替代醫學”,其學術地位仍然低于西方主流醫學[10]。因此,如何更好地發揮馬耳他針灸優勢,并作為中醫學的名片輻射至歐洲周邊地區,仍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6.1 繼續深化合作,推進針灸產學研全方位發展 針灸的臨床療效在馬耳他已得到充分肯定,然而針灸在當地的科研合作極少。因此,今后應從以下三方面推進針灸在馬耳他的發展:(1)充分考慮針灸自身優勢,建立穩固的交流合作的平臺與機制;(2)結合當地現代醫學研究手段,以針灸為切入點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研究,以高質量的系統評價和大樣本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闡述針灸治療疾病的機理及其科學性、有效性;(3)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以國際化視野推進針灸的產學研一體化。
6.2 整合、規范馬耳他現有針灸資源 馬耳他除政府性質的針灸醫療機構外,尚有很多華人醫生開設的針灸診所。針灸隊伍現狀參差不齊,存在缺乏標準和技術性規范,以及監督管理不到位等問題,不利于針灸的持續發展。因此,組建海外中醫藥聯盟、學術組織以整合現有海外針灸資源,加強針灸理、法、方、穴、技的技術性規范,使其規范化、標準化,有利于更好地發揮針灸特色優勢,為針灸的國際化發展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6.4 逐步推進中藥合法化,針藥并舉,相得益彰 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尤其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中醫藥在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臨床觀察顯示,湖北省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中醫藥治療的總有效率達90%以上[13]。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巨大威脅的同時,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醫學的魅力。中醫藥的獨特作用再次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可以此為契機逐步推進中醫藥在馬耳他的合法地位,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國際體系的進程。
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中醫藥已經推廣走入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86個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14]。有研究顯示,世界范圍內中醫藥和天然藥物的使用人數超過40億,約占世界人口的70%[15],而針灸也成為全球使用最多的中醫藥療法[16]。尤其是《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 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相繼出臺,為中醫藥的國際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17]。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尤其在“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的背景下,中醫藥正逐漸融入沿線國家的衛生體系,不僅在與各國的文明交流互鑒中彰顯文化自信,也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馬耳他也是最早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同中國進行合作的歐洲國家之一[18]。2022年將迎來中馬建交50周年,中醫藥在馬耳他的傳播和發展將迎來更難能可貴的機遇,中馬兩國在中醫藥合作與交流方面仍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廣大海外針灸學者應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進中醫藥的持續發展,加快助力中醫藥“走出去”,不斷提升中醫藥的現代化水平及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