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敏
(甘肅建投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肅 武威 733000)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沙化地區,由于風沙侵蝕等作用,對土地造成嚴重破壞,引發農田減產、土壤貧瘠、土壤流失,對人們的生活生產造成嚴重危害。隨著荒漠化防治工作持續推進,我國沙化土地面積不斷縮小、速率不斷降低,但防風治沙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甘肅省是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省份。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河西地區,是古絲綢之路和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通道,是東西部經濟的紐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要地,是國家糧食、有色金屬及國防工業的重要基地,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戰略地位。為此,甘肅省人民政府出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提出了構建甘肅省國土空間開發“一橫兩縱六區”為主體的城市化、“一帶三區”為主體的農業、“三屏四區”為主體的生態安全三大戰略格局。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精神要求,進一步加強荒漠化建設是必然趨勢。我國荒漠化建設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甘肅、青海、陜西、寧夏、河北、山西、西藏等9 個?。ㄗ灾螀^),荒漠化地區公路、鐵路沿線的風沙防治任務對完善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甘肅、青海、新疆的公路鐵路網結構以及促進沿線地區經貿往來和資源開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數處于沙漠地帶,需要開展大量沙漠化治理工作,因此沙漠化治理對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及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沙漠化嚴重的地區也是相對貧困的地區。嚴重的沙化不斷侵蝕著沙區的農田,同時掩埋水渠、吞蝕村莊,給沙區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帶來嚴重的危害。惡劣的環境還導致沙區人口流失,年輕的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只留下“老、弱、病、殘”,勞動力的缺失又給需要大量人力的防沙治沙工作帶來困難,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一系列防治措施,我國荒漠化形勢整體得到明顯改善,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國沙化面積和沙化速度實現雙縮減,對沙區農牧民脫貧增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我國一些地區的沙化問題仍然十分嚴重,尤其在西部地區的沙漠邊緣,沙漠化依然威脅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成為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重點難點,也是脫貧攻堅的關鍵點。
沙漠化治理中,利用無人機信息采集技術在沙漠地區探測,采集圖像,通過微機處理圖像,針對不同地貌、風向、風速、沙丘大小、沙丘坡度、植被情況、面積大小等環境特征綜合評測,對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沙漠有針對性地制定科學治理方案。利用固沙裝備,將稻草、麥秸等植物莖稈在沙漠表面鋪設成不同形式的草沙障,增大了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減風力,阻止流沙移動,截流雨水,可以起到明顯的防風固沙作用,促進流動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穩定沙地的轉化。在機械固沙的同時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生物治沙,在草沙障內種植該地區適宜生長的沙生植物,不斷鞏固治理效果,最終實現生態恢復。
隨著沙區勞動力稀缺,人工治理的方式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而機械化治沙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方面,固沙裝備的出現解放了勞動力,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將傳統治沙的局限性降至最低;另一方面,機械化治沙有助于在大尺度空間內進行科學合理的治沙規劃,使規模化的治沙作業更高效、更科學,相比傳統治沙技術,機械化治沙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減少不必要的區域治理與勞動,極大地降低了治沙成本,對于提高群眾治沙的積極性有很大幫助。
沙漠化治理作為一種先進的沙漠綜合治理技術,在沙區農林經濟生產過程中能夠發揮較為顯著的作用。應用機械化治理技術能夠有效降低勞作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顯著的防護效果,能夠提高農作物產量與質量以及林木成活率,為農林業增產提質奠定堅實的基礎,有效提升沙區農民收入,為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作出相應貢獻,有利于合理轉移農業勞動力。因此,重視沙漠化治理的應用與推廣,對于整個沙區周邊的經濟增長與產能提升能起到積極的影響。
這種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對生產要素的分配和安排中,將治沙機械化可以較為有效地分配農業生產中的勞動力資源。在引進設備之后,沙漠治理更加專業,也更加趨向于大規模、集中式的方式,使地區中本用于治沙的勞動力解放到農林業生產中,從而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治沙趨向于機械化之后,能夠改善農民的勞作方式,使農民勞動強度得到緩解,更加具有效率。
治沙與治窮結合是形成沙區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的根本出路,發展農林經濟是沙區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通過沙漠化治理,將有效促進和帶動項目區周邊農林經濟發展,在保護生態可持續的同時,兼顧林業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使沙區群眾在防沙治沙中得到實惠,從根本上帶動沙區經濟發展,走出一條沙區特色扶貧和產業開發道路,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以及生態、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在保護和恢復荒漠生態系統的同時,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通過沙漠化治理和農林經濟建設等,走沙區綜合治理之路,建成以固沙治沙和農林經濟開發并舉的沙漠綜合治理示范區,以此帶動區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實現產業開發的生產標準化、產業規范化、機制市場化和管理現代化,將沙區建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文明程度高、生態經濟效益好、群眾生活富裕的生態示范區。
機械化治沙技術的優勢在于規?;⒋竺娣e開展作業。公路、鐵路沿線地勢相對平坦,且作業路線距離較長,十分利于機械作業。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在西部地區興修公路、鐵路交通網,而西部地區又是受風沙危害較大的地區。因此,未來將把沙漠化治理運用于公路、鐵路、石油管線等防風治沙工作中。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根據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來統領公路、鐵路防風治沙事業顯得尤為重要。我國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甘肅、青海、陜西、寧夏、河北、山西、西藏等9 個?。ㄗ灾螀^),因此對荒漠化地區公路、鐵路沿線的風沙防治任務對完善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甘肅、青海和新疆的公路鐵路網結構,進一步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甘肅、青海、新疆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沿線地區經貿往來和資源開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某種意義上,土地荒漠化是成功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必須逾越的一道屏障。
2020 年底,我國現有貧困縣已經全部脫貧摘帽。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我國將由解決絕對貧困轉向緩解相對貧困,扶貧工作不會停止、不會結束,還會繼續做下去。將沙漠化治理與扶貧結合在一起,探索出一條沙漠治理的新模式,變廢為寶,改善生態環境,規?;l展農林經濟,形成一條完整的綠色生態產業鏈,開創沙漠治理新革命,增加農民收入,盡早實現共同富裕。
積極創建“綠色食品原糧麥稻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規范指標體系,優化創新栽培措施和技術模式。擴大優質稻麥種植比例,積極拓展種子和訂單種植,實現高質量發展。新洋分公司聯合蘇墾大華種業,引進試驗示范抗倒高產新品種小麥5個揚麥淮麥等,水稻3個糯稻、武育粳3號、南粳9108。建立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技試驗示范平臺,新品種必須在平臺進行對比試驗,鑒定驗收合格方可進入大田推廣。2018年三秋對水稻新品種寧粳6號進行了實割測產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品種百畝示范方高產高效種植效果明顯,達到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與模式攻關要求,順利通過測產驗收。
4.2.1 秸稈用于治沙,拓展扶貧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以麥草為例,目前,平均1 hm農田產生秸稈大約3 750 kg,小麥秸稈為600 元/t,即每1 hm農田可生產價值2 250 元的秸稈。治理1 hm沙漠需要秸稈大約7 500 kg,如果通過回收農民種植后的秸稈來治理沙漠,那么治理1 hm沙漠,農民可增收4 500 元。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除通過收獲糧食增收外,還能在治沙事業中很好地利用農業生產產生的廢棄物,在增收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有助于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4.2.2 秸稈回收再利用,改善生態環境
秸稈回收再利用不僅能發揮經濟效益,更能發揮良好的生態效益。若將秸稈有效利用,粗略估計可減少經濟損失309 億元,同時秸稈焚燒的減少也可以防止大氣與土壤污染。
4.2.3 發展農林經濟,促進循環產業發展
沙漠治理到一定程度后,沙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民可利用治理完成的沙區土地進行農業種植、養殖等。以沙漠進行中藥材種植為例,經固沙、治沙階段,預計5 年初步形成生產能力。由于沙漠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為不破壞沙區固沙植被的正常生長,采取逐年遞增的方式利用已治理沙地(10%~100%)。一般情況下,1 hm沙地年產值約為22 500 元。種植后兩年為定植生長期,從第三年開始限量采挖。
4.3.1 草沙障為戈壁農業發展擋風阻沙
目前沙漠治理的措施相對較多,但其原理基本一致,主要是通過設置沙障阻止風沙運動。利用機械化手段,將稻草、麥草、蘆葦等環保的秸稈材料設置成沙障,在沙漠地區有針對性地開展沙障鋪設,可有效阻礙風沙前移,遏制風沙危害,降低沙塵暴發生的強度和頻率,減輕其對戈壁農業發展造成的生態危害,可以有效促進和帶動項目區周邊農林經濟發展,從根本上帶動沙區經濟發展,從而實現生態、經濟協調穩步發展。
4.3.2 草沙障為戈壁農業發展保水增肥
利用固沙裝備將稻草、麥秸等植物莖稈在沙漠表面鋪設成不同形式的草沙障,在增大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減風力、阻止流沙移動的同時,起到了截流雨水、阻止沙漠表層水分流失的作用。另外,長期埋置在沙土中的草沙障腐爛后將變成有機質,可有效改善沙區土地性質,有利于作物生長。
4.3.3 草沙障在戈壁農業發展中能起到廢物利用的作用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對農業生產中產生的秸稈處理方法較為單一。由于秸稈數量較多,且在農戶手中利用價值較低,農民將大部分秸稈在農田中焚燒,但大面積焚燒秸桿造成了嚴重的大氣環境污染,因此如何處理農業生產中的秸稈成為環境治理研究的一項課題??梢越柚哪乐?,將秸稈進行回收,并將其廣泛應用草沙障治理沙漠,不僅可以使廢棄的秸稈得以利用,而且可以改善大氣環境污染,使治沙產業規?;l展,形成一條完整的綠色生態產業鏈。
根據國家“3060”產業政策,我國將建設大量風電、光伏基地,新能源大規模替代傳統能源的時代已經來臨,速度將會超乎想象。
我國西部荒漠、戈壁地區是建設光伏電站的理想區位。這些地區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豐富、建設條件好、受土地利用影響小,可充分結合電網與消納利用條件,以沙漠和戈壁地區的生態修復治理、農牧業融合發展為契機,充分利用沙區豐富的新能源資源,全面推進風電、太陽能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全力構造“光伏治沙+肥料工業+板下健康產業”的立體循環光伏治沙產業發展新模式,并將這一模式在沙區推廣,形成“板上發電、板間產業導入、板下治沙生態”等一整套光伏治沙技術體系。
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然而治理后的利用開發方面仍面臨許多問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無法形成大規模的治沙產業。應以開展沙漠生態產業的方式來撬動荒漠化治理,在這種方式下規?;紊尘统蔀楸厝悔厔?。沙漠化治理在農林經濟發展中主要是尋找出生態建設與改善民生的平衡點。而這種方式的關鍵在于沙漠治理的整治模式。沙漠綜合整治新模式涉及政府很多相關部門,這其中需要各部門協作才可良好穩定地開展治沙工作。一方面,利用沙漠化治理將荒漠化治理與“一帶一路”倡議融合起來,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好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在環境治理的同時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另一方面,利用沙漠化治理將沙區產業開發與精準扶貧政府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沙區產業模式,變廢為寶,規?;l展農林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拓展扶貧途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循環發展。沙漠化治理是一個各方參與、協調互動的持續過程,應強調治理體系的建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強大,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近些年對生態環保領域的重視及需要日益增加。因此,沙漠化治理的推廣及應用需要政府主導、企業協同、公眾參與,從而快速壯大農林經濟,實現區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生產生活環境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