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聚芹,王冠男
(華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3)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發展農業農村是重中之重,將“三農”問題作為核心問題,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由之路。要實現鄉村振興,推動農業高質量全面發展,以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需求,就需要對當今普遍盛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行全面思考,探索一種更能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的農民增收生產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農村的改革以廢除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鮮明特點。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開始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大多數農村的經濟生產單位都是單個的家庭,逐漸暴露出了勞動力匱乏、成本超出承受閾限、家庭生產效率較低等一系列問題。黨的十九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方面,包括更優美的生態環境、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收入和更和諧的社會環境等各個領域。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在人口總數中占比較大,然而城鄉之間較大的發展差距,使得農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
近年來,以農民為核心的內在條件和以國家政策為主要表現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的我國鄉村農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呈現出“大群體,小規模”的特征,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眾多,但單體規模普遍較小。
2.1.1 數量不足
相比其他行業而言,農業收入較低,導致農戶對農業生產的熱情不高,欲尋求其他職業,所以農村地區不可避免地產生人員逆流現象,嚴重缺乏適齡勞動力人口,甚至導致部分土地不能及時耕種而荒蕪。
2.1.2 質量不高
農村產業利潤率遠低于工業等其他產業,缺乏吸引高素質人才的條件。普通農業生產者的現代化農業知識缺乏,且年齡構成極不合理,勞動人口中60 歲以上人口占比很大。
2.2.1 生產設施投入成本過高
以文水縣聯梨種植產業為例,其生產主要依靠的土地平均成本達到了225 000 元/hm,配套設施成本為3 000 元左右,使用周期為7~8 年,年均投入接近37 500 元/hm左右,生產成本過高,使技術革新無從談起。
2.2.2 貯藏運輸成本過高
酥梨等水果作為生鮮農產品,對貯藏和運輸條件要求較高。因此,單個家庭很難負擔冷庫等保鮮貯藏設施的成本,使得小生產模式陷入困境。
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體不易于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從而導致單位產值成本過高。
一是農戶難以對接大市場。單個家庭生產在市場中的占比微乎其微,在市場中地位不平等,同時在獲取生產資料、日常經營、農產品銷售等方面都處在相對劣勢地位。
二是難以應用新生產技術。從我國的農村從業農業人員來看,根本問題在于年齡和文化方面,無論從意愿還是能力上,接受新技術的能力都極為有限,使新技術以及新設備的應用存在很大困難。
三是農業生產資金短缺,發展緩慢。農民的經濟實力有限,在農業上的投入力度低,基礎設施不足,發展陷入瓶頸。
四是單個家庭的土地規模小。現代農業需要大規模生產和物流來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而單一家庭的土地分割導致組織成本高、生產效率低,不存在大規模經營發展,群體效應也較低。
一是經濟風險較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者規模小,缺乏談判和議價能力,往往成為市場價格變動的接受者,使生產者有可能承擔經濟上的損失。
二是氣候風險較大。由于小農經濟具有廣泛性、分散性特點,不易組織起來加入農業保險,因此容易成為極端天氣的受災者。
三是健康風險較大。由于合作社成員大多是農民,日復一日的高強度勞動也會損傷身體,降低成員的生活水平。
近年來,文水縣政府致力于創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鼓勵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建和發展,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相繼迸發,共同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各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關鍵,但也面臨著諸多難題。
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文水縣如同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截至2021 年,文水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300 家,覆蓋酥梨、蘋果、葡萄等林果種植區,極大地提高了果農的組織化程度,帶動了果農增收致富,促進了當地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
分析許多“空殼”合作社和上市合作社出現的主要原因,一是企業和個人未深入研究合作社法和相關政策,盲目成立了生產合作社;二是當地政府沒有對客觀實際作深入了解,就制定了單純追求擴張合作社數量的政策。
由于合作社的成員主體是農民,單個生產家庭經濟實力有限,也沒有抵押物,很難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貸款資金。但是,農民購買生產資料等都需要經濟上的扶持與幫助,資金短缺將生產活動扼殺在“搖籃”里。近年來,政府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但優惠的范圍和數量有限,普惠所有家庭的速度慢于農民的需求度,故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較為緩慢。
文水縣是全國的優質酥梨生產基地,林果面積超過150 萬hm,水果成為該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因此,文水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以林果業為主。這種情況也造成了合作社產業形式過于單一,且合作社主要功能局限于水果的貯藏保鮮,1/2 以上的合作社主要為修建冷庫而成立,在苗木培育、技術推廣、機械普及、水果銷售等方面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撐。
文水縣具有豐富的林果生產種植、貯藏經驗,隨著農業產量的日益提高,極大地帶動了果農的經濟收入,從而促進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當地的種植經驗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在文水的引進和發展,特別是在有機水果生產技術領域,由于專業合作社農業技術人員缺乏與新技術推廣體系不足,造成一些有機水果種植技術得不到迅速有效的普及和運用,使合作社的水果品質難以達到國家有機水果標準,降低了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
在農民合作社中,合作社成員及其管理者相處于“熟人社會”,相處難度低,雙方會換位思考從而達成共識,合作社日常事務也能得到有效處理。但是,“熟人社會”也有其明顯的弊端,特別是隨著合作社規模的擴張,“熟人社會”內部成員的復雜性遞增,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困難性,在涉及一些重大問題上,社員往往從各自的利益出發,使決定難以落實,從而背離合作社團結合作的根本宗旨,降低合作社的決策效率。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特殊的農業生產主體,要實現其在農村經濟中的組織服務功能,就必須要有較高素質的組織管理人員,才能在市場經濟中不斷提高競爭力,帶領農民增收致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走向成熟。作為一種新的開創性的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堅持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又把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手段,既堅守了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原則,又為集體中個人利益的保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傳統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在農村經濟生活中的自管自治和互惠互利,協調統一生產要素,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縮小城鄉差距,同時通過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促進合作社整體利益的提高。
一是規模適度。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規模要適度,當規模不斷擴大時,初期會有規模效益的遞增,形成規模經濟,隨后就會達到規模經濟不變,如果此時繼續擴大生產規模,超過了一定限度,效益增加的幅度就會開始小于規模擴大的幅度,從而提高生產成本,造成規模不經濟。其原因是根據“集體行動理論”,群體規模越大,就會出現越多“搭便車”的行為,反而增大了集體行動的難度。而根據“熟人社會”理論,熟人社會中大家相互信任了解,有共同的處事規則,從而更易于形成共識,而規模擴大時,使半熟或完全陌生的人進入群體,導致群體內所有人達成一致的難度倍增,組織效率變低,違背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初衷。
二是數量適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要堅持重視發展質量的觀念,摒棄盲目擴張和功利性發展理念。在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的數量呈爆炸性增長,但是其成立不規范,即使發展起來也是流于形式,變成“空殼社”“掛牌社”,導致浪費大量資源。
相較于農民而言,政府和企業也在農民生產合作社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市場規則的制定者,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質、功能、責任范圍進行了定位。政府對于農業新技術的扶持和應用、當地特色農業品牌的塑造也不可或缺。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實力弱,自我積累能力不強,所以政府必須對合作社予以財政上的扶持。
作為市場經濟重要組成形式的企業,其高效的組織管理形式、市場法人地位及相互間的競爭模式,對未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和借鑒意義。應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股份制改革,進軍資本市場,對符合扶持發展條件的合作社進行獎勵。
如何合理構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政府、企業之間的角色定位,對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農村經濟發展和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20 年7 月2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明確指出,要鼓勵全國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合作社,探索更多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路子。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業服務提供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其產業發展模式理應基于所在地區和所處時代的產業發展現狀選擇。
一是成員主體的因地制宜。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由村干部組織,也可以由當地企業牽頭領辦,應發揮主體多元化的特色,有效利用各個主體的優勢,從而實現因地制宜健康發展。
二是發展模式的因地制宜。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僅要實現最基礎的種養集合,同時要更注重多元農業形態,實現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促使農民合作社多維度發展。
三是生產要素的因地制宜。農業生產過程中,資金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技術、設備等要素也不可或缺,所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合作,實現勞動、資本、土地的多元聯合。
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無論是在數量亦或是質量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甚至在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專業合作社聯社。然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之路任重道遠,在發展理念、管理方式、創收機制等方面仍有不足之處。因此,要將尋求完善的制度基礎、全面的問題意識、多方位的角色建構以及合作社產業模式的發展機制放在農民合作社發展重中之重的地位。同時,要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秉持創新理念,發揮農業生產者的首創精神,才能真正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水平,促進農村產業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地位和角色的不斷完善,發揮鄉村治理中的“主人翁”作用,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保護體系,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