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亞飛,張一澍
(齊齊哈爾大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成長的經歷決定了新時代大學生呈現出新的思想特點和行為規律。如何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行為規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是每一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呈現出諸多特點,行為表現上也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關注大學生的成長,將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及有效的教育策略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并加以研究。
1.政治思想穩定健康,理論素養有待提升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狀況較為穩定健康,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理想是信仰的對象,信念是理想得以實現的保證[1]。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堅定,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具備較為正確的政治認知和穩定的政治態度,對我國的政治發展道路和政治制度也高度認同。大學生政治情感積極健康,具有穩定的愛國主義情懷,能夠將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聯系起來,入黨動機也較為端正,政治思想狀況較為積極向上。但部分大學生不注重政治理論學習,對黨的一些理論認知較為模糊,沒有真正做到入腦入心,理論素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2.道德觀念積極向上,踐行意識需要加強
高校非常重視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從實際的教育成效上可以看到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質明顯提升。當代大學生普遍擁有正確的道德認知,認可我國的倫理道德要求,能夠掌握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對每一個位公民的基本要求。大學生還具有較強的道德修養,爭當道德模范,社會責任感顯著提升,成為宣傳和踐行道德規范的重要力量。雖然大學生對道德有正確的認識,但是在某些方面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也會導致大學生在道德選擇上出現偏差,主動性不強,不符合社會道德要求,踐行意識還有待加強。
3.積極進取精神突出,心理承受能力較弱
我國各領域取得的成就激勵著大學生努力提升自己,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樹立起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比如面臨人生選擇時,有的大學生選擇通過考研提升自己,每天刻苦學習;有的大學生為了畢業后能夠順利找到工作,在校期間積極進行實踐鍛煉,這些都體現出大學生積極進取的思想品質。但部分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大學生心理尚處于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心理品質尚未定型,由于種種原因,使得大學生在個人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巨大落差,造成心理困擾,看待事物態度變得消極,出現心理抑郁等問題。
4.價值觀念更加多元,價值選擇缺乏甄別
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大學生既可以通過當前開放的社會環境尋找到他們自我認同的價值觀,也可以通過學校教育接觸社會主流價值觀念,還可以通過網絡接受更為多元的價值觀念。因此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不可避免的多元化。比如大學生更加追求一種務實、體現自我個性的價值理念。但由于西方社會思潮中存在的不良思想,市場經濟帶來的功利化、逐利化傾向以及網絡的負面影響也會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帶來困擾,對各種價值觀念辨別能力較弱,價值選擇缺乏甄別,容易受到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
1.學習能力較強,但主動性不足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海量信息進入人們的視野,面對這一現實,學習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對先進技術和前沿知識較為關注。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做到明確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規劃,有著較強的隨機應變的能力。但學習是一個了解新事物、接受新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過程,整個過程必然存在枯燥的問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主動性不強。在中小學階段,教師會主動把知識傳遞給學生,久而久之形成被動接受的習慣,進入大學后學習環境相對寬松,部分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惰性,長此以往造成主動性下降。
2.接受能力較強,自控能力較差
大學生的特點之一是思想開放、思維活躍、視野更加開闊、知識面更廣、善于發現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特別是成長在今天這樣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學生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和資源。但自控能力差導致大學生出現各種問題,比如不能正確地使用網絡,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刷抖音、打游戲上,耽誤學習,出現違反學校校規甚至違反法律的情況,導致自己無法完成學業,因此高校必須注重對大學生自控能力的培養。
3.獨立意識較強,但交往能力較差
當代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大學生即使進入大學后也會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愛,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大學生較為注重自我意識,獨立行動力強,敢于質疑一切的性格。在生活中由于學習環境的改變,學生從相對封閉的中小學轉向相對寬松的大學校園,父母對他們的管教和束縛大大減少,在此轉變中大學生的獨立做事、獨立學習、獨立意識十分強烈。但部分大學生從小就缺乏與同齡人的交流,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集體意識較弱,缺乏合作意識和互幫互助精神,不善于與人交往,容易和同學發生矛盾。
4.做事較為理性,但功利性明顯
大學階段,大學生的心理逐漸成熟,處理問題也由感性逐漸轉為理性,在做決定前也會考慮各種主客觀因素,綜合多種因素再做出決定,不感情用事。比如“00 后”大學生有著較為務實的人生理想,更加注重當下,生活質量、幸福指數、社會地位、報酬收入等都是他們比較關注和努力追求的重要方面。但大學生在行為取向上功利性愈發明顯,做事越來越功利化,以自己能不能從中得到什么好處作為行動的價值尺度,比如在與同學交往上看其是否對自己有幫助,這容易導致大學生偏離正確軌道,功利性太強不利于長遠發展。
新時代大學生所呈現出的思想特點和行為規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對家庭、社會、學校、網絡等因素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產生影響的成因分析,明晰大學生呈現出的思想特點和行為規律。
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深刻影響著個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其深刻性還體現在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首先,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差異。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較為優越了,但在經濟發展中存在貧富分化的現實問題,進入大學后,大學生之間樂于進行對比,家庭條件差的學生容易心理失衡,做出不恰當的行為。其次,家庭結構也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重要影響,家庭結構顧名思義就是家庭成員的組合情況,今天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溺愛容易使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近年來離婚率不斷上升,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數量增多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消極等心理問題,甚至產生仇恨報復等心理問題。最后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對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規律產生重要影響,父母的豐富閱歷和成熟心態會給子女帶來重大影響,父母教育方式恰當,能夠和孩子真誠交流,親子關系融洽,處處做孩子的好榜樣,都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社會是一個多要素、多主體的相互聯系的復雜系統,社會環境的變化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社會中的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日益凸顯,對大學生的進取精神、獨立意識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如果引導不當,很可能在大學生群體中產生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思想,處理問題功利性較為明顯。社會角色的多樣化也在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社會組織結構由單一向多樣化轉變,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日益多樣化,使得大學生的生活觀念和態度發生改變,出現的一些問題,令大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各種社會思潮的不斷涌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造成大學生價值觀念多元,社會中的一些不良風氣,比如誠信缺失、責任意識淡薄等,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大學校園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大學生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學校度過的,校園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課堂教學,當前高校在課堂教學中存在重成績、輕思想的問題,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做出正確引導的效果不彰。其次,校園文化的熏陶。良好的校園風氣能夠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但不良的校園風氣會帶來消極影響比如誠信問題,今天的大學校園誠信問題差強人意,有的學生為了期末不掛科進行抄襲,這些都是不良校園風氣的表現。最后,教育管理者的工作不到位,在校園中的同學關系尤其是室友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對學生良好品質的塑造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總之,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利于大學生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品質和行為習慣。
網絡是一個大雜燴,既傳播文明又傾瀉垃圾,既開啟民智又制造蒙昧盲目[2]。網絡環境的變遷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在網絡上也變得日益活躍,通過網絡進行情感宣泄,尋找精神寄托。網絡作為重要的信息載體和傳播途徑,鍛煉了大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豐富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了自身的學習能力。但網絡的負面效應也對大學生產生了重要影響。面對網絡上的各種復雜信息,面對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碰撞,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被一些錯誤的、虛假信息裹挾著。很多大學生陷入網絡游戲無法自拔,自控能力極差,極大浪費了自己的學習時光,導致思想懈怠。
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對新時代的大學生群體時,要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制定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與教育計劃,幫助大學生改變認知。從而矯正不良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做好當代大學生的管理教育工作。
規范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堅持學習政治理論知識,提高思想覺悟。在教育工作中,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確保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穩定健康。
其次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奉獻意識、服務意識。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具有明顯的示范作用,能夠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
最后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所謂專業素質是指教育者具備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態,對其錯誤思想進行引導,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今天的大學生獨立意識較強,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通過這種方法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培養大學生擁有健康的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高校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黨的理論成果尤其是最新成果教育學生,以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立場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聯系起來。近年來,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重視課堂教育的作用,課程可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相關的心理知識,掌握自我訓練和調控的方法。通過課堂教育培養學生開朗的性格,強大的自控能力,讓學生積極地看待事物。其次,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中心,大學階段很多學生存在焦慮、迷茫等心理問題,通過到咨詢中心與教師交流運用會談法、合理情緒療法等多種方法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改變認知,從而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3]。
培養大學生擁有健康的思想和積極的行為,光靠教育是不夠的,還必須注重行為的引導。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首先,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基礎設施,塑造行為禮儀,倡導現代文明交往的標語,讓學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接受思想上的洗禮,進而達到規范行為的目的。其次通過開展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既能達到育人的目的又能提升大學生的交往能力。比如開展評優活動,發揮榜樣作用。評優評獎是激勵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能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評優評獎這項活動要以全員育人教育工作為整體的支撐點[4]。對待網絡問題上,學校要重視開展網絡文化教育的宣傳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掌握正確的網絡文明規范,營造有益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正確使用手機,提升學生的自控能力。
要想從根本上改進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光靠學校教育和引導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高校管理者通過與學生日常的接觸對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生活狀態、學習狀態有基本的了解,能夠掌握學生的最新思想動態,為了能夠精準地解決學生的問題,需要學校與家庭的及時溝通。學校要把學生的最新狀態反映給家長,家長了解后能夠與老師進行交流、磋商,以便形成好的處理方式。學校的教育再好,給學生傳授的價值和思想再正確,如果任由社會的不良風氣蔓延,比如道德滑坡、公德淡漠、利己主義等,也會使良好的社會環境也會受到污染,在學校即使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大學生也會在社會的“大染缸”中染上“雜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社會與學校共同擔負起育人的作用,同頻共振,同向發力[5]。改進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規律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者共同合作,形成相互作用、密切聯系、溝通反饋的育人網絡,建立共同、共通、共識的管理模式,切實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