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克強學校 225500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實施新課程的需要,是“四基”的核心,與學生數學學習實質和認知發展相符。數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自然也是獲得數學活動經驗的場所,讓學生擁有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可以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數學素養。而數學活動經驗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更難以直觀表述,那么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擁有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呢?下面,筆者以“倍的初步認識和運用”的教學為例,談談小學數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期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獲得并擁有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活動經驗往往是在各種實踐數學活動中逐步積累的,而此處的“實踐數學” 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數學操作,而應是學生在一連串的數學探究活動中進行的探索、構建、發現和創新,以尋求深層次的發展。大量實踐證明,一旦學生真正意義上經歷了 “實踐數學”的學習活動,才能有機融合操作、思維和語言,進而擁有豐富的語言表達經驗。當學生可以把獲得的知識清晰地利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就說明他們已經看得透徹,并從中獲得了豐富的親身經驗和直接經驗。
片段1:探究活動,初步建構
活動1:①觀察圖1,說一說梨和蘋果這兩種水果數量間的關系。(課件出示情境圖)

圖1
②兩個數量間的比較有哪些不同的表達方式?
活動2:觀察圖2,并通過填空來表達兩個數量間的關系。

圖2
將______ 看成1 份,______ 有這樣的______ 份,表示______ 是______的______ 倍。
活動3:現有2 朵紅花,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5 倍,請通過學具小圓片表示黃花,并擺一擺。
活動4:同桌兩人一組游戲:一人用學具小圓片在第一排擺出3 個小圓片,另一人發出指令“第二排擺出的個數是第一排的1 或2 或3……倍”,一人照做,幾次之后輪換。
活動5:以下兩種擺放分別采用不同的學具,它們表示的都是第二排的個數是第一排的2 倍嗎?為什么?
擺法1
第一排:〇 〇 〇
第二排:△△△ △△△
擺法2
第一排:〇 〇 〇
第二排:□□□ □□□
評析:從實際的效果來看,本案例以5 個感性素材為載體設計了層層遞進的數學探究活動,讓學生逐步認識倍比關系,形成初步的感觸。這樣的教學設計從感知到實驗表征,不僅思路清晰,還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此時此刻,學生的興趣之門已經打開了,情感經驗被喚醒了,他們饒有興趣地參與活動,主動參與到對感性素材的觀察、比較、操作中,逐步形成對這一系列材料共同之處的充分認識,并真正達到建立概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顯性化的過程使學生的語言表達經驗也得到了升華。
當然,數學學習中,學生缺少的不是膚淺的體驗,真正缺少的是可以促進自身發展的深度體驗。以探究活動為出發點,由表及里地將感性素材滲透于問題中,通過不斷遞進的教學過程,啟發學生通過“用口說”這種直觀方式將自己建立的概念表征顯性化,讓每個學生在分析、理解別人描述的過程中,使原本模糊的概念逐步清晰。
數學概念教學需要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認知過程,教師的教學則需要從這樣的認知方向去設計。客觀世界運動變化,各個量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因而,教學中教師以此為入口不失時機地滲透對應關系似乎更加貼切,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而深刻地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并獲得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活動經驗。
片段2:強化本質,促進理解
情境:秋天到了,熊媽媽果園里的蘋果成熟了,她邀請小動物們來摘取。小兔子摘了2 個,小猴子摘了3 個,小松鼠摘了4 個,小豬得意地炫耀道:“我摘的是你的3 倍。”我們一起猜一猜,小豬一共摘了多少個?
師:請每個小組合作探討,討論小豬到底摘了幾個。(學生熱情地投入活動中,不亦樂乎)
師:誰來說一說你的猜想。
生1:6 個。
生2:9 個。
生3:12 個。
師:誰的猜想正確呢?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4:咦,小豬摘取的蘋果個數是別人的3 倍,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不同的結果?
師:非常好,生4 說出了大部分同學的質疑,到底為什么呢?誰來說一說。(學生陷入思考,并自主自發地展開了火熱的討論,很快達成了共識)
生:兩個數比較,關鍵在于以什么為一份,在比較標準不同的情形下,結果也是不同的。
評析:由于之前探究活動的開展,不少學生的腦海中已經有了對 “倍”的認識,并形成了自身對“倍”的概念的認知。但“一倍量”和“幾倍量”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變化關系,學生只有真正意義上理解了二者間的變化關系,才能從根本上悟得“倍”的本質。片段中,教師創設了一個適切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的疑問自然生長出來,自然而然地提出“為什么知道了小豬摘取的個數是小動物的3 倍,卻無法確定它的個數”的問題。也就是這一問題引起了學生之后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并發現了“一倍量不同,對應的幾倍量也不相同,當一倍量確定之后,幾倍量也隨之確定”,就這樣,變量與定量的關系也就隨之落地了。
教師想要讓學生認識規律,就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獲得認識、再實踐獲得更為深層次的感悟與體驗,唯有如此,才能深度認識其本質。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探尋到數學知識的本質,還驅動了學生的深度學習,讓知識生長與經驗生長共生,讓學生擁有理性的認知活動經驗。
想要讓學生擁有抽象的思維活動經驗,顯然,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數形結合這個“牛鼻子”,通過數與形的完美結合使得數量關系顯露在問題情境中。數學應用是概念鞏固的重要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以適切的數學問題為導向,將畫圖經驗引向深入,讓學生擁有從形象到抽象的思維活動經驗,并使得問題的解決事半功倍。
片段3:延伸拓展,解決問題
問題情境:教室里有7 個同學在擺桌子,掃地的是擺桌子的2 倍,那么掃地的有多少人?
追問1:哪句話可以反映擺桌子和掃地人數間的關系?
追問2:同桌二人一組,利用學具去擺一擺,以解決問題。
追問3:擺學具的方法可以助力問題的解決,但是擺的過程過于煩瑣,有沒有更加簡潔的方法來表示數量間的關系?
追問4:請試著用線段圖描述。
追問5:觀察線段圖,你能列出算式并解決嗎?為什么?
評析:教師通過步步追問,讓學生去整合經驗,最終完成了對原有認知結構的完善。此處,教師呈現問題情境之后,讓學生通過實物操作直觀領悟數量間的聯系,再巧妙地引導學生探尋更加簡潔的方法來表示數量關系,使得線段圖的出現自然而必然。就這樣,教師完美地利用線段圖的直觀闡明其中的數量關系,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形結合思想的美妙的同時,幫助學生實現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
教師作為學生與教材間的協調者,有必要通過自身的教學智慧理解簡約的教材,及時滲透內隱的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在知識的深化中領略數學的獨特魅力。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倍” 的基本樣態雖然在他們的腦海中已經形成,并建構起“一個數的幾倍”和“乘法意義”間的聯系,但“學會”和“會用”是不同的,將習得的知識經驗遷移應用的過程才是完善原有認知結構的過程,這里有效的問題設計和適切的追問則是實現思維轉化的有效途徑。
總之,數學活動經驗是知識也是過程,是學生在經歷探究活動之后留下的感悟和體驗,也是學生后續更高層次生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教師只有通過創造性地再設計和再加工數學教材,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一些合適的問題與情境引領學生進行觀察、操作、實踐、猜想、交流、推理等活動,才能讓學生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基本活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