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萍
建筑工程開工日期的確定對于發包人和承包人都十分重要,它可以直接影響工期的認定。黃鵬雙[1]對施工開工日期的認定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對于承包人而言,其視角下的開工日期認定風險需要進行防范和控制[2],并且根據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對其所承擔的法律風險進行分析,提出應對措施[3];不同的學者對建筑工程相應法律法規的解讀大致相同[4];對于如何預防和避免延誤施工工期,很多學者進行了分析討論并提出相應建議[5,6]。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對建筑工程開工日期的法律和實際意義進行介紹,其中分別介紹了開工日期的具體判斷方法、建筑工程開工的8 個條件,探討影響工期的原因和相應責任劃分,并對發包人、承包人及第三人如何滿足開工日期提出對策建議。
工程的開工日期是開始時間,在開工日期之后,不僅工程工期開始計算,工程現場也隨之轉移給承包人管理,水電、人員、材料、設備、設施等開始由承包人管理,承包商也負有安全責任,因此開工日期是建設項目施工合同中最重要的時間節點之一。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7—0201)第1.1.4.1 條規定,“開工日期:包括計劃開工日期和實際開工日期。計劃開工日期是指合同協議書約定的開工日期;實際開工日期是指監理人按照第7.3.2 項(開工通知)約定發出的符合法律規定的開工通知中載明的開工日期。”第7.3.2 條的第一款規定了監理員的職責,監理員負責簽發開工通知書,此通知書必須合乎法律要求,并在預計開工日期的七天內向業主發布開工通知書。
在實際施工中,因為政府規定、施工批準程序的進展以及不可抗力的因素,發包人無法確定開工日期,監理人無法向承包人發布開工文件。針對工程行政批準程序的復雜性和嚴格性,以及雙方互相追求利潤的問題,可在施工協議、施工許可證、開工報告和開工通知中記錄不同的開工時間。另外,這些合同所記載的日期也和承包商的具體進場時間不相符。在審判實踐案件中,對實際開工日期的確定有很多不同的判決意見和方法。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筑合同糾紛適用法律的解釋(二)》第5條規定可知,開工日期的具體判斷方法如表1 所示。

表1 開工日期的具體判斷方法
建筑工程包含了房建和水電設施的建設,此為一項龐大而又重要的工作,是關乎民生建設的大事。所以建設工程開工之前,需要滿足各種條件,分別為簽訂有效建設合同或協議、領取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落實三材指標或實物、編制施工方案并獲得批準、建設完成工人臨時用水用電等相關設施、具備工程定位測量條件、編制施工圖預算并過審、能滿足連續工作的其他材料和設備等。以上開工條件缺一不可,需要發包人和承包人在工程開工之前相應準備完全。
在實踐中導致開工推遲的主要原因如下。
(1)發包人未能依法依約提供承包人開工的條件。發包人要獲得開工之前所需的行政批準,比如建筑施工許可證等。發包人未能按照按規定的日期和條件提供原料、機械設備、場地、資金、技術資料等,導致承包人無法進行施工,從而推遲開工日期。
(2)承包人未能按時開工。承包人負責的人員、機具、資金、物料等未按時落實,無法進行工程建設;承包人未合理預測建筑工程施工時所需要的出入建筑施工現場的方式、方法和路線,又或者沒有全面勘察建筑施工現場,包括了解建筑施工地點的氣象條件、道路條件、風俗習慣情況等,形成的結果都可能造成工程無法開工。
(3)建設合同無效。發包人與承包人之間就建筑工程各自需履行的責任和義務所達成的協議為建筑工程合同,其中明確了建筑工程的開工日期。若招標工作順利,發包人與承包人簽訂建設合同后3 天內,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安全員等主要管理人員必須進場組織施工。當合同內容和形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時,合同為無效合同,不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停止工程項目施工。
(4)外部原因。如自然災害、惡劣氣候、流行疾病、疫情或大氣污染管控措施、周邊群眾阻撓開工等。如果工期延誤,經工程師研究確定,工期可以適當順延的情況如表2 所示。

表2 開工日期順延的具體情況
以上可以延長工期的情形,根本原因就是:這種情形構成了發包人違約,或者是需要由發包人負擔的風險。反之,如果導致工期推遲的主要因素是承包人的違約或都需要由承包人承擔的風險,則工期將無法延長。
當工期可能延長后,將按照下列方式確定:承包人在工期可能延長的情形出現后十四日內向工程師提供一份有關延長工期的書面報告;技術人員應接到報告后的十四日內核實和答復,如技術人員未在期限內答復,則可視報內容已經進行核實。
當然,工程師確定的時間延長期限為事故引起的合理延遲,工程師按照事故的情況、時間定額、工程文件等的要求加以確定。由工程師確定的順延時間可視為約定時間約定時間。如業主不認可工程師的確定結果,可按照約定的糾紛調解方法辦理。
開工日期由于一些因素延誤,所進行的責任劃分是依據延誤原理而確定,具體的開工日期延誤責任劃分由法律條文確定如下。
(1)發包人承擔責任。根據《民法典》第803 條規定:“如果發包方不依照規定期限和條件,供應原材料、機器設備、工作場所、工程人員、技術材料等的,承包人既可以延長施工時間,還可以請求政府補償停產、窩工的經濟損失。”發包人因自身因素違反建筑工程合同所規定的前期準備工作,導致工程日期的順延,需要按照法律要求承擔責任,并對承包人進行相應賠償。
(2)承包人承擔責任。根據《民法典》第801 條規定,“由于施工人的個人原因造成工程施工質量不達到規定標準的,工程發包人有權請求施工人在合理期限內,無條件修繕或者返工、更新。進行修繕工程或返工、改造后,而造成產品逾期交付的,建造人必須負違約責任。”承包人由于施工質量不符合建筑工程合同的規定,按法律要求,需要進行相應改進,并承擔相應損失。
(3)工期順延,互補承擔責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第9條規定,建筑工程質量合格的情況下,業主對于工程質量產生問題并需要鑒定質量是否合格時,鑒定的時間為順延工期時間。
(4)第三人承擔責任。法律暫時沒有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期延誤的相關規定,但根據合同相對性原理,若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期延誤,承包人應先向發包人履行賠償責任,然后再向第三人追償。
開工日期的延誤所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十分嚴重,為了工程能夠按時開工,本文對發包人、承包人和第三人的相應工作提出建議如下。
(1)對發包人的建議。發包人應在工程開始之前,及時辦好各類許可證,全力支持承包人進行工程施工;并且與承包人嚴格制定施工合同條款,明確延誤開工日期的處罰措施,嚴格按各部分工程工期要求,逐階段檢查兌現,在實際中不符合合同要求的地方,發包人應及時向承包人提出要求并責令整改;按照要求提供原材料、設備及場地,組織各方及時對材料設備進行查驗,有問題應及時反饋給各方并按時解決。
(2)對承包人的建議。承包人需要在具備施工許可證、開工條件的情況下開工,如果不具備此條件,需與發包人達成不考核工期的協議,或做好工期簽證事項;承包人不可盲目壓縮工期,對自身的能力具備客觀的認知,對工程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做到科學的組織施工;并且對施工人員進行前期培訓,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3)對第三人的建議。設計、監理等相關單位應按合同要求履行相應職責。設計單位要及時、準確、高質量地完成設計圖紙,并在施工過程出現問題時,及時解決現場問題;監理單位應對施工過程中進行監測和管理,施工期間不允許頻繁更換監理人員,同時控制工程的質量、投資、工期三大目標。
以某建筑工程為例,該工程在啟動施工之前,工程師致函承包人,內容是在將在確定時間提供場地給承包人,承包人按照約定時間向施工現場派了代理人和監工,但發包人未能按時交付場地,直至兩個月后才正式交付場地,之后又因為連續陰雨的天氣原因,致使不得不停工4 周。并且發包人未能提供房屋設計圖,包括剖面圖及配筋圖,致使相關材料未能正常供應。由于上述原因,承包人未能保持施工計劃進度,導致整個工期延誤。
由于工程師致函為不確定的開工令,故實際開工日期為承包人實際進入現場的日期,發包人未能按時交付場地而造成的工期延誤,雖然發包人延誤時間并未于開工日期后,不影響整體工期,但承包人進場后遇上連續陰雨天氣,延誤工期,故此工期延誤責任需要承包人與工程師進一步協商;承包人進入現場后,因為發包人未能按時提供設計圖而導致的工期的延后,需要發包人承擔相應責任,承包人可以對此向發包人進行工期索賠,承包人需要采取相應措施加快施工進度。
本文對開工日期進行了法律和實際意義的探討,并具體介紹了開工日期的判定規則、開工條件,當開工日期延誤時,對發包人、承包人和第三方進行了責任劃分,為了能夠按時開工,對三方提出了對策建議,具體結論如下。
(1)工程開工需要8 個具體條件,需全部準備完成后才可進行施工。開工日期具有嚴肅的法律意義,開工日期的確定需明確按合同或法律規定,需要嚴格流程進行審批報備。
(2)工程工期需要順延時,延長的施工時間會產生額外的經濟費用,對各方的經濟帶來一定損失,對社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故需對發包人、承包人和第三方進行責任劃分,承擔責任方需對損失進行賠償。
(3)避免發生工程工期順延事件,發包人、承包人和第三方需完成合同規定的所有前期準備工作,以確保工程順利開工,并及時解決在施工中產生的所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