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輝
社區配套商業是一種以社區內民眾為服務對象,以便民、利民、滿足并促進居民消費為目標的屬地型商業[1]。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商業,主要有幾個特點:第一,服務對象明確,以社區居民為主,外部人流為輔;第二,相較于大型商業,該商業類型更加貼近居民日常生活;第三,受限于特定的服務對象,一般根據居住社區的規模來確定商業規模。
武漢市社區配套商業發展初期,主要以沿街底商的形式出現,這個時期的配套商業具有業態不完善、檔次較低等特征。隨著武漢城市建設與房地產業的蓬勃發展,社區商業也得到巨大發展,涌現出各式各樣的配套商業。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很多問題。
第一,很多居住區比較偏僻,尚處于城市開發初期,居民人流量較少,仍配建了大量的社區商業,造成了資源浪費。第二,進入21 世紀,互聯網發展迅速,網購逐漸普及,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也發生了轉變,電子商業對實體商業產生了巨大沖擊。國家統計局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調查顯示,2021 年全國電商交易額42.3 萬億元,同比增長19.6%,兩年平均增長10.2%。第三,武漢市的大型商業中心較多,城市布局呈現多中心特征,很多社區商業缺乏前期策劃與合理的業態布局,導致盈利能力差,長期處于低水平運作狀態[2]。
2022 年6 月6 日,湖北省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頒布了《武漢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國家試點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以期通過改造社區商業激發社區商業活力,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其中提出到2025 年,共建設改造112 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引導社區商業主體拓展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場景,市民出門步行僅需一刻鐘,即可享受“一站式”購物、社交、文化、休閑等多種便民服務,實現“家門口的幸福”。隨著15 min 生活圈概念的落實,未來社區商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有以下幾個特征。
通過分析近幾年各大網絡購物平臺數據發現,年輕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網上購物,實體商業受到很大沖擊,然而電子商業無法替代體驗型商業。針對居民消費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轉變,未來社區商業的業態將以體驗型和零售型商業為主,對商鋪面積、空間形式的需求也將發生改變。
零售型商業需要的商鋪面積一般較小,而體驗型商業相反。總體來看,以體驗型與零售型商業為主的建筑,應當以小面積商鋪為主,同時具備容納較大商業設施的可能性。因此,未來的社區商業應具有靈活性、可變性,能夠適應不同類型的商業形式。
在實體商業大受沖擊的情況下,還是有一批商業建筑成為網紅打卡地,如成都太古里、上海前灘太古里、上海瑞虹天地太陽宮等。縱觀這些商業,都具有年輕化、社交化等特征,強調體驗性與互動性。空間體驗是傳統線下商業的優勢,以往社區商業的空間布局比較簡單,多以沿街底商為主,由于規模較小,很難設計出內容豐富且有記憶點的空間效果。隨著消費者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網購對社區商業的擠壓,未來的社區商業將更加注重空間塑造。
針對武漢市社區商業存在的問題,以盛觀尚城社區配套S1 商業建筑設計為例,分析如何使社區商業重回社區并與電子商業形成互補,通過優化鋪面分割、調整傳統社區配套商業的業態布局、打造空間亮點等設計手法,使社區商業成為具有公共活力的場所。
盛觀尚城社區位于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三環線與龍陽大道交匯處軌道3號線升官渡停車場,總建筑面積約為58.7 萬m2,住宅區毗鄰地鐵口,其中S1 商業為配建商業之一。S1 商業共兩層,總建筑面積8 566 m2,北側臨近新華園路(圖1),地塊長約220 m,寬約26 m,建筑高度12 m。S1 商業包含8 棟小建筑單體,每棟建筑面積1 000 m2,每兩棟為1 組。

圖1 S1 商業區位(來源:作者自繪)
3.2.1 業態策劃及鋪面劃分
通過對武漢市社區商業建筑的調研,未來大型商業將承擔節假日的購物消費,社區商業則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購物需求,主要包括零售型商業和體驗型商業兩大類。
零售型商業形態包含便利店、中小型超市、藥店、較小的服裝店等,體驗型商業形態包含餐廳、健身房、美容美發店、銀行、干洗店、花店、咖啡店、酒吧、房屋中介、裝飾公司及親子游樂等。針對此類商業形態,以較小面積的商鋪為主,輔以少量的較大面積商鋪,注重商鋪面積的多范圍覆蓋,80%的商鋪以35 ~65 m2的小面積商鋪為主。
位置不同,商鋪的活力度會有很大差別,設計師應根據活力度與人流量合理布局不同面積的商鋪。其中,首層臨街面具有最好的可達性與最大的人流量,應將面積最大的商鋪布局在此處;首層臨近小區內側應布置面積中等的商鋪;2 層商鋪可達性與人流量最小,應布置面積最小的商鋪。
在業態分布上,根據不同位置的人流屬性進行布置。商業街南側為小區內部人流,考慮布置藥房、超市等居民日常使用的功能房;北側臨街,以小區外部人流為主,考慮布置健身房、餐廳等體驗型商業設施。
3.2.2 布局與流線
S1 商業首層采用背靠背式的商鋪布局,一側臨近城市道路,一側面對小區內部,與相鄰的S3 商業共同形成小區內部的商業街。這種布局大大提升了得鋪率,使更多商鋪擁有臨街面。
2 層采用內街式布局,增大商業臨街展示面的同時,可以形成豐富的內街空間效果,提升空間體驗感。打開商業街東西兩側入口空間,形成小型入口廣場,便于吸引來自地鐵和街道方向的人流,如圖2 所示。

圖2 S1 商業2 層內街空間分析圖(來源:作者自繪)
通過前文分析可知,商鋪的人流量隨著樓層的增加而越少,S1 商業東西兩側的景觀臺階將人流直接引入2 層,形成“雙首層”的空間布局,能夠增強2層商鋪的可達性。整個商業街布局簡潔,流線清晰,充分利用了南北兩側的內部人流和外部人流。
3.2.3 界面、節點與標志性
凱文·林奇所著《城市意象》中將城市意象的內容歸納為5 類元素,即道路、邊界、地區、節點和地標[3]。S1 商業2層內街空間從界面、節點、標志性3 個方面進行設計,構建自身城市意象。一是界面。內街商鋪界面通過不同材質體塊的錯動,形成高低、前后、材質之間的對比變化,整個界面豐富靈動,避免了單調枯燥的空間感受。二是空間節點。通過內街體塊的前后錯動形成了變化豐富的街道尺度,并在4 組建筑的中間打造3 個小廣場空間節點。根據蘆原義信的《外部空間設計》,利用剖面控制街道的寬高比為0.7 ~1.5,保證人在街道內行走時的空間感受[4]。三是標志性。在內街的廣場節點中,設計具有標志性的弧形玻璃商鋪作為視覺焦點,吸引人流的同時打造商業街的空間特征(圖3)。

圖3 S1 商業街北向立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3.2.4 鋪面劃分的靈活性
考慮社區商業的靈活性,商業街以小鋪面劃分為主,同時也考慮了其可變性[5]。每組體塊的端頭,以大體量的玻璃體塊覆蓋2 ~3 個鋪面,在沿街空間形成較好的視覺吸引力。例如,可合并購買2~3個鋪面,作為商業街的主力店進行運營。另外,立面造型設計也為多商鋪合并運營提供了可能性[6]。
本文以盛觀尚城社區配套S1 商業建筑為例,闡述了如何塑造靈活可變、具有體驗性的社區商業。但本商業建筑設計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對于商鋪如何適應多類型商業設施,僅在立面造型設計中進行簡單考慮。要想更好地打造適應社會發展的社區商業建筑,還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