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旦
(南華大學,湖南 衡陽 421001)
鄉村治理是鞏固脫貧成果的“利劍”和促進鄉村振興的“法寶”,目前人們對鄉村治理的認識度不足、重視度不強、方向性不明、落實度不夠。基于時代背景和現實環境,文章從完善治理體系、引進治理力量、筑牢治理基礎、打通治理關鍵等方面挖掘鄉村治理的實踐路徑,以期探索鄉村治理實施策略,為鞏固脫貧成果提供指導方針,為全面鄉村振興建立堅實基礎。
鄉村治理體系的核心是基層黨組織。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建立科學高效的鄉村基層組織體系,明確鄉村社會治理工作推進的責任主體,鄉村治理才會有堅強的領導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基層黨組織的重要性,要求以黨建促發展。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彰顯了我黨的執政原則、契合了我黨的執政理念、體現了我黨的執政目標。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鄉村治理應以自治、法治、德治為基礎,以黨建為引領,將黨建作為統攬鄉村治理工作全局的總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鄉村治理重在自知、貴在自治。一直以來,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土內生力量與黨政干部、技術人員等外生嵌入型力量形成的多元治理主體,由于利益、觀念和意識不同,治理過程中產生了矛盾和分歧,削弱了多元治理的力量,降低了主體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基層黨組織是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的重要來源,新時代激活和凝聚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力量離不開黨的引領,應通過黨建引領堅定責任和義務,將多元治理主體成員置于鄉村治理全過程中,認清現實性、強化能動性、提升自覺性、加強實踐性,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能力,激活主體內在活力,實現多元主體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我國傳統的鄉村依靠熟人社會、倫理關系進行治理、實現穩定,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治理進程和治理效能。《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 年)》指出,建設法治社會是筑牢法治國家的基礎,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面依法治國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黨的領導始終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必須以“法治”為框架,增強法制觀念和法治思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使全民遵法行事、學法力行、守法做人,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創建“法治鄉村”典型、培養“法律明白人”、培育“法治帶頭人”,讓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水平更高、能力更強、步伐更快、質量更好。
鄉村治理行動之要乃思想先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國歷代以來踐行以德治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價值是言行的標準,價值觀具有調節和引導人們行為的作用,是指導村規明約定向、推動鄉風文明建設、促進鄉村德治建設、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中國共產黨歷來是先進思想的代表者、優良道德的踐行者和良好風氣的倡導者,鄉風文明建設必須落在黨的肩上,必須由黨來領導。綻放時代精神,弘揚價值觀念,必須以黨建引導思想、思想引導行動、行動踐行思想,通過新時代文明講習所、黨員活動中心、屋場會等渠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實,提高群眾的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在鄉村治理中弘揚正氣、展現活力。
充分發揮和展現鄉鎮、村委、群眾的主體作用是實現鄉村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前提,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體現,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大量青年人才流出農村,成為城市農業轉移人口,主體人群的協作能力、創新水平、時代效果弱化,鄉村治理人才隊伍結構不平衡,無法形成合力。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導向,統籌鄉鎮、村委、群眾的思想和步伐,深化青年人才在鄉村的治理作用,是鄉村治理有效性和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青年充滿活力和朝氣,是最積極、最有生氣的社會力量。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在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中,青年有“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有“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鄉村振興是青年的責任。村支兩委要用好、護好、管好青年人才,通過政策扶持、場地支持、人力支持,充分發揮青年的資源優勢,與村民齊心協力、團結一致發展集體經濟;通過資金保障、激勵機制、輿論宣傳,讓青年在鄉村大施所能;通過組建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凝聚青年人才力量,強化青年人才的帶頭作用,培育技術型人才。
《關于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方向,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是推動鄉村現代化的有力抓手。積極尋求鄉村數字發展新路徑,促進鄉村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農業升級、進步和發展,是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目前,鄉村數字建設以村委、群眾等內生型力量為主,缺乏走出鄉村的知識型、專業型、全面型等青年人才力量。青年具有獨特的創新意識和時代思維,是數字時代的代表和中流砥柱。應通過將青年人才引入農村,依靠青年實施智慧管理、智慧建設、智慧服務,從而傳授現代農業知識和方法、解決技術難題、打造宜居環境以及提高鄉村治理的科學性和有序性,培育智慧型人才。
青年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心有其夢、肩有其責,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看待青年要用發展的眼光,充分判斷其優點,精準判斷其主流,嚴格要求和熱情幫助雙管齊下。鄉鎮黨委作為當地的領導核心,要識才、愛才、惜才、敬才,在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使用、流動、激勵等方面做好保障、支持和服務工作,讓有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犧牲者留芳,用心用情用力服務,讓鄉村留得住青年、留得下青年,讓青年成為引領鄉村治理的“原動力”和“驅動力”,培育實踐型人才。
“十四五”時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目標,全面啟動實施鄉村現代化規劃和鄉村建設行動,讓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平穩過渡。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千村千面,萬人萬心,必須鞏固和提升脫貧攻堅成果,聚集人心、創新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善治之路,筑牢治理基礎,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促進農村和諧穩定,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
脫貧攻堅戰中,全黨全國以強大的決心、強勁的力度精準施策,留下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人居環境取得突破性改善,住房、上學等歷史性難題順利解決,昔日荒山坡已成產業園,鄉村持續“造血”能力初具雛形。
“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迫切需要守好脫貧成果,將問題清零、防止返貧、強化管理、穩定增收,握住鄉村治理基本盤,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
人作為鄉村治理的主體,人心、人性、人力、人品等隨著時代發展形態各異,造成在鄉村治理中無法聚人心、集人氣、合人力。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隨著歷史發展和社會關系發展而發展的,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知識、信仰、追求等決定了人對于鄉村治理的態度、觀念和行動。鄉賢有著德才兼備的素養和德高望重的影響,促進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調解鄰里紛爭、參與事務協商、辦理公益事業、通達社情民意等作用,可以帶動群眾全面參與鄉村治理,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諧環境。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是人類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是倡導“五位一體”之生態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必然舉措。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重要講話,指出“要堅持綠色發展,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治理要依托特色優勢資源,分析綠色發展要義,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推進綠色發展模式,強化鄉村群眾生態意識,提升鄉村群眾環保意識,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提高鄉村群眾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意識,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治理創新發展、永續發展。
在鄉村漫長的歷史演變和社會進化中,文化影響人的思維、意識和行為,形成了鄉村別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塑造了我國鄉村治理體系與文明體系,對鄉村治理形成了關鍵影響。加強鄉村文化引領,是鄉村治理的重要載體和鑄魂工程,既要促進開放共享,又要保持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既要深入挖掘、繼承優秀鄉土文化,又要將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效結合,賦予鄉村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沒有農耕文明以及基于農耕文明基礎上處理人與土地關系的一切文明關系的治理,鄉村治理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文化的根在鄉村,要古為今用、今為后用,相互融合和促進,讓文化軟實力成為鄉村治理硬力量。
鄉村治理是一個守正創新的過程,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文化是鄉村治理的力量之根和發展之魂,是鄉村治理現代化最基礎、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正如梁簌溟先生所講“要改造繼承中國文化,讓文化為鄉村治理謀后勁”。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城鎮化、現代化治理過程中,要辯證地對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間的矛盾,不能盲目跟風、盲目冒進,在吸收新文化的過程中要避免千村一面、萬村同俗。鄉村治理要堅守文化根脈,弘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的精神,重視傳承和弘揚鄉村傳統文化,承擔歷史和時代賦予的重任。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改變,人們不再滿足于圍火聊天、走家串門等形式簡單、內容單一的文化生活,而是追求更豐富、更多樣的生活方式。目前鄉村經濟制度和社會結構、意識行為和價值觀念發生深刻變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形成多元文化態勢,因循守舊的方式不能滿足鄉村治理的文化需要、不能響應鄉村治理的時代要求、不能解決鄉村治理的現實問題。在新時代,要加強鄉村文化振興,借助產學研等活動讓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在鄉村落地生根,在促進傳承優良鄉土文化的前提下,潛移默化破除陳舊思想和傳統陋習,強化價值引領,培育時代新風,讓鄉村共享城鄉優質文化資源,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形成鄉村治理新力量,更好、更快、更高效地推動鄉村綜合發展。
鄉村治理的本質是應時代變化而實現治理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意味著擺脫僵化、封閉的思維,發揮多元主體的積極性,消除社會矛盾、改善民生,展現“善治”理念的過程。文化不能僅展現在意識形態上,更應該順應現實變化成為“助推器”“導航燈”“黏合劑”。將傳統文化和時代文化融入自治、法治、德治、政治的治理體系中,運用鄉村文化的自身價值和獨特優勢,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地域特色創新文化載體,結合現實需要創新文化形式,在鄉村治理過程中抓好文化建設,在鄉村發展過程中挖掘文化價值,在鄉村管理過程中發揮文化作用,凝聚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