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淀法院 閆行冉
職工在前往發宣傳單地點的途中受傷,人保局作出認定工傷決定。因認為職工受傷情況不符合認定工傷情形,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撤銷該認定工傷決定。海淀法院經審理,判決駁回公司的訴請。
原告思遠教育公司訴稱,其公司主要從事少兒書法業務,職工馬某系該公司市場專員,負責發放業務宣傳單并登記客戶信息。2020年11月,馬某向人保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稱其在前往某生活廣場發宣傳單的工作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受傷,請求認定工傷,后人保局作出認定工傷決定。但馬某一直在該公司附近1公里內的地點發宣傳單,事發當天前往距公司3公里左右的商場推廣不符合常理。故原告認為馬某屬于擅自脫崗回家導致事故發生,不應認定為工傷,要求撤銷該認定工傷決定。
被告人保局辯稱,馬某受傷時準備前往的某生活廣場距離該公司大概有3.5公里,且人流量大利于拓展業務,故該生活廣場應屬于馬某的合理工作區域,其受傷地點符合前往工作區域的合理路線。在人保局辦理工傷認定過程中,思遠教育公司未提交馬某非工傷證據材料。綜上,人保局作出的認定工傷決定事實清楚,程序合法,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正確,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法院經審理認為,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本案中,根據思遠教育公司與馬某簽訂的勞動合同,馬某的工作內容為市場營銷和促銷、市場推廣和客戶引流,實際工作內容為發放業務宣傳單登記客戶信息,該工作內容決定了其工作對象和工作場所不具有固定性。該公司指定馬某的工作區域為公司所在地附近的幼兒園、小學以及附近的社區活動廣場。馬某前往的生活廣場距離公司3.5公里左右,駕駛摩托車前往約需12分鐘,周末人流量較大,利于馬某完成業務,故該生活廣場應屬于馬某合理的工作場所,其受傷地點符合前往該工作場所的合理路線。同時,本案并無直接證據證明馬某發生事故受傷系因脫崗回家,思遠教育公司的主張缺乏事實根據,法院不予支持。法院最終判決駁回思遠教育公司的訴請。
宣判后,思遠教育公司提起上訴。二審維持原判,現該判決已生效。
1.哪些情況屬于認定工傷情形?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四)患職業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2.如何理解“工作場所”?
北京市工傷認定辦法第四條規定:區、縣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在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時,“工作時間”應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或者單位要求職工工作的時間進行把握。職工因工作需要而加班加點的時間、因工作需要的必要工間休息時間,也應視同為“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可以按照職工日常工作所在的場所以及為完成領導臨時指派的工作所涉及的場所進行掌握。“事故傷害”包括職工在工作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或者急性中毒等引起的事故傷害。
對此,法官提醒廣大勞動者、用人單位,應正確理解“工作場所”的范圍,不僅限于主要的工作場所,還包括若干次要工作場所或臨時工作場所及相互之間的必經區域,比如職工參加單位會議時的會議室、營業員拖運商品從倉庫到營業廳必經的道路等等。若用人單位將“工作場所”僅限定為“日常工作地點”“公司安排的工作區域”,既不符合日常生活常識,也不符合工傷保險條例“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職工的立法目的。
(文中人物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