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娜
江蘇省徐州市大黃山實驗小學 221131
新課標提出:“教師要處理好學生與課堂的關系,通過相應的教學措施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中學會剖析問題,積累活動經驗,獲得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等[1]。”由此可見,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教學,還是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各種能力的教學。
前置性探究是生本主義理論的表現,主要指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對信息進行自主性的探究、加工與處理,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力、創新力與良好的思維品質奠定堅實的基礎。這種學習模式與新課標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能為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保障。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能力與態度比知識的傳授更重要。前置性探究學習能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獲得不同的感悟,這種方式讓學生一改往日的被動學習,在主動探究中啟發思維,獲得相應的自主能力與數學核心素養。
新課前,學生在自主探究前置性問題時,常借助自身原有的認知結構,對所探究的內容產生獨特的看法與見解,并對自己的發現提出新的問題、猜想與分析。學生在前置性問題的探索中,擁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琢磨與思考,從而解決了課堂時間局限性的矛盾。其中,師生、生生的互動,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學生通過前置性探究對課堂教學內容已經產生了一定的了解,對于教學重點也有了大體的把握。教師在課前整理學生對探究的感悟與體會時,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率。
每個教師在上課之前都會通過精心研究教材與教參的方式來備課,并根據教學重點與難點設計相應的探究性作業,以幫助學生對新知產生初步的認識。這種探究性作業要注意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匹配,過于簡單的問題,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過于復雜的問題又讓學生無法產生探究的欲望。只有簡約而不簡單,具有一定“滲透”功能的前置性作業,才能為學生新知的學習奠定基 礎[2]。
例1“升和毫升”的教學
升和毫升是生活中常見的兩個容量單位,筆者在研讀教材后認為:本章節的教學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著手點,讓學生從生活中充分感知這兩個單位。于是,筆者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到超市尋找含有這兩個單位的物品,同時將每件物品的容量記錄下來,并簡要地寫下自己的收獲。
此項任務簡單、明確、重點突出。讓學生到超市自主尋找含有這兩個單位物品的任務對調動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在尋找中逐漸對升與毫升產生了直觀形象的認識,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奠定了基礎。
此項作業與傳統的書面作業有著質的區別,學生在自主探究這兩個容量單位時,并不需要對所學知識達到先知先會的預習效果,只要對帶有容量單位的物品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即可,同時從這些實際的生活物品中抽象出相應的單位,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升與毫升”的區別,以及分別應用于哪些生活實際中,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作充足的準備。
學生在“簡要地說說自己的收獲”這個環節,呈現出如下記錄:(1)超市里用升和毫升作單位的物品好多呀!(2)用這兩個單位的基本都是液體;(3)量大的用升作單位,量小的用毫升作單位;(4)我覺得日常生活中應多觀察身邊的事物,說不定會有新的發現等。
此探究過程,學生不僅對這兩個單位建立了初步的感知,還獲得了自己獨有的感悟。這些感悟無所謂好與壞,關鍵是學生親歷了整個探究過程,并自主地產生了感悟,這為數學興趣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思考:在正式上課之前進行探究性前置性作業,與一般意義上的預習有著質的區別。常規預習強調對知識的先知先會,而前置性探究性作業強調的是個體認知經驗、思維的開發,以及體會、感悟等的獲得,其目的在于為課堂學習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因此,課前前置性探究不需要過于復雜,只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符合他們認知的活動即可,讓他們在簡約的探究中也能有豐富的收獲。
每節課上課之前,教師可初步了解學生在獨立探究活動中所產生的認知,并與課堂教學預設相聯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在課前有自主探究活動作為基礎,教師可引導學生直入主題或再次交流活動感想,引發新的感悟,以建構新的認知體系。
例2“軸對稱圖形”的教學
在學生對對稱軸的定義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常規情況下會運用一些練習,訓練與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本節課,在練習訓練之前,筆者設計了如下前置性探究作業,以幫助學生從根本上突破“對稱軸”這個重點與難點。
探究活動:提前為學生準備一些三角形、正方形、正多邊形紙片,要求學生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折疊與記錄,將結論填寫于表1,并用一句話寫出自己的活動體驗或感受。

表1
本探究活動的預設目標是通過探究活動,引發學生感知:是正幾邊形就有對應的幾條對稱軸。筆者瀏覽了學生的探究感悟,發現他們的感悟非常豐富,除了對軸對稱數量與正幾邊形邊數關系的發現,還出現了以下幾種:(1)所有的軸對稱都在圖形內相交于圖形的中心點;(2)邊數為奇數和偶數的多邊形,其對稱軸與中心點也有一定的規律性等。
根據學生的發現與感悟,筆者調整了本節課的教學預設,決定帶領學生從更深層次認識軸對稱的特點與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獲得精準尋找或畫軸對稱的能力。學生帶著自己獨有的理解與感悟進入課堂教學,并與同伴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在取長補短中互相補充,使得結論越來越完善,認知體系也愈發完整。
思考:常規情況下,對稱軸的探究活動,學困生與學優生因認知水平的差別,在完成速度上有著顯著差異,主要表現在學困生來不及畫完對稱軸,學優生都已經寫完感想了。而前置性的探究,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充足的時間完成活動,并細細琢磨與思考自己的發現,使得課堂變得更加公平。同時,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互相分享自己的感悟時,不少學生受同伴的啟發,又一次獲得二次感悟,從而對所學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
受前置性探究的影響,整個課堂教學變得更為合理、緊湊、高效,這就給師生留下更多的時間進行知識的總結、梳理與提煉,讓學生形成系統化的認知。
例3“圓的周長”的教學
剪10 個不同大小的圓,測量出它們的直徑與周長,并大概計算出周長除以直徑的結果,將結果填寫到表2 中。

表2
經探究,我發現:______________;
經交流,我發現:______________。
課堂上,教師可讓學生直接匯報探究的結論。學生提出:用圓周長除以直徑的結果都差不多是3。此時教師可將圓周率的概念直接導入,并留下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測量方法的總結、圓周率性質的探索與練習訓練等。如此能有效縮短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前置性探究活動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對認知以外的信息進行選擇性的加工與處理,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課堂因學生的充分準備而更具生命力,學生在有備而來中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也增添了對數學學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