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岐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當前互聯網金融在城市地區廣泛發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推廣。金融惠農產品作為重要的金融手段,能夠有效落實金融扶貧工作,更好地促進在農村地區開展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助力當地小微企業和貧困戶脫貧致富。
文章結合當前金融惠農產品的發展現狀,指出隨著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深入發展及基礎設施不斷夯實,互聯網交易不斷深入,金融惠農產品數量不斷增加,為應用發展金融惠農產品創新模式提供了重要助力。然而,金融惠農產品中存在內容單一、結構薄弱、機制不全、風險防范水平不高等問題,進一步制約了金融惠農產品創新模式的發展。
基于這些影響因素和發展現狀,要因地制宜設計金融惠農產品,做好服務拓展與渠道延伸,通過“互聯網+金融”,有效優化金融惠農產品的發展平臺。要組建高素質金融惠農隊伍,更好地為金融惠農工作的開展提供助力。要在農村地區優化擔保方式,強化對金融惠農產品的監管和服務,使其更好地在鄉村建設中發揮自身的價值。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借助大數據和云端的平臺支持,能夠有效滿足金融類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運作模式,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農村地區迎來了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當前互聯網金融主要的發展方向,包括網絡支付平臺、網絡融資渠道以及網絡理財通道。尤其在網絡融資渠道方面,通過金融惠農產品,能夠更好地彌補農戶發展和農村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融資難問題。
相較于城市地區,農村地區金融發展路徑極為有限。一方面是由于農村地區信用因素以及數據匱乏等,使得農村金融機構在應對農戶資金需求時畏首畏尾;另一方面是由于農村地區相應的保險制度不完善、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使得農業融資背后的貸后風控常常較為困難。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推進金融惠農產品優化創新,能更好地化解農戶信用數據匱乏問題,也能更好地促進規范資金投入取向和信貸額度的分類控制,有利于促進農村金融領域的深入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加大對于農村地區支持和補助力度,農村金融需求不斷增加。近年來,隨著各大電商巨頭進入農村市場,農村地區互聯網布局速度逐漸加快,農村互聯網交易規模也不斷擴大。據統計,當前國內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已超過3 萬家,農產品電子商務極大地拓展了農村居民的發展空間。同時,逐漸建立農產品網絡銷售體系,也為農產品銷售和農村地區多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從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來看,目前農村地區無論是寬帶服務覆蓋率還是設備保有率都實現了快速提高。物聯網在農村的推廣速度和滲透能力等方面都實現了飛速跨越,這也為互聯網金融惠農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同時,國家相繼出臺相應的支持性政策,鼓勵農村地區發展金融產品,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向城鄉一體化的趨勢發展,促進農村金融實現包容性增長。未來農村金融市場必將成為重要的市場類型,將有望形成以惠農為前提、覆蓋所有金融服務的大金融格局。
當前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金融機構業務信息化發展的趨勢下,廣大農村地區對于金融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需求類型日益多元化。許多金融機構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不斷創新金融產品,例如不斷擴大升級“銀行+信托公司”“銀行+保險公司”等合作模式。同時,各大平臺和銀行相繼推出了相應的金融產品,如工商銀行與阿里巴巴共同合作推出了網貸通、易融通等產品。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創新金融產品已成為其維持活力的重要手段。與經濟發展同步,我國農村地區對金融創新的需求不斷提高。隨著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日益完善、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綜合能力不斷增強,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也不斷升級,推出了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產品符合金融惠農的發展要求,有利于積極探索“三農”發展的新道路,真正實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好地促進“三農”工作深入發展。
從我國金融惠農產品的發展現狀來看,雖然整體發展趨勢較好,且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但是仍然存在著產品內容單一、結構薄弱、創新層次低、與需求不相符等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這些因素制約了金融惠農產品的深入創新與優化發展。
從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來看,整體結構單一,且在創新內容上多集中于負債類產品,而較少涉及金融類業務創新和中間業務創新。在廣大農村地區,一些商業銀行通過開展負債類產品業務擴大自身的存款規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農村地區商業銀行的運營水平仍然有限,產品創新的后勁不足。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大部分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在創新優化金融惠農產品時,往往是吸納性創新,而原創性創新較少。這意味著金融惠農產品技術含量低,同質化現象嚴重,在“拿來主義”下,難以充分兼顧地域性差異,容易造成創新產品的“水土不服”。
從農村地區金融惠農產品創新模式來看,其優化金融惠農產品創新模式需要外部環境、內部環境的統籌配合,然而目前相關的環境因素尚未明確,一些管理職能部門沒有完善管理機制,分工不明確。以商業銀行為例,其大部分創新金融產品主要由總行負責,而各分行機構難以發揮出能動性。一些分行機構創新產品時需要經歷漫長的審批流程,影響了創新產品的上市效率,降低了創新產品的應用效果。
金融創新是重要的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活動,需要相關從業者擁有較高的水平和素養。然而,我國農村地區金融人才有限,在農村金融機構中懂創新、懂農業的人才極為稀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自主創新的能力。在金融惠農產品創新發展時,需要在開發階段設立相應的評估與收益機制。目前大部分金融機構在創新產品時,主要著眼于擴大市場份額,較少關心創新產品的自身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后期銀行投入創新產品時存在虧損問題,難以使其可持續發展。
在創新金融惠農產品的過程中,需要做好風險防范,然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農村地區金融產品的風險防范機制較為匱乏。一般來說,建立風險防范機制,需要設置與其相適應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導性制度變遷兩大類,而金融產品的相關防范更趨向于誘導性制度變遷。目前開發創新金融惠農產品時,創新在前、規范在后,這意味著兩者之間具有較長的監管滯后期,難以使產品創新以規范、具體的形式落實,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存在一定的風險。
在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優化金融惠農產品,使其能夠滿足農戶的需求,更適應農村發展,需要金融機構結合當地農戶的發展要求,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產品。例如,針對農戶個體工商戶研發相應的惠農信用卡,不僅能夠適應政府提出促內需的政策要求,而且能夠更好地滿足當地農戶在農產品儲備季節性收購貸款等方面的資金要求。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現狀來說,農民貸款難已經成為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以中國農業銀行泉州分行營業部為例,其推出了金穗惠農社會保障卡。金穗惠農社保卡是首張將銀行卡和社保卡合二為一的復合型產品,有效銜接了新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和農業銀行的惠民政策,使銀行等金融機構與政府政策實現了有效對接,能夠在為農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醫療服務的基礎上,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極大提升了農村居民辦理各項社會事務時的便捷性。
在當前我國經濟不斷發展、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農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如果僅靠自有資金,將難以滿足其發展需要。向銀行借貸已成為農戶主流的融資渠道,但是由于農戶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以及貸款數額短、小、平、急的特點,使得農戶在實際貸款中常遇到挫折與困難。針對這一情況,金融機構需要做好創新實踐活動,結合當地的特色產業鏈,適當為其創新金融產品。由政府牽頭,結合當地特色農業,真正形成“一行一特色、一行一亮點”的金融產品格局。對于涉農金融機構來說,要結合當地農業結構特點,進一步豐富抵押物種類,使擔保方式更加契合農戶需要,更加滿足農村經濟發展要求。通過因地制宜的產品設計,幫助農戶更好地獲得資金支持,這就需要金融機構深入了解縣域經濟的發展情況和特點,結合相應的行業對象、準入條件等具體規范,設計出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金融產品。
在互聯網背景下不斷創新金融惠農產品,需要建設服務渠道。要以當地鄉鎮營業網點為中心,以自助機為手段,構建完善的“三農”服務渠道,進一步增強網點服務能力,豐富服務形式。要發揮出網點的輻射帶動能力,對于一些本身位置距離近且業務量小的網點,可以考慮將其合并或遷移,從而更好地為“三農”提供具有專業化、特色化的服務。網點要提升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增強其輻射帶動能力,通過優化服務環境、強化服務功能、增設服務網點等形式促進網點經營模式轉型。要建設好網點形象,提升產品分銷能力,以滿足廣大農民對金融惠農產品的需求。對于金融機構來說,要在廣大農村地區創新服務模式,從原有的被動式服務轉變為主動式服務,必要時可以開展巡回服務,結合惠農政策,如新農合、新醫保等,實現流動上門服務,更好地向廣大農戶普及農村金融知識,推介金融產品,增強農戶的金融意識。
在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優化金融惠農產品,需要充分發揮科技優勢,緊緊抓住“互聯網+”的發展機遇。農村當地的金融機構需要強化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進一步健全完善當地互聯網絡體系。當前,在農村網民日益增多、網民基數持續擴大的背景下,需要建設好平臺,積極引入外部合作者,從而為其發展提供強大助力。要管理與建設農村金融機構平臺,強化綜合業務系統的運營維護,確保系統安全并能有效使用。要支持開發應用不同的業務系統,加強建設科技隊伍,更好地建立農村金融機構及服務、創新、營銷、管理于一體的發展平臺,為農村金融惠農產品創新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為其產品創新內容設計、服務推廣提供必要的數據基礎。
在當前發展背景下,人才始終是核心資源。在互聯網背景下優化金融惠農產品創新模式,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惠農金融服務隊伍。不斷強化隊伍的整體素質,使其優化作風,集聚正能量。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要不斷更新隊伍整體的知識結構,使其能夠學習、領會最新的惠農政策,全面把握惠農政策的含義、要領。結合當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掌握各類金融服務的專業技能,更好地優化落實相關工作,積極開拓進取,破解難題。優化選人用人機制,結合精簡機關,以充實基層的整體原則,以金融惠農產品創新為實踐重點,使更多有才華、有抱負的人才能夠在金融惠農產品創新領域發揮自身價值。
要不斷優化金融機構內部的經營班子,形成科學合理的管理梯度。此外,在金融機構內部建立等級管理、考核激勵等體制機制,實施等級評定的方式或末位淘汰制,進一步加強對內部人員的考核管理,提升隊伍整體素質。在考核中需要考察內部人員涉農業務存量、惠農業務利潤水平、經濟資本占用率和利潤率等指標,使金融機構內部在實施創新金融惠農模式時,既能夠讓利于民,又能夠有效保證自身收益。在金融機構內部,要做好文化建設,使企業人員能夠充分認同惠農服務的發展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的軟實力。通過靈活多樣的培訓活動,引導內部員工形成別具一格的行為方式,更好地愛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充分發揮金融惠農的優勢。
在擔保方式上,要發揮出“金融機構+公司+農戶“”金融機構+擔保機構+農戶”等不同形式的作用,進一步創新優化擔保方式。針對不同地區的農業特點,可以嘗試接受大型農機、牲畜或農副產品等財產抵押。此外,金融機構要大力探索土地流轉宅基地抵押等擔保方式,在擔保形式上以自愿為基本原則,鼓勵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在一些有條件的農村地區,由政府支持設立相應的農業擔保機構,從而更好地使政策與商業發揮聯動性,為農戶解決擔保難、融資難的問題。要推進建設農村保障體系,加快創新農業保險,發揮保護傘、穩定器的作用。遵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戶自愿的原則,不斷加強農業保險險種,分散農業信貸風險,做好農村金融監管工作。
在互聯網背景下,要充分結合農村互聯網交易的發展現狀以及農村地區金融惠農產品的發展需求,優化設計金融惠農產品的創新模式。要因地制宜地設計金融惠農產品,延伸與拓展服務渠道,借助“互聯網+金融”的應用優勢,構建金融惠農產品的發展平臺,組建高素質隊伍,創新擔保方式,實現農村金融惠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