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蓉菲
江蘇省徐州市金龍湖小學 221001
小學數學教學中,“量與計量”作為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幫助學生自然建立“量感”。數學中的“量感”源于“造型藝術”的范疇,就是指學生不需要通過測量工具去推斷,而是借助于視覺、觸覺等不同感官去接觸這個物體之后,在大腦中形成對該物體的感知,再用某個單位表示的量與某個實際物體的大小進行匹配的一種感覺。“量感”與其他感官類似,看不見也摸不著,是一種對物體的感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教學中教師常常忽視對其的培養。
量感對于計量單位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也對后續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教師不僅需要將有價值的知識教授給學生,還需要想方設法地引發學生經歷主體體驗式學習過程,以此來助推“量感”的生長,讓學生形成對物體的量的具身感受,最終讓量感的培養水到渠成。下面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以 “實境”“實感”“實驗”為一體的教學手段,夯實“量感”的培養過程。
量感的建立是以學生原有知識與已有經驗為依據的,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僅僅敘述了一般性的結論,無法因“生”制宜地提供培養量感的平臺。因此,量感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計量實際內容,通過情境的再現為學生提供適當的量感素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全身心參與到實境探究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投入挑戰性和生活性的學習情境之中,通過行為、認知及情感的參與,增加孕育量感的機會,獲得活動經驗的累積,最終形成量感意識。
例1以“年、月、日”的教學為例
實境:紅紅今年12 歲了,可她每4年才過一次生日,真的太可惜了,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一情境是學生可以切實感受到的,所以學生不由自主地進行各種猜測,迫切想要知道其中的緣由)
師:你們想要知道其中的奧秘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不同年份的日歷,好不好?(教師課件呈現日歷,并在2 月份這個特殊月份多作停留,讓學生可以深入觀察)
生1:2 月份有時有28 天,有時又有29 天。
生2:閏年的2 月是29 天,平年則是28 天。
生3:通常4 年里有1 個閏年。
生4:我明白了,紅紅是2 月29 日出生的。
生5:哇!日歷里還藏有這樣的知識呢!
師(啟發):我發現還有個別同學有疑問,有疑問的同學請大膽地說一說你的想法吧。(教師用眼神鼓勵學生提出質疑)
生6:如何才能知道這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呢?
生7:2 月的天數為什么不是固定的呢?
……
以上案例中,教師通過一個兼具生活味和探究性的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之后,教師進一步挖掘學生內在的思維因子,給學生更多深入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猜想、質疑發展思維,體驗量感產生和形成的過程。
人的身體在認知中十分重要,通過身體的感知可以促使認知的形成。量感的形成需借助身邊的事物來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而有效提高他們的直覺判斷,并借助于主體的切身接觸,在多個感官協同參與下,如用眼睛去看、用手指去摸、用嘴巴去說、用大腦去想等,建立清晰的量感認知,以產生量感的具身效應。因此,教師可以從為學生提供具身實感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給予學生具身實感的時空,從而開拓學生的視域,豐富量感體驗。
例2以“認識毫升”的教學為例
師:剛才我們在觀察中已經初步感受到計量較少的液體時常用 “毫升”作單位,現在你們一定很想知道1 毫升到底有多少吧!大家先猜測一下,你覺得1毫升大約是多少呢?(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師:大家看,這是一個10 毫升的量筒,里面剛好盛有1 毫升的水,看到這1毫升水,你有何想法?下面,每個小組的學生先觀察一下,再把它一滴一滴地滴在自己的手心中,數一數有多少滴,充分地去感受1 毫升。
……
以上案例中,教師以學生的已有知識與生活經驗為依據,為學生提供具身體驗的相關條件,喚醒學生的思維與經驗,讓學生眼看、手動、口數、腦想,不僅水到渠成地數出1 毫升的水大約有10來滴,還能真正意義上感受到1 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這樣,教師為學生提供的量感認知平臺,讓學生在多感官的參與過程中既身臨其境地體驗了1 毫升,又在觸碰量感中建立了1 毫升的量感認知。
量感是對“量”的感覺,是一種數學能力,也是讓數學核心素養落地的重要環節。倘若僅僅依靠生活中對量的感知來培養量感,往往無法深刻且隨機性大,所以,為了促成生活量感向著數學量感的自然轉變,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開展數學實驗,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學習的時空,在“做數學”中拉長體驗的過程,自然培育準確的量感,讓學生充分感知到量感的深度生長。
例3以“噸”的教學為例
師:剛才我們已經通過掂一掂和看一看的方式來初步構建了“噸”的表象。下面,你們想更加深入地體驗“噸”到底有多重嗎?
生(齊):想!
師:這里老師已經準備好了3 種素材,老師猜想你們也都認識,有重為1千克1 棵的萵苣、重為20 千克1 桶的食用油、重為5 千克的2 塊實心磚,請每個小組充分利用好以上素材,小組合作學習。(課件出示活動要求)
活動要求如下:
1.提一提每一種物品,在腦海中估一估需要多少個這種物品才能達到1 噸的重量呢?并將你的猜想記錄在表中。
2.想一想,倘若有1 噸這種物品放在一起會有多少呢?
(學生在認真閱讀要求之后,興致勃勃地投入到實驗中,教師巡回指導)
組1:1 棵萵苣1 千克重,那么1000棵相同大小的萵苣的重量是1000 千克,即1 噸。
師:非常好,1 噸=1000 千克,我們閉著眼睛想象一下,1 噸萵筍有多少呢?
組2:1 桶油20 千克重,那么5 桶相同的油的重量是100 千克,50 桶這種油的重量就是1000 千克,即1 噸。
師:非常棒!我們再來想象一下,1噸水有多少呢?我們一起來觀看這樣一段視頻。(課件呈現:①自制木框來比照1 噸水的體積;②通過一組科學數據呈現1 噸水的飲用時間)
師:通過剛才的觀看,你們一定對1噸水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
組3:2 塊實心磚的重量是5 千克,計算后可以得出400 塊這樣的實心磚的重量就是1000 千克,即1 噸。
師:能細致地說一說你們的思考過程嗎?
組3:根據2 塊實心磚重5 千克,可以得到200 塊這樣的實心磚重500 千克,因此,400 塊這樣的實心磚就重1000 千克,也就是1 噸。
……
萵筍、食用油、實心磚都是學生生活中可以時常看到的物體,教師通過巧妙組合,給予學生量感體驗、應用到再體驗、再應用的時空,以此促使學生對“1 噸”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這里教師活用了教材,通過實驗活動盤活了教材中靜態的數學練習,讓學生掂、提、稱、想、說、算,在深化觸覺體驗的同時,實現了“1 噸=1000 千克”這一換算率的反復鞏固。本例真正意義上釋放了實驗的潛能,學生在實驗中主動、積極地參與,實驗欲望被充分激活,從不同角度的創造性實驗中獲得對 “1 噸” 更加清晰、深刻、優質的量感構建。
總之,“量”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量感”的培養對于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十分重要。因此,教師要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加以培育,如靈活應用好適切實境,利用學生的具身實感,開展合理的數學實驗等,這樣,不僅可以給予學生“量”的切身體驗,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強化、積累有效的活動經驗,最終助推學生形成高品質的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