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堂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000)
本文所研究的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具有一般公共空間的共性,又因濱河區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故為充分理解城市濱河公共空間的內涵,需要對其相關概念進行辨析,這其中主要涉及兩個概念:城市公共空間和濱河區。
城市公共空間主要指城市中的人工因素占主導地位的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社會使用的城市室外開放空間。“公共”與“私有性”相對應,其主要面向城市公眾開放,具有公共價值。按照空間類型,城市公共空間可分為五類:城市公園綠地、城市廣場空間、城市公共交通空間、城市居住區公共空間、城市公共管理服務設施附屬空間[1]。
“濱河區”區分于“濱水區”,“河”包括“江”這樣的大河流,也包括城市中如馬涌、人工渠等小河流[2]。濱河區主要包括了水體、水路交界處和陸上的相關土地三個空間層次。濱河區所涉及的空間范圍包括200m~300m 的水域空間,基本等同于視覺中景區,及與之相鄰的城市陸域空間,其對人的誘惑距離為1km~2km,相當于步行15min~20min的路程[3]。
城市濱河公共空間是城市空間中的一種界定類型,在以河流為特色的城市中具有更重要的社會價值。城市濱河公共空間指城市濱河區中與河流密切聯系,為市民戶外活動提供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公共空間個體的集合[4]。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從空間層次來講,主要包括:與河流相鄰的陸地空間、河陸過渡區空間以及河域空間等三類空間。對于濱河城市而言,城市濱河公共空間與市民生活品質聯系密切,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最深,強烈地表現出自然要素與人工要素兩者的交匯融合,這是城市濱河空間區別于其他城市空間之所在。
常規反映濱河公共空間與人的需求之間聯系的研究,其關注點限于一般的環境質量層面,而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考慮的更加綜合一些,從“量”和“質”兩方面考慮濱河公共空間是否滿足活動主體在活動場所和活動事件需求的程度。簡言之,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的研究過程,具有綜合性、全面性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評價指標參數集合并非是恒定的,其隨著研究對象的特性而變化,也受到城市經濟、地域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理論方面,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評價的實質是評定濱河空間滿足活動主體需求的程度,品質即生活質量。因此,評價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相關的綜合性的問題需要一套科學的、全面的、可操作的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能夠客觀地為濱河公共空間品質的評價提供一套指標參數集合。一方面,通過分析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現狀,對科學地制定城市濱河區規劃和相關建設決策提供客觀依據;另一方面,也會為城市濱河公共空間設計提供一個可操作性的指標體系,為今后的包含基于規模、經濟、地域文化等相關因素界定的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評價工作奠定基礎。實踐層面,將對實例城市的濱河公共空間品質進行評價,利用得出的評價結果發現建成空間的問題,并針對性地對該濱河城市不同區域的公共空間現狀進行優化和整改,彌補本地區建成后公共空間的不足,使城市濱河公共空間能更好地為城市居民服務。
目前,國內外關于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的研究多數仍停留在對濱河區城市設計以及景觀品質方面的研究。城市空間品質研究在認識城市空間的評價機制方面,更偏向于單項因子分析卻缺少綜合分析[5],過渡“細化”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其變得“偏見”,喪失對城市內在聯系的思考。因此,本文運用“場所空間理論”的研究思路,基于“場所”與“空間”的同質性,通過場所來總結組成空間的活動主體、活動事件、活動場所,通過整合各個系統元素,從場所空間的塑造出發建立有機的聯系。
國外對公共空間評價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已經發展了幾十年,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不同的評價方法和對具體公共空間的評價,使得公共空間評價理論及評價方法有了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在評論理論研究上,美國學者普萊塞等建立了使用后評價過程模型,并通過案例論證了不同層次的使用后評價方法;美國學者貝克爾提出基于設計研究及診斷的使用后評價理論;英國學者坎特提出了“場所目標評價”概念;美國學者穆爾補充了從人們行為的角度考察建筑評價研究。評價方法研究方面,弗雷德曼和齊姆林將過程性評價思維引入評價體系中;馬蘭斯則提出的一系列偏重于量化的評價方法;蔡塞爾討論了以行為學、心理學為側重的“環境-行為”系統研究方法[6];在《交往與空間》中,丹麥學者楊·蓋爾從人及其活動對物質環境的需求這一角度來研究城市公共空間的質量[7];凱文·林奇在《城市意向》中,通過認知地圖的評價方法對城市濱河公共空間環境質量進行評價[8]。
國內上世紀80 年代初,我國學者開始進行公共空間品質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公共空間品質評價的相關研究方法的探究上。郭恩章教授從城市空間再設計出發,提出了高質量的城市濱河公共空間所具備的十條特性[9];周進博士構建了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評價指標體系[10];在《城市公共開放空問品質的模糊綜合評價》中,陸路先生將影響城市開放空間品質的內容劃分為三個方面,提出了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品質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并用實例城市進行了詳細研究[11]。

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評價指標體系
從國內研究內容來看,對公共空間品質的研究缺少定量分析的內容;多以專家角度進行主觀定性研究分析。因此,本文考慮采取更加綜合的研究方法,將公共空間所涉及的主體進行區分,設計出使用者、設計者、管理者等相關角色調查問卷。采用因子分析法,結合專家意見與公眾咨詢,對影響城市公共空間品質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選出影響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的指標集合。
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評價指標的選取標準是一個客觀的,變化的過程,依據不同城市的經濟實力、地域文化、地理特征、居民構成等有所不同,該指標體系是判斷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的參考。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評價指標應盡可能的科學,全面反應城市濱河公共空間的實際情況及其滿足活動主體需要的程度,應當遵循的原則包含:科學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以及適用性原則。
評價指標中包含以數據描述評價對象的客觀指標和以主觀描述評價對象的主觀指標兩類指標。前者主要通過研究者實際調查可得,后者主要通過使用者、設計者及管理者等相關主體調查問卷可得。這些評價指標相關數據,應當從科學的角度,實際出發來獲取總結。
從場所空間理論出發,結合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內涵,并結合專家咨詢意見及使用者意見反饋,模擬建立了能夠充分反應城市濱河公共空間特點的指標層次。本文將評價指標按照場所三要素“活動主體一活動事件一活動場所”為基礎,建立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評價指標體系,將體現濱河公共空間品質的所有因素分為場所自然屬性、場所舒適性、場所可達性、場所活動分類、場所文化意向、場所安全性、場所狀態等七個層面。這七個準則層為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評價指標體系的準則層指標,后面再往下細分為34 個指標層單項評價指標(見下表)。
實際上,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還受許多其他因素影響,如場所維護、空間權利等,也可以根據研究對象特征及研究深度對于指標層進行二級細分、拓展。在評價指標選取上,隨著研究對象的特征不同,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標準也會發生變化,在實踐運用過程中,應結合城市的實際情況,根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改變,對表1中評價指標進行優化調整。
本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目的是為城市分析本區域濱河公共空間品質提供可借鑒的參考,評價方法是決定評價結果的關鍵。現階段,多數空間品質評價研究運用的評價方法為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方法,其一般分為三部分內容:首先對研究對象的全部因子進行分類;其次通過兩兩因子對比,通過加權評價方法得到指標權重并在分類基礎上對各小類按照優劣進行排序;最后在通過一套計算方法綜合多因子影響結果,得出一個綜合的評價指數,依據指標分數評判參照標準,進行評判評價對象環境的好壞程度。然而評價指標權值的確定往往局限于某一主體的主觀的分析和判斷[12],甚至部分研究者評價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現狀時,僅從使用者的角度對評價指標進行權重分析,把評價指標中包含定性和定量的指標因子的特性模糊,交由使用者去理解和評判所得出的指標權重是否具有“全面性”“科學性”以及“有效性”。此外,通過綜合評價結果得出的綜合的評價指數往往忽略了客觀本身,缺乏可操作性的實際。因此本文認為,研究濱河公共空間本身不應局限于“綜合”的指數結論,而應該強調對于研究對象本身要素的主要類型集合的評價方法,以實際出發,發現并解決問題,為公共空間品質優化行動提供科學的依據。此外,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上除考慮基礎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全面性的普遍原則外,還應思考其層次性的可操作性需求以及地域性特征,這是尊重城市文化的濱河公共空間品質評價的“靈魂”所在。
本文研究中專家調查法和語義差異法是對濱河公共空間品質評價中的主觀評價進行量化的主要工具。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評價與建設決策中,應當關注活動主體的需要,這個活動主體是以使用者為主,同時考慮設計者以及管理者的需求,協調出一個綜合多方需求的價值取向。評價指標的選取基于城市的經濟實力、地域文化、地理特征、居民構成等有所不同,通過專家咨詢和使用者意見反饋,模擬建立了能夠充分反應城市濱河公共空間特點的指標層次。通過專家調查法,賦予準則層至因子層的各層因子權重值,最終建立濱河公共空間品質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評價指標體系,實證調查分析,獲得城市真實的、可操作性的要素主要類型集合評價,針對性地指導城市濱河公共空間品質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