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春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快速發展,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面臨著較大的挑戰與變革,在“大智移云”全新時代背景下,深入全面地推動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教學變革以及創新發展,應該積極推動雙師型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切實有效地提升師資隊伍實踐教學能力,更好地服務于高職會計專業教學需要,實踐證明,只有深入全面地推動高職會計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不斷培養優化專業教師的綜合能力,更好地提升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才能夠為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服務,才能夠切實提升會計專業人才的適應性。
產教融合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各行各業的支持,行業企業發展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職業教育為行業企業的發展提供人才資源保障,而校企合作又是“產業”與“教育”相互融合的著力點,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之間應進行深度融合,形成資源互通、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共同體[1-2]。
在這種全新的時代背景下,科學精準地提升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成效,不斷推動高職教育的變革與創新,切實有效地夯實人才培養水平,應該注重深入全面地推動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可以說,良好的師資隊伍建設,是保障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深入開展的重要前提。但現階段,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中,尚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
為準確把握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現狀,本研究圍繞“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的評價標準、評價體系、雙證書”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線上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對內蒙地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共回收78 份問卷,據結果顯示,目前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雙師型”教師概念的提出已有20 多年的歷史,在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雙職稱”“雙證書”“雙能力”等理論,為我國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目前,教師對于“雙師型”概念界定不清,甚至有混淆的情況出現,針對“雙師型教師應具備哪些條件”這一問題,調查數據顯示,有87.18%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具備“雙能力”,有76.92%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具備“雙證書”,有71.79%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具備“雙素質”,只有51.28%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具備“雙職稱”,說明專業教師對雙師型概念界定不清晰,看法不一。如表1所示。

表1 雙師型教師應具備的條件分析
針對“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師參加企業財務工作時間”這一問題,問卷調查顯示,有51.28%的被調查者沒有企業財務工作實踐,財務工作時間1 個月以內的教師只有19.23%,財務工作時間3 個月以內的教師只有6.41%,財務工作時間6 個月以內的教師只有7.69%,財務工作時間1年以內的教師只有6.41%,財務工作時間1年以上的教師為8.98%。主要原因是會計專業教師大部分都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進學校從事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這類教師的優勢是會計專業理論水平較高、研究能力較強,缺點就是沒有企業財務工作實踐經歷,教學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較弱,對技能型會計人才的培養質量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表2所示。

表2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師參加企業財務工作時間分析
調研發現,部分會計專業教師是非會計專業畢業,對會計專業知識缺乏全面掌握,在授課過程中只研究所講授課程,不能有效地將會計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因此,除教師資格證書之外,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師還應至少獲取一個會計職業資格證書,比如初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師、管理會計師、審計師、稅務師等證書,通過深入系統的學習以及考證,能夠全面掌握會計專業知識,為實踐教學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調研數據顯示,專業教師“雙證書”比例較低,持有初級會計師證書的教師比例僅為16.67%,持有中級會計師證書的教師比例為30.77%,持有“1+x”師資培訓證書的教師比例為62.82%,如表3所示。學校應制定相關制度,將“1+x”師資培訓證書的持有率提高至100%,初級會計師證書的持有率提高到60%以上,中級級會計師證書的持有率提高到50%以上。如表3所示。

表3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師持有證書分析
針對“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制度”這一問題,問卷調查顯示,有34.62%的被調查者學校有培訓制度,有10.26%的被調查者學校有激勵制度,有14.1%的被調查者學校有評價體系,這說明大部分高職院校缺乏有效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激勵機制,相關制度不健全,比如雙師型教師的考核機制、薪酬待遇、職稱評定、聘任等方面都沒有明確規定,不能充分調動教師雙師素質培養的積極性。如表4所示。

表4 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制度分析
培養復合型會計人才是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培養目標,而師資隊伍建設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力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強技能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師大多數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企業工作經歷,缺乏財務工作實踐經驗,無法將財務實際工作經驗、操作技巧等元素融入專業課程課堂教學,也就很難滿足行業企業對復合型會計人才的需求。因此,培養兼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是高職院校實現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最根本保障[3]。
“三教”改革,即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其中教師是根本,是改革的主體,其落腳點是培養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教師”的改革,應以“雙向雙融通”為主要途徑,校企雙方師資互兼互聘;加大培訓和引進力度,培養教師的專業能力、實踐教學能力;建立結構化師資團隊,構建“功能整合、結構合理、任務明確”的結構化的師資團隊。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實現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經之路,校企合作又是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著力點。在產教融合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應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完善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具體包括教師企業跟崗實踐制度、雙師型教師的多維度考核標準、教師工作量折算方法等內容。同時,高職院校還應完善新進教師的準入制度,將雙師素質融入考核內容,采用公開招聘的方式,引進企業財務會計專家充實專業師資隊伍,全面打造一支真正意義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
1.專業教師定期參加企業跟崗實踐
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規定,職業院校教師每年至少有1 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學校應根據專業教學進度安排,有計劃安排專業教師定期去企業實踐,比如會計專業教師有10 名,每年至少安排2 名教師參加企業實踐,時間可以選擇寒暑假或教學時間。這就要求校企合作要有深度,不僅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崗位,還要為教師提供實踐崗位。
2.制定雙師素質多維度考核標準
為保證教師的企業實踐效果,實行多維度多標準量化考核方式,其中企業考核教師的出勤情況和工作業績,學校考核教師的總結報告和實訓資料,以打分制形式,由不同的考核主體進行打分,滿分為100 分??傇u成績由學校和企業考評成績組成,各占50%。考核等級為不合格、合格、中等、良好、優秀。具體可以參照表5。

表5 教師參與企業實踐考評表
3.完善教師工作量折算方法
部分高校實施績效工資制度,對不同職稱的教師工作量做了明確規定。教師參加企業實踐,勢必會影響教師工作量的完成,如果參加企業實踐時間較長,規定的教學工作量難以完成,會影響教師本人的績效工資。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應明確規定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期間工作量的折算方法,消除教師的顧慮,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實踐。
聚焦“1+X”證書制度,開展專業教師全員培訓。截至目前會計類的“X”證書包括財務共享服務、智能財稅、大數據財務分析、財務機器人等16 個證書,等級有初級、中級、高級,這些證書的特點是實踐性非常強,學校經過甄別后選定2~3 個證書,鼓勵專業教師參加“X”中級或高級證書培訓,獲得師資培訓資格,提高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有效提雙師素質。
按照職教20 條規定,雙師型教師是指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學校應制定“雙師型”教師評價標準,將企業實踐和職業資格證書納入考核評價體系,比如取得1~2 個“X”證書中級培訓資格、通過中級會計師(或注冊會計師、稅務師、管理會計師、資產評估師)考試并取得證書、參加企業實踐1個月并通過考核。明確評價標準,對于符合標準的教師應頒發雙師型教師證書。在取得證書當年,應給予一定的獎勵政策,比如職稱評審、職稱聘任、年度考核等方面優先考慮[4]。
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考試制度,在專業教師資格考試中,依據財務會計專業大類制定考試大綱、擬定試題庫,將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融入考試內容,實行筆試和結構化面試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建立公開招聘機制,吸納行業企業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引進企業財務專家,完善專業師資隊伍結構。聚焦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培養。
一方面對于高校畢業的新入職教師,探索建立為期1年的教學見習期與為期3年的企業實踐制度,另一方面,對于入職的行業企業專家,應加強教學能力的培養??傊?,高職院校應建立以雙師素質為導向的專業教師準入制度,全面提升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5-8]。
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大決策部署。2021年2月教育部頒布高職院校新專業目錄,會計專業正式更名為大數據與會計,會計專業升級的同時,課程體系要進行數字化改造。新技術賦能新專業,將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融入課程體系,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加大力度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師資隊伍,使會計專業教師掌握新技術、新能力,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真正意義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
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國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進入了質量提升的新階段。2021年2月教育部頒布高職院校新專業目錄,會計專業正式更名為大數據與會計,會計專業升級的同時,課程體系要進行數字化改造。新技術賦能新專業,將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融入課程體系,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加大力度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師資隊伍,使會計專業教師掌握新技術、新能力,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真正意義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