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以“黨建引領聚人才 科技賦能創未來”為主題的第三屆“智匯·海淀”人才主題周花園路街道活動在北京國資公司所屬集智未來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基地舉辦。在北京市海淀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指導下,由花園路街道和集智未來共同打造的集智未來人才會客廳正式成立,有關政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社會團體、企業代表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參會,共同見證首個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的搭建與創舉。
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具有很強的“頭雁效應”。據集智未來牽頭研發的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大腦顯示,北京人工智能核心技術企業增長快速,催生的產業數字化企業更是百花齊放、高速發展。這對人工智能技術人才的需求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同時顯現出的缺口越來越大。集智未來匯聚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工信部電子一所、百度、中公教育等多方培訓資源,成立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基地人才培訓中心。培訓內容著眼實戰能力提升和崗位勝任力,所有課程均通過百度、工信部考試中心、北京大數據研究院等權威機構技術能力的專門認證,以滿足用人單位的能力需求。
此外,在活動中,集智未來發布的《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十條措施》,從技術能力提升、就業面試輔導、就業服務對接、孵化空間支持、創業輔導服務、公司注冊支持、金融對接服務、科技條件支持、知識產權服務、場景對接服務十個方面,把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措施落實落細。
近日,北京市經信局網站公布“2022年度北京市第四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中關村密云園27家企業榜上有名。
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是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的戰略性舉措。近年來,密云區經信局、中關村密云園管委會充分發揮職能和引導作用,積極推薦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中小企業參加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評選,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強的中小企業相繼入選。
北京北鈴專用汽車有限公司主要以研發生產醫療救護領域特種車為主,其中醫療救護車在北京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目前,產品已涵蓋救護車洗消中心、醫療廢物消毒車、兩癌篩查醫療車、采血醫療車等,遠銷俄羅斯、朝鮮、日本、巴基斯坦、津巴布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公司先后獲得發明專利1項、新型實用技術專利28項、軟件著作權11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40余項。
北京漢典制藥有限公司秉承名醫古籍《脾胃論》《傷寒雜病論》中經典名方,應用現代先進生產工藝,研發生產“補中益氣顆粒”“參苓白術顆粒”“小柴胡顆粒”等中成藥品。同時,遵循中醫藥理論,結合中醫臨床療效,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手段開展中藥和復方藥理作用研究,自主研發了國家重大創新藥“紫葉丹膠囊”等多種藥品。其中“保爾根痛平顆粒”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公司先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4項,國家新型實用技術專利2項。
北京博恩特藥業有限公司、北京恒久實驗設備有限公司等25家企業也同時入選2022年度北京市第四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
9月22日上午,北京(中關村)審查員實踐基地(東土科技)實踐點揭牌暨啟動會在東土科技公司成功舉辦。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中心、中關村石景山園管委會、北京市專利代理師協會等單位相關負責同志參加此次活動。
會上,與會人員一同參觀了企業展廳,重點了解企業在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等創新技術成果。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中心、中關村石景山園管委會、東土科技公司等單位共同為東土科技審查員實踐點揭牌。座談交流環節,東土科技公司詳細介紹了企業在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及工作開展情況。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電學部、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中心分別介紹了實踐基地相關需求,目標及中關村知識產權服務情況;北京市專利代理師協會介紹了協會職能及專利代理服務情況。各方圍繞企業在創新發展中技術研發成果保護、知識產權戰略布局等方面的成果及難點進行交流。
北京(中關村)審查員實踐基地是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于創新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加大政企合作力度,實現雙方共贏具有深遠的意義。今年,共13家中關村企業掛牌審查員實踐點。東土科技實踐點啟動揭牌,來自國家專利局電學部的審查員組團入駐企業,開展為期兩天的實踐交流,對幫助企業知識產權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及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也將有效推動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查資源與中關村石景山園企業專利戰略工作全方位對接,構建園區知識產權創新體系。下一步,中關村石景山園將聚焦虛擬現實、工業互聯網等新興產業領域,繼續推動知識產權創新體系構建,深挖高價值專利,助力園區創新發展。
俄羅斯南烏拉爾國立大學和中國、波蘭同行們共同研發出能夠延長航空航天領域貴重零件服役期的新材料,還能保護金屬涂層免遭腐蝕。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合金與化合物雜志》上。
南烏拉爾國立大學新聞處表示,帶有罕見特性的3種新材料是中俄波三國科學家聯合工作的成果。這些材料是所謂的高熵金屬間化合物,它們在相位穩定中的特性,以及原子排列的規整性為制造應用廣泛的貴重化合物提供了光明前景。
南烏拉爾國立大學晶體增長實驗室研究人員奧斯托瓦利·莫加達姆介紹說:“我們所獲得的樣品中,2/3擁有高硬度,能夠延長航天工業重要零件的服役期。材料可被用作保護金屬部件免遭腐蝕的涂層。比如,其中一種適用于發動機點火部分,以及燃氣渦輪機葉片;另一種化合物是高速磁轉子(發動機部件版)的理想選擇,因為這種材料具有高屈服強度(即可逆變形)。”
莫加達姆稱,這3種復合材料均可用作高性能催化劑。高熵金屬間化合物由不同的原子組成,每種原子都有自己的作用,可加速特定的化學反應,因此與貴金屬相比,這些化合物表現出更大的催化活性。
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納米結構電子皮膚設備(有機場效應晶體管)。這種電子皮膚設備包含一個納米網狀結構,可長時間測量和處理生物信號,且不會讓佩戴者感覺不適。這一成果標志著科學家們向電子皮膚設備集成系統邁進了一大步。相關研究刊發于最新一期《高級功能材料》雜志。
電子皮膚是指貼在皮膚上的電子可穿戴設備,用于收集溫度、心率、肌電圖和血壓等生物信號,并傳輸數據。為了使用實時醫療系統準確測量生理信號,需要一種能夠連接到光滑且不斷移動的皮膚表面的軟性傳感器。因此,目前大多數用于皮膚表面的電子設備都使用塑料和橡膠等表面平坦的基材制造而成。
但這種基質材料雖然表面平坦,卻透水透氣性都較差,長期附著在皮膚上可能導致意外疾病,如過敏、代謝紊亂等。因此,與生物組織接觸的電子設備必須擁有高滲透性,才能確保長期使用。鑒于此,以聚合物納米纖維為基礎的、擁有良好透氣性的納米網格器件的相關研究一直備受關注。然而,由于表面粗糙、缺乏機械穩定性、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科學家們很難制造出納米網格晶體管。
在本研究中,DGIST團隊使用聚氯代對二甲苯作為生物相容性涂層,解決了這些問題,成功開發出了全球首款可應用于電子皮膚設備的超薄透氣納米有機場效應晶體管(OFET)。
這種超薄納米網格OFET幾乎不會給用戶帶來任何不適,并且可以與各種傳感器相結合。而且,新設備即使折疊或彎曲、或在高濕度等惡劣環境下,都不會導致性能受損。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首次成功開發出納米網格有機場效應晶體管,晶體管的開發對于構建復雜電路至關重要,有了它,就可以長期實時測量并處理生理數據。
英國《自然》雜志封面以“矩陣游戲”為題,發表了人工智能(AI)公司“深度思維”團隊的最新發現:AI可解決矩陣乘法問題。這是第一個可為矩陣乘法等基本任務發現新穎、高效且正確算法的AI系統。換句話說,這個名為“AlphaTensor”的AI能自行發現新算法,從而解決了50年來數學領域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找到兩個矩陣相乘最快的方法。
數學在計算機編程中經常出現,通常作為描述和操縱現實世界現象表示的一種手段。例如,它用于表示計算機屏幕上的像素、天氣狀況或人工網絡中的節點。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對矩陣進行計算。
在對游戲進行編程時,矩陣描述了可能的運動選項。為了實現這樣的運動,矩陣經常被相乘和/或相加。這需要海量的工作,隨著矩陣變得越來越大尤其如此,這就是為什么計算機科學家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開發越來越有效算法來完成工作的原因。1969年,數學家沃爾克g斯特拉森想出了一種方法,只使用7個乘法運算而不是標準的8個乘法運算將兩個2×2矩陣相乘。
但在新成果中,“深度思維”研究人員從游戲系統中尋找靈感,這些游戲大多數都是基于強化學習的。在構建了一些初步系統之后,研究小組將重點轉向了樹搜索,這也用于游戲編程,是系統在特定情況下查看各種方案的一種手段。當應用于乘法矩陣時,研究人員發現,將AI系統轉換為游戲可搜索最有效的方法來獲得所需的結果——數學結果。
研究人員通過允許它搜索、評估來測試他們的系統,然后使用現有算法,并以獎勵來激勵選出最有效的算法。系統學會了影響矩陣乘法效率的因素。接下來,研究人員將允許系統創建自己的算法,尋求進一步提高效率。他們發現,在許多情況下,系統選擇的算法比人類前輩創建的算法更好。
“深度思維”團隊希望,未來AI能更多地用來幫助攻克數學和科學領域的一些最重要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