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琴
(秦安縣建筑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監督站,甘肅 天水 741600)
小城鎮經濟水平與總體經濟之間存在密切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在城鄉一體化建設等政策扶持下,鄉鎮經濟日益崛起,城鎮化率大幅上升。近年來,小城鎮的經濟地位有所提升,人口不斷涌入。為保障小城鎮健康良好發展,需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
小城鎮是我國文明發展的良好縮影,仍保留著部分優秀特色傳統文化。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人工環境逐漸占據主體,尤其是在無節制開發情況下,小城鎮空間日益膨脹,嚴重破壞了原有的自然風貌和城鎮形象。在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鎮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形勢下,有效協調城鎮與自然的關系至關重要。因此在小城鎮規劃設計中,需融合滲透地域自然特色,推動小城鎮建設趨向良好發展。
相比于城市空間特征,自然環境是小城鎮的主要空間要素,自然風貌是其主要形態特征,不同的自然條件形成具有特色差異化的城鎮形象。在小城鎮建設以及規劃的過程中,大多注重對地形地貌的獨特性展現,形成一定的形態規律。現階段,在小城鎮規劃設計中,融合滲透地域自然特色至關重要,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塑造良好的城鎮形象。在選址和建設中,充分考慮地面形狀和特征,基于對特殊地形的利用,可形成具有特色的風景藝術構圖,構建小城鎮的整體布局架構。以我國烏鎮規劃建設為例,通過利用當地發達的水系以及橋梁設施,構建出特色鮮明的水鄉城鎮形象。貴州省遠古鎮借助周圍臨山的地域特點設計太極圖等城鎮形象,利用地域自然條件搭建城鎮景觀,有效塑造了良好、獨特的城鎮形象。
在小城鎮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口增加、建設規模擴大的趨勢明顯,促使小城鎮空間逐漸向外部自然環境延伸。為保證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應注重二者的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要素,形成協調統一的整體空間環境,實現城鎮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在小城鎮的規劃設計中,融合地域自然特色,合理布局城鎮利用空間,依托自然特色和地形地勢特征構建公共空間場地,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便利。在實際規劃設計工作中,相關人員應利用當地的多種自然要素,豐富城鎮中的公共空間資源。例如,利用河流建設城中河景公園,在優化空間布局的基礎上,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需求。同時,根據現代城市規劃的要求,在空間內部規劃中采用與自然和諧融入的設計方式,根據地貌、氣候、河流以及平原綠地等自然條件,設置敞開式公共空間,促使城鎮與自然生態形成完整的環境系統。
當前,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多數城鎮側重輕工業和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實現傳統產業轉型,雖然能帶來較高的收益,但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嚴重的影響,例如工業排放污染、盲目開墾荒地、林地等,容易造成生態失衡等問題。在新時期,應積極調整小城鎮的產業結構,通過融合地域自然特色的規劃設計,優化調整傳統產業結構。例如依靠小城鎮的自然環境打造優質景觀,結合特色農業大力發展旅游業,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有效提升小城鎮的經濟發展實力。
不同地區自然環境要素存在差異,是形成小城鎮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原因,對后期發展的規劃設計具有較大影響。我國小城鎮在平原地區的規劃設計中大多應用比較規整的幾何布局形式,丘陵地區多順應山勢走向,降水豐富地區多構建室外連廊,北方寒冷地區采用高坡度屋頂等。在所有影響小城鎮規劃設計的地域性因素中,自然環境因素具有較高的地位,對于城鎮發展的影響最大。相比于人文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應當在規劃設計中重點考慮自然環境因素。
受地域因素的影響,各個小城鎮的人文環境有所不同,但都是地域性特征的核心要素。人文環境是小城鎮在長期發展和衍化過程中形成的傳統歷史文化,經過長時間沉淀后,形成民族宗教、歷史人文以及民俗風情等。人文環境與城鎮居民的生活較為貼近,對城鎮形象的塑造更加明顯。在小城鎮規劃設計中,相關人員必須綜合考慮地域性人文環境因素的影響,在設計方案中滲透當地的人文思想和特點,以此建設獨特的人文景觀和相輔相成的自然景觀。
社會環境因素一般指小城鎮在生存和發展中形成的經濟、社會等環境,直接關系到城鎮未來的發展定位、功能訴求以及經濟結構等。對于小城鎮地域性特征的構建,需要將自然環境要素與人文環境要素相結合。在小城鎮規劃設計中,應當從未來發展角度出發,利用前瞻性的眼光判斷自然的演變。依據自然變化對小城鎮的規劃設計進行適應性調整,始終保持二者的和諧性和統一性。同時,要綜合考慮當地的產業發展方向、國家政策要求、市場經濟變化趨勢等,明確小城鎮地域性規劃的主題和特色。
針對當前小城鎮的規劃設計,應當注重對地域自然特色資源和要素的融合,對城鎮自然資源的利用進行理性、審慎、客觀的評價和分析,秉持對歷史負責的態度,盡量平衡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因此在實踐規劃設計中,為促使小城鎮與地域自然資源的有機融合,應當充分利用地域自然特色的形態和格局,構建小城鎮發展建設的骨架,在塑造特色形象的過程中妥善保護和利用自然要素。
在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的規劃設計中,當地自然特色條件為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四面臨水,城鎮內共流經15 條河流,水鄉氛圍濃郁。在現代規劃設計中,相關部門及人員對周邊自然資源進行整合,重點突出具有特色的植物資源和水體資源。利用肖甸湖植物和水資源打造農業旅游產業,規范發展森林公園,深入挖掘農業資源和農耕文化底蘊,借助便捷的交通條件,設計一體化的生產休閑農業觀光園格局,帶動了同里鎮的發展。因此,為了有效實現小城鎮規劃設計,體現地域自然特色,要重視對自然環境的綜合考慮,推動自然特色與城鎮發展融為一體。
凸顯小城鎮的地域自然特色,應在規劃設計中滲透更多的自然要素,融合自然風貌的主要特征,體現自身的形態規律,表現地形地貌的獨特性。利用自然環境營造城鎮的環境景觀,進一步強化城鎮形象,塑造公共空間。借助地形地貌對城鎮街道、廣場、公園等進行創新規劃設計,重點凸顯自然環境景觀以及空間形象。
在實際設計工作中,為進一步凸顯城鎮形象,相關人員需處理好城鎮公共空間與自然山水的關系,科學設計城鎮廊道、城鎮界面以及城鎮節點等,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間形象。規劃設計人員要強化城鎮公共空間的特色,特別是針對綠地、廣場等面積較大、人流量較多的空間,應利用自然環境建設具有開放性的空間形象,結合居民生活習慣融入地域自然特點,體現小城鎮的形象魅力。
在小城鎮規劃設計中,可依據建筑依山而建、高低錯落的格局,合理規劃公共空間。借助較為完整的皖南建筑風格,形成粉墻黛瓦、端莊秀麗的城鎮開放格局。城市小城鎮的形象與地域自然特色相統一,有利于推動未來向前發展。重慶市的城市規劃設計是將地域自然特色融合滲透到小城鎮形象設計中的典型代表。在實踐中主張順應山地河谷的起伏地形,形成“山城”的景觀特色,塑造具有鮮明特征的城市形象,形成具有鮮明辨識度的地域品牌,推動小城鎮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小城鎮的規劃建設中,后期具體道路以及建筑建設工程等會對地域自然環境產生影響。道路修建會改善自然道路走向,混凝土及磚石等就地取材會破壞當地環境。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開展工程所形成的破壞會維持數十年,甚至部分環境永遠無法恢復原貌。在部分小城鎮規劃設計中,開鑿公路時遺留下大量的石渣、高大樹木等,不僅造成林地資源損毀,還導致占地浪費及環境污染等。在實踐中,相關人員必須注重對地域自然環境的保護,推行建筑材料循環再利用,防止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和污染。應使用本土建筑材料,并且在制造、運輸以及建造過程中使用能耗相對較低的材料。
除此之外,在規劃設計中將當地自然要素與氣候進行緊密聯系,促使小城鎮規劃設計成果適應地域環境特色。對于新建建筑,應在已開發用地或者荒地上設計建設,嚴禁使用具有本地特色的自然景觀用地,防止對環境產生不可逆的破壞。
綜合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未來對小城鎮規劃設計要求與地域自然特色有機融合,借助地域特色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實現健康、和諧發展目標,推動經濟效益增長以及可持續發展。
針對小城鎮的規劃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地域自然特色,指導和強化物質性規劃,重點解決城鎮空間的布局問題,促使其格局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和未來發展規劃。理性安排小城鎮建設的順序和布局,有效利用現有的自然環境資源。綜合考慮小城鎮的功能以及物質環境,利用形象思維對布局進行優化,依托當地自然景觀和形態,將自然環境與城鎮發展融合,促使生態設計與城鎮規劃具有統一性和協調性。例如,利用小城鎮周邊的湖泊、森林、河流、丘陵、山地等,在滿足宜居環境創設的基礎上,理性優化小城鎮的空間布局和景觀布置,體現地域性特色。
小城鎮的規劃設計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大,為最大限度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性,營造良好的城鎮宜居環境,要利用先進技術手段以及接近大自然的優勢,建設生態型小城鎮,推動小城鎮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相融合。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為實現二者融合,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出發。
首先,應當注重對現有生態系統的保護,遵循減災防災等要求,構建和優化自然環境。在建設開發規劃中注重生態性原則。建設公眾化、景觀化活動場所、廣場以及綠地等設施時,需要以環境工程學作為指導,優化城鎮規劃設計內容,確保生態化工程具有可行性和科學性。重點利用地域特點以及可利用環境條件,基于小城鎮長遠的戰略發展目標,設置環境保護措施,規避規劃建設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
其次,規劃設計人員要考慮小城鎮與自然環境的現狀,節約能源,緩解資源不足等局勢,促使人與建筑、自然形成和諧統一的發展關系,在規劃方案中明確資源獲取方式、劃定生態保護區域等。
再次,盡量減少小城鎮產生的污染,降低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將可持續發展作為規劃設計指導思想,重點對環境總體規劃進行研究和優化,盡量減少建設中產生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垃圾污染、光污染等。在規劃中注重排除高污染和重度污染項目,對廢水以及廢棄物的處理應采取先進的技術措施,確保環境保護規劃落實到位。
現階段,很多小城鎮周邊存在較為豐富的地域特色資源,例如成片森林、濕地、河流、特殊地貌等。在未來小城鎮規劃設計中,會愈發注重對特色資源的利用,實現社會與自然的融合、城鎮與地域的融合。
在未來發展中,針對小城鎮的規劃設計,應當以保護自然景觀為前提,以旅游開發為保護規劃目的,科學構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以此體現出總體規劃的成果。
在小城鎮規劃設計中,需進一步加大對自然風景景觀的保護力度,不得隨意破壞原有生態系統。深入挖掘旅游資源,通過規劃建設風景園林等,將自然景觀與小城鎮融合發展、相互協調,既可發揮地域自然特色的資源價值,又能調動城鎮發展規劃,為旅游業發展提供良好基礎。
在規劃設計環節,相關人員需了解小城鎮的發展演變,基于自然景觀調查等綜合規劃,激發城鎮發展活力。
針對小城鎮的規劃設計,應當堅持生態主義、可持續發展要求、綠色環保主義等原則。注重保護以及合理利用發展自然環境因素,盡可能延續小城鎮的發展脈絡,以期打造生態城鎮。在規劃設計工作中,相關人員需要綜合考慮小城鎮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趨勢,側重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依托地域特色自然環境,科學規劃城鎮空間和景觀,在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的前提下,有效制訂具有協調性和統籌性的小城鎮建設規劃方案,實現地域自然特色與小城鎮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