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芳,楊志偉 (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新余 338000)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環境問題愈發凸顯,在這種背景下,鄉村旅游逐漸受到青睞,其不僅給人們提供了休閑生活的場地,也推動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同時,打贏脫貧攻堅戰,鄉村旅游功不可沒,其助推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使貧困鄉村變成旅游景區。鄉村旅游扶貧被稱為一項能夠讓農民實現脫貧、走向致富的利民工程、民心工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鄉村振興的路上,鄉村旅游無疑是最優路徑。因此,鄉村旅游也被稱為“拯救鄉村的鄉村旅游”。
目前全國各地的鄉村旅游發展不均勻[1],差距懸殊,多數尚處于初級階段,如產品同質化、營銷手段低端化、開發模式單一化,環境被破壞,扶貧效果不佳等現象比比皆是,尤其是鄉村旅游景區的理論與實際發展更多地局限于旅游體系內,表現為單一的旅游經濟活動。
現如今,鄉村的變革與發展之大之快,其中鄉村旅游景區的作用不容忽視。隨著建設美麗鄉村的需要,鄉村旅游業會越來越火爆,如何使鄉村旅游景區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展現給人們,使文化、生態、經濟、美學真正的和諧統一,已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審視如今的鄉村旅游規劃,有以下兩大問題:第一,鄉村旅游景區規劃應該是景觀、旅游、產業等交叉的領域,目前該方面的規劃更多側重于單一的某項規劃,如產業規劃、鄉村景觀規劃。完全從規劃學的角度,對鄉村旅游景觀進行規劃的少之又少。第二,現在鄉村旅游的開發模式比較單一,還是以往傳統的采摘、民俗體驗、風情街等,很難滿足旅游假期比較長的游客需要。但是,本文提出的“大區小鎮”模式鄉村旅游景區規劃,則與以往不同,其試圖從規劃學的角度對鄉村旅游景區進行規劃,使之更加有效、可行,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新思路。
“大區小鎮”模式是“大景區”+“旅游休閑小鎮”+“旅游村”,其中大區是指大的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小鎮是指距離大景區較近、有地方風情和文化底蘊的小城鎮,旅游村是指距離景區或者城鎮比較近的村莊。該模式是將大景區和小鎮、村一起做旅游發展規劃,使大景區帶動小鎮、村的發展建設,提升其旅游功能。
綜合對比現有的鄉村旅游景區規劃的一些做法,筆者認為,鄉村旅游景區規劃不單單是傳統的為了吸引游客而營造多樣的視覺景觀目的,其應有更深層次的作用,例如文化、經濟、產業等方面凸顯其優勢,使得鄉村旅游景區規劃最終成為一個不僅僅進行景區規劃,更能夠提高當地人們的生活水平。
查閱國內外相關的理論研究[3],跟傳統的景區規劃相比,鄉村旅游景區規劃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為:
①規劃理念方法不同。鄉村旅游景區規劃更注重對原有生態景觀的保護,在這個前提下,注重規劃設計與整個大環境的特色相結合,同時又注重多樣性;而傳統的景區規劃則是單獨的獨立開發,不考慮景區整體效應,從而導致整體性較差,“各自為政”。
②規劃出發點不同。鄉村旅游景區規劃的出發點是為了更好地協調景區原有生態和開發之間的矛盾,在進行規劃時,從源頭上加以保護,規劃整個過程都注重生態保護;而傳統的旅游景區規劃出發點更多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不惜破壞原有生態環境。
在進行鄉村旅游景區規劃時,首先要注重保護景區內原有的生態環境,尤其是對于本身生態環境就優越的鄉村地區,例如海南省的鄉村地區[4],山地比較多的地區,尚未開發的地區等等,生態條件十分優越,還保有原來的天然生態環境,在對這些地區進行鄉村旅游景區規劃時,保護生態環境則更加重要。因此,要綜合考慮,將規劃學與園林綠化、景觀生態學、系統學等涉及的相關理論綜合起來,因地制宜,爭取做到最小破壞、最大保護。
世間萬物,有特色才能出眾,有特色才有生命力、競爭力,鄉村旅游亦是如此,可以說鄉村旅游景區開發成功與否在于是否有特色。我國土地資源遼闊,不同地區、不同省份、東西南北自然資源差異很大,但是每一個地方又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在做規劃時,要進行深入挖掘,打破原有的單一的開發模式,賦予景區自身的特色。只有這樣,才能使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留下新鮮感,才會吸引游客再次過來游玩。總的來說,突出地方特色,不僅使景區有一個更好的展示,同時也是當地生態環境與人文特色的有機融合,進而將景區推廣出去。
景區的發展需要人的參與,是其發展的內在動力,居民參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景區在進行規劃時,需要居民的參與,提供自己的意見,因為居民作為景區最早的使用者,對其各方面更加了解;第二是景區投入使用以后,居民要參與景區具體的運轉,如發展當地的服務員、導游、酒店老板等等,讓每一個社區居民自覺自愿地參與其中。
道路系統規劃是鄉村旅游景區進行規劃時的重點之一。景區需要道路與外部進行連接,其與其附近地區的通達性好壞,關系到未來游客的多少。但是,現在有兩種情況,一方面,縱觀現在的鄉村地區,道路相關基礎設施還很薄弱,通達性不好,導致彼此之間不能有效聯系,進而影響了景區的客源、物資的運送、附近村民之間的聯系,最終嚴重制約鄉村旅游景區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鄉村旅游景區的火爆,節假日時,景區的交通變得異常繁忙,交通壓力成倍增加,會造成交通擁堵,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
游客到景區旅游是為了放松身心,追求的是愉悅性和舒適性,交通的服務質量如何,會影響到游客是否會再次光臨。所以,在進行鄉村旅游景區規劃時,要注重道路系統的功能質量、服務質量。進行道路交通規劃時,不僅要可進入性、通達性好,使游客到達景區更加方便。還要注重景區大路線的設計合理,引導游客更好地觀賞景點。同時,還要提供優秀的步道設計、綠色旅游交通、自駕游服務站等項目,使游客能夠享受到有一個安全的、舒適的、親近自然的交通服務。
鄉村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周邊的資源,對“大區小鎮”模式鄉村旅游景區有著重要的影響,規劃設計應要遵循原則來進行,這包括游客利益最大化、游客成本最小化、景點時空順序、精品線路推出等。綜合分析各種因素,筆者認為中心村鎮、邊緣村兩種布局形式十分適宜。

圖1 中心村鎮布局形式
4.2.1中心村鎮布局形式
該布局形式的鄉村旅游景區,最大的特點是中心村鎮位于各個景區的中心位置,通過旅游廊道與景區進行連接,一般位置上占優勢,位于景區入口、中心位置或者具有某種旅游特色。
在進行鄉村旅游景區規劃時,考慮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中心村鎮為周邊景區提供各種服務設施,如住宿、餐飲、娛樂、休養等,這樣景區里可以純粹進行景區規劃,不受服務設施的影響。另一方面,反過來景區也可以為中心村鎮提供良好的景觀資源。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形成大社區的旅游格局。
這種布置方式很符合“大區小鎮”模式,在完善景區服務設施的同時,又能夠給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幫助,帶動整個區域的鄉村旅游發展。
4.2.2邊緣村布局形式

圖2 邊緣村布局形式
該種形式的鄉村旅游景區與中心村鎮布局形式截然不同,這種布局形式景區位于中心位置,邊緣村分散在其周邊。在規劃時,要注重對邊緣村的統一管理,使各個村都有各自特色,游客進入不同的村能得到不同的體驗,常見的有田園風情村、民俗村、溫泉小鎮、采摘村等等,實現一村一特色的模式。然而,這些特色村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彼此獨立而又密切關聯,放射狀分布于景區周圍。
這種形式主要依托邊緣鄉村獨特而有別于景區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為游客提供中心景區不能提供的旅游產品,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互補發展方式,使游客充分體會當地不同的旅游特色,給游客最大的旅游體驗,也能夠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隨著美麗中國的建設,脫貧攻堅的攻克,農村各方面建設越來越完善,在進行鄉村旅游規劃時,配套設施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5],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例如住宿、餐飲、購物點、公共設施等,不斷完善未有的設施。
隨著鄉村旅游的不斷發展,有些現象日益凸顯,同質化、環境被破壞、游客達到性低等,而“大區小鎮”模式鄉村旅游景區的優越性會削弱這些現象,景區規劃的重點將轉移到如何整合景區周邊各項資源,使規劃更加合理,打造出集旅游、居住、生態、經濟等一體的旅游景點。促進美麗鄉村的建設,逐漸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使鄉村更像鄉村,城市更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