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惠
江蘇省鹽城市第二小學 224001
發展學生創新意識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十大核心任務之一。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誘發學習的創新,讓創新之火扎根在學生的心靈中。如何點燃學習創新之火呢?教師就應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精神,切實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與參與者,要善于運用各種有效資源,構建民主和諧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成為真正的探究者,成為學習的創新者。
平等的師生關系、民主的課堂氛圍是現代教學的根本性標志所在,也是激發學習活力,誘發學習創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搭建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讓情感得以交互、思想得以碰撞,從而助力學生開啟學習創新之門。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練習評講課教學中,教師一上課就板著臉數落:“你們看,就這樣簡單的題目你們都會做錯,39×99=39×100-1。這類題的解法難道我沒有講過嗎?”試想,在這種情景中小學生的感受會怎樣呢?他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到練習的講評上來嗎?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如果教師是以平等的姿態、和藹的態度對待,那教學也許就是一番別樣的風景。“同學們,老師昨天也做了一道簡便計算題,你們幫老師好好瞧瞧,老師做得對嗎?39×99=39×100-1。”“不對吧!這個算式的右邊39×100-1,它不是乘法分配律的形式。”“不對!39×99 是99 個39,應該等于100 個39 再減去1個39,所以應該是139×100-39,而不是減去1。”“不對!算式可以想成:買99 個書包,每一個單價是39 元,可以看成買100 個整箱的,在去掉1 個書包,應該是去掉39 元,而不是1。”……以判斷老師做的練習的對錯引入,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消除訂正作業的恐懼與不安。這樣的情境,也會讓學生用平和的狀態去思考,并在自信的感召下實現學習的創新。
實踐證明,把微笑帶進課堂,會給學生安全的感覺,也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更為學生學習創新提供了一個平和的場所。所以一個理性的教師要學會用微笑看待學生的一切,讓學生們享受尊重,收獲希望。誠如羅杰斯的觀點:“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是的,教學就是師生情感交互的活動,“親其師而信其道”也是最經典的闡述,平等的教學對話能夠激發學生的自尊,也能喚起他們樂學、善學的潛質,使得創新學習有動力支持。
數學學習是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以及動手實踐等為主要活動的探索之旅。所以教師應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的學上,并通過科學的“教”促進學習真正發生。教師要創設一個個有助于學習探索、且符合學生實際及地域特點、時代特性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樂于探索情境中的數學現象之后的奧秘,并讓創新萌發其中,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具靈性。
一是重視學生實踐引領,讓他們在動手體驗中獲得感悟,從而生發創新,讓學習向縱深推進。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教學中,為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公式的推導全程。
首先,出示一張平行四邊形紙片,設問:“你認識它嗎?把你對它的了解介紹給大家。”問題、圖形能夠喚醒學生的記憶,為后續的實踐提供知識保障和經驗支持。
接著追問:“你還想知道平行四邊形的什么知識內容?”學生自然會聯想到“周長、面積”。學生此階段能夠計算周長,面積卻不知道該怎么算。為此,教師要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實踐。“根據手中的學具,你能想辦法得出這張平行四邊形紙片的面積嗎?”學生會在問題的指引下,進行各種嘗試。有的學生采用數方格的方法,有的學生采用畫格子方法,有的學生則采用教材中的方法(畫出任意的一條高,沿高剪下一部分,移拼成長方形等)。
學生的嘗試本身就是學習創新,他們在動手中會迸發奇思妙想,從而讓數學學習獲得最有效的開展。上述活動中,數方格是最容易操作的方法,但也是難以普及的方法。在實踐中學生是能夠發現的,他們曾提出:如果要計算一塊平行四邊形菜地的面積,或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魚塘的面積等,有這么大的方格子嗎?疑問引發思考,思考激發學習創新。此時,教師展示其他的思考,就會助推學生理解的深入。當學生采用畫高、剪圖、拼圖策略時,無疑打開了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學習新的一扇窗戶。而不同的高、不同的剪圖等都讓學生眼前一亮,讓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學習更具靈動性。
案例揭示,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就是為學生搭建學習創新的平臺,讓他們在自主的時空中自由創想,從而實現學習的最優化,促進學習的快速突破,加速認知的高效建構。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導演”角色,謀劃好劇本、調控好節奏、保證好方向,讓學生積極思索、主動嘗試、快樂實踐,并讓學習創新之火得以發展壯大。
合作能力是學生迎接未來、適應未來的重要本領。同樣,一個美好的學習活動也需要群體的合作,也正因為合作,才會實現思想碰撞、智慧交互和情感交融。也正是合作學習的推進,才會讓學生在信息共享中獲得靈感,實現創新,使得學習活力如源源流水,蓬勃有力。
例如,在“多邊形的內角和”教學中,教師應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有序、有效地開展合作共享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交互中獲得更多的靈感,獲得創新學習的動力支持。
首先,教師利用教材的內容編排特點,組織有效的復習回顧。“你能設計一組關于三角形內角和的問題嗎?想想并把它們展示出來,考考大家。”開放式的溫故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誘發學習活動的創新。“三角形的一個內角是60 度,另外兩個角,一個是另一個的2倍,那么這兩個角分別是多少度?”“把兩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那么這個大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 度+180度=360 度,這一說法正確嗎?”等等。讓學生編題不是目的,重點是喚醒學生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度這一認知。盡管學生的編題有的出乎常規,但教師是可以做出應有的選擇,讓更多的習題服務于新知的學習。
其次,教師設計問題轉接,引發學習新思考。“如果是一個四邊形呢,你能求出它的內角和嗎?”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去解讀問題,去實踐問題。有的學生仍然用測量的方法,計算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有的學生則選用特殊的長方形、正方形等由點帶面地推導出四邊形的內角和;也有學生采用教材給予的方法,畫出四邊形的一條對角線,把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發現三角形的6 個角實質就是三角形的3 個角,從而推想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 度。
當組織學習展示交流活動時,學生會被其他同學的思考所吸引,他們在聽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知識與見解,也萌發更多的學習思考。問題就是動力,也是促進學習創新的催化劑。
第三,教師有效地截取學生的學習疑問,讓學生在“引對角線,分多邊形為若干個三角形”的方法啟迪下去研究多邊形的內角和。學生會在嘗試實踐、互動評價等系列活動中,逐步明晰引對角線的方法:只能從多邊形的一個頂點引出不同的對角線,把多邊形分成若干個三角形。同時,學生在匯報交流、列表觀察中還發現一些規律性的知識:由“三角形的個數總比多邊形的邊數少2”引發猜想,“八邊形是不是可以分成6 個三角形,十邊形呢……”猜想為學習創新注入活力,也為學生有效研究提供知識、思維的保證。當學生經歷這么多的聽、議、辯等活動時,他們就會提煉出N邊形的內角和計算方法,使得學習變得理性。
總之,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創新,教師就得成為一名智者,學會用平等的思想對待學生,學會用理性的思維引導學生合作學習、交流分享等,讓學生在一種和諧的情境中學會探索,學會學習,更學會反思,從而達成學習創新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