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碧玉
(隆安縣城廂鎮農業水利站,廣西 南寧 532799)
廣西地處西南、沿邊沿海、丘陵密布的地理區位。面向南海,接鄰東南亞,毗鄰粵港澳,是我國唯一與東盟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也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出???,具有明顯的開放型區位優勢。但廣西多山川丘陵,屬典型喀斯特地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廣西朝著開放型方向發展建設的步伐。
廣西是農業大區,適宜的氣候、良好的光熱條件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沃土,除少數對氣候和熱量有著特殊要求的農產品外,糧食、果蔬、糖料、茶葉、漁業等都能在廣西有著較好的產業發展前景,為融合一二三產業奠定根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多年,廣西農業發展強調保供給、強產業、攻脫貧、促振興,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有明顯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持續向好,促使產業扶貧助力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現代特色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笆濉逼陂g,廣西第一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4.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平均增速9.36%,分別高出全國平均增速1.38 個百分點和0.94 個百分點;2020 年,廣西第一產業增加值3 555.82 億元,比2019 年增長5.0%,對廣西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16%,第一產業增加值由全國第10 位上升至第9 位。
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提升打造優質糧食產業集群、糖料蔗產業集群、特優水果產業集群、特色蔬菜產業集群、優勢蠶桑產業集群、茶產業集群、食用菌產業集群、中藥材產業集群、漁業產業集群、家畜產業集群、優質家禽產業集群、油茶等特色經濟林產業集群,優勢特色產業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基本形成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新格局。
一是加大種糧補貼力度。中央層面耕地地力保護、目標價格以及國家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等補貼金額每年約40.5 億元;廣西糧食全產業鏈補助項目、糧食高產創建示范補助項目、水稻完全成本保險試點等補貼金額每年約2 億元。二是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2018—2021 年上半年,廣西高標準農田建設累計投入金額超過110 億元;截至2020 年底,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85.7 萬hm;2018—2020 年,糧食產值穩定在325 kg/667 m,是近10 年最高水平。三是不斷提高糧食產業化水平。廣西建成糧食產業示范區17 個、特優區1 個、糧食龍頭企業有21 家,83 個縣把糧油列入縣級“5+2”扶貧特色產業。
開展重大技術攻關應用,創建一批高水平專業性或區域性重點實驗室、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和農業應用研究示范基地。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能力,把科技貫穿于全產業鏈各環節。一是不斷提高機械化程度。研發推廣一批實用高效農機,推進水稻、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二是不斷完善現代種業體系。三是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有93.4%畜禽規模養殖通過生態養殖認證,廣西生態養殖模式獲得國家認可。四是深入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工程。五是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實施農業科學家進駐廣西助力鄉村振興工作,落實廣西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六是加大良種攻關和加工型品種引進培育力度。扶持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和一批“桂系”品種。
推進“三品一標”農產品持續健康發展,強化農產品“老字號”品牌保護,突出打造“富硒品牌”農業,創建一批全國富硒農業示范市、示范縣(市、區),充分挖掘壯鄉農耕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和歷史故事,講好每一個“桂”字號農業品牌故事,提升農業文化品牌價值,包裝宣傳廣西特色農產品,增強優質品牌農產品供給能力,提升農產品品質、質量安全水平。
農業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和創新?,F階段,我國部分農村地區仍然采用的是傳統滯后的生產模式、生產理念,沒有與時俱進,也忽略了社會的實際發展需求。具體而言,農業生產技術無法滿足現代需求,實施水平較低,整體工作效率也無法得到顯著提升,阻礙了農業經濟后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現階段農業生產并沒有根據實際需求構建完善的產業鏈,整體生產過程與市場經濟脫節,忽略了工業生產的有效切入點,市場核心競爭力較弱。
農業生產量、生產規模是衡量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據調查研究得知,廣西目前的農業經濟仍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生產規模必須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擴大,同時農業生產的設備設施過于滯后,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加之基礎設施過于老舊,甚至大量設備設施損壞,根本無法正常進行農業生產運作,導致整體生產效率無法得到顯著提升。
種植人員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核心基礎。當地政府職能部門及農業管理部門并沒有立足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現狀,基于經濟效益、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進行綜合考量,也沒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高效的發展策略,忽略了種植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久而久之,部分從業人員忽視了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甚至對農業經濟產生了錯誤認知。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農業種植人員并不希望開展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活動,一旦投入大量的資金、資源構建農業產業鏈,很可能會面臨較大的安全隱患,整體經濟活動缺乏穩定性、科學性,加之國家沒有出臺一系列政策保障制度,導致農業發展過于滯后。
據調查,農業資源的分布也直接影響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目前,地區分布的農業資源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問題,導致當地的經濟發展落后于其他地區。具體而言,土地資源較為分散,整體農業經濟資源分布缺乏科學性、合理性,不同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加之部分農村地區仍然采用的是傳統的、粗放的管理模式,導致農業資源無法得到科學合理的分配,也無法發揮其價值作用,阻礙了經濟可持續發展。
充足的資金資源及技術儲備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要點,只有引入先進的技術水平、投入足夠的資金儲備,才能確保農業經濟良好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如果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農業經濟管理缺乏切實可行的體系或是沒有充足資金、資源的投入,都會直接影響經濟的正常發展,甚至嚴重阻礙社會進步。
近年來,國家改革和創新了農業生產結構,但對于農業經濟來講,整體生產模式、生產機制過于滯后,結構單一,仍是以種植業為主要內容,以家庭式手工勞作為主要途徑。從整體上來看,農業生產效率較低,沒有凸顯出經濟發展的專業性、多元化特征,這樣一來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相比于其他國家較為滯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人們的生活需求、生活理念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農產品的種類、需求量不斷變化,在農業經濟市場中的供求關系也隨之改變,進一步明確了市場需求的重要現實意義,而現行的生產結構根本無法滿足市場需要,出現了供需失衡的現象。
現階段,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生產水平低下,沒有積極引入先進的機械化技術及相關設備設施,仍然采用的是人工勞作的方式方法,導致生產效率無法顯著提升,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資源。政府職能部門應有針對性地加大機械技術投入力度,引進先進的機械設備,立足農業生產現狀及實際需求,深入調研、合理分析使農業工業生產方式與當地的生產需求緊密聯系。具體而言,對于生產機械來講,要為農戶提供高效合理、便捷實用的設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由政府牽頭,創設農業生產示范區。同時,加大對農業公司的培養力度,積極采用土地入股、土地出租等方式,有效整合現有的農村土地資源,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從而擴大生產規模,為農村經濟的機械化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基礎建設工作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重要基石。在實踐操作中,應科學、合理地改革創新農業經濟體制,基于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面臨的現狀制定切實可行、創新高效的農業科技研究體系。同時,不斷優化農業經濟發展環境,為創新投資奠定良好的基礎,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整體研發力度,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項目實施,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農業經濟也在原有基礎上迫切尋求創新改革。為此,相關管理及種植人員必須轉變自身傳統滯后的價值理念,學習并掌握多元化的科學種植原理,在日常的生產過程中靈活利用先進的栽培技術,并高效使用現代化的設備設施,通過這樣的方式切實滿足社會生產的實際需要。一方面,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農業管理部門要提高種植人員的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以職業素養為核心基礎在農村范圍內大力推廣宣傳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充分意識到靈活運用農業技術的重要現實意義,使得農民積極學習、靈活掌握;另一方面,應定期邀請農業生產專家學者開展講座活動,向種植人員傳遞社會中先進、專業的知識技能,創設良好的種植學習平臺,為提升種植人員的綜合能力夯實基礎,同時利用專業知識使得整個農業生產過程更為科學合理、安全穩定。
專業技術人員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水平的關鍵所在,而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業經濟管理團隊是推動農業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一方面,必須加強對農業管理人員的綜合培訓,定期組織開展生產技術培訓活動,使管理人員積極參與,從而構建高技術、專業型、有責任、有擔當的管理團隊;另一方面,管理人員要提高自主學習意識,在生產管理過程中不斷約束、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掌握先進的技術方法,從而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持。
不同的農村地區面對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等各不相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農業管理部門不能一概而論,要充分立足于當地的整體環境及發展特征,科學合理地選擇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產業項目,同時加大整體宣傳力度,通過這樣的方式切實推動其他農業產業的創新發展,提升當地農業效益。在具體的產業選擇及開發過程中,必須有針對性地將農業生產與對外銷售結合起來,切實保障農民權益,鼓勵并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到生產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經濟收入。
近年來,為了推動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農村發展政策制度。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及相關領導必須認真研究,有效落實農業扶持、農業優惠的政策條款,基于當地的農業發展特色,合理規劃布局農業發展方向,應積極開展農業政策保險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業經濟救助制度;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增加生產性資金的投入,為農業發展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及途徑,積極吸收社會性資金,切實滿足農業經濟發展的多元化需求。
改革與創新農業生產結構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生產結構的變化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生產模式更為專業、高效、規范、實用,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能切實提高農業經濟的整體效益。在這樣的背景下,應充分立足于市場發展的主流趨勢及實際要求,科學合理地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進行重新規劃,并結合當地特征不斷創新農產品種類,逐漸培養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優化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提升農業經濟水平。
一方面,可以靈活利用媒體宣傳的方式提高整體認知?,F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新媒體是推廣宣傳的重要工具及途徑,其影響力較大、覆蓋面較廣、受眾群體大,能夠快速實現傳播信息,利用該途徑能夠切實改變農戶的思想理念及價值態度,逐漸樹立正確的生產意識及環保理念;另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要為宣傳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礎和前提,由職能部門及權威機構帶頭,切實推動宣教工作的開展。
一方面,農業經濟發展應從生產模式入手分析,基于生產運行的主要模式進行協調管理,深入觀察農戶的生產活動形式及生產理念,對于一些仍然采用傳統粗放式農業生產的農戶,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使其與時俱進,轉變傳統的生產認知,加大對農戶生產行為的監督管理;另一方面,加強監督管理力度能有效推動農業建設發展,為保護生態環境奠定良好的基礎,提高農業經濟環境建設的科學性、合理性、集中性。具體而言,相關管理人員應利用資金資源,結合國家的政策支持,在農村地區建立起高效的農業生產運行基地,不斷約束規范農業生產的流程、模式,可為農村地區提供保護生態環境的成功經驗,并且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從而推動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監督管理人員不僅要以管理制度為核心開展生產工作,而且要時刻關注生產現場的動態變化,以有效把控實際生產狀態,從而充分發揮監督管理工作的價值作用。
農業現代化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美麗家園的重要途徑,要切實推動廣西農業經濟的創新發展,積極引入機械化技術,革新優化農業生產方式,加強農業經濟的基礎建設工作,切實提高農村種植人員的專業能力及綜合素養,搭建高素質、高水平經濟管理團隊,科學合理開發當地農業產業,加快出臺與落實農村發展政策,加大資金資源投入力度,推動農業生產結構的轉型發展,積極開展宣教工作,促進農村經濟發展。